時間:2021年03月11日 分類:經濟論文 次數:
摘要:旨在促進人文社會科學繁榮的“新文科”建設具有融合性、應用性、技術性、時代性特點,其核心任務在于樹立新的教育理念,探索卓越拔尖人才培養模式,加強文科師資隊伍建設,設計“新文科”管理保障制度。公共管理類專業本科實踐教育要完善環節設計,從樹立“OBE+PBL”為導向的實踐教育理念,架構“全程、全方位、全員”的“三全”實踐教育體系,形成豐富多彩的實踐教育形式等方面提出實踐教育的優化面向,以適應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對公共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的要求。
關鍵詞:新文科;公共管理;實踐教育
旨在促進人文社會科學繁榮的“新文科”建設工程發軔于2016年,在哲學社會科學座談會上明確指出:“一個沒有發達的自然科學的國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個沒有繁榮的哲學社會科學的國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1]2018年,中共中央提出“高等教育要努力發展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正式提出“新文科”概念。同年,教育部部長陳寶生指出,高校要“以本為本”,推進“四個回歸”,檢驗高校一切工作的標準是本科人才培養質量[2]。
公共管理評職知識:公共管理專業職稱論文好發嗎?
2019年,教育部、科技部等部門召開“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啟動大會,標志著國家“四新”建設工程正式啟動[3]。“新文科”建設順應了新時代人文社會科學發展的趨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文科建設提出的新要求。作為典型的跨學科、綜合性與應用性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領域,公共管理伴隨改革開放的偉大歷史步伐,以及全球科技革命、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推進,已經成長為一個獨立的、影響力與日俱增的重要學科[4]。
公共管理類本科專業作為培養各種公共部門管理人才的陣地,必須回應國家“新文科”建設的戰略要求,在本科人才培養中融入“新文科”建設的精神實質,針對人才培養中實踐教育的短板,平衡理論教學和實踐鍛煉之間的關系,面向國家治理變革拓展和社會現實需求,加強實踐教育環節優化設計,凸顯人才培養的復合性、應用性,切實提升本科人才培養質量。
一、“新文科”建設精神實質
(一)“新文科”內涵“文科”稱謂早已有之,一般作為“人文社會科學”的總稱。2019年正式啟動的“新文科”是個新詞。有學者從與傳統對比角度認為,“新文科是對傳統文科的提升,意在打破專業壁壘和學科障礙,以廣博的學術視角、開闊的問題意識和深厚的學術積累為基礎,為學生提供更契合現代社會需求的素養訓練”。[5]
也有學者從中國特色角度提出,“新文科是基于全球新技術發展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戰略,突破傳統文科的思維模式,注重通過文科內部融通、文理交叉融合來研究、認識和解決學科本身、人和社會中的復雜問題,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學科知識體系。”[6]鑒于此,“新文科”是以多學科交融為根基,遵循人文社會科學發展規律,面向國內外時代發展需要,新構有中國特色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體系。“新文科”具有如下特點。
一是融合性。強調多學科的交叉融合,不僅與理、工、農、醫等學科交叉共融、適應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交融的潮流,也強調文科內部各學科視閾的開放和浸潤,由此催生更多人文社會科學創新成果。二是應用性。回應國家和社會的現實需求,以廣大人民群眾最為關切的問題,以新的社會實踐中生成的難點、熱點、痛點為導向,加強自主創新、綜合創新,對現實問題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系統、全面的研究,生成新的知識體系。
三是技術性。著眼于人文社會與科學技術的跨學科研究,將人文關懷與最新科技相結合,善用現代數字技術手段創新人文社會學科研究過程和研究手段,豐富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全面思考網絡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給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帶來的深遠影響,從而改善人類生存狀態與生活質量,升華人的精神境界。四是時代性。中國步入了社會主義新時代,“新文科”必須具有新時代鮮明印記,需要在繼承和發展傳統文科優勢基礎上,吸納世界先進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精華,在指導思想、學科體系、學術話語等方面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
(二)“新文科”建設核心任務
“新文科”建設關乎文科教育改革,在重新審視現有文科專業教育教學狀況基礎上,運用新理念對文科的人才培養、學術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等方面進行全方位探索,固本強基的同時,進行開拓創新[7]。首先,樹立新的教育理念。堅持育人的基本目標,回到“人”的培養上來。確立以學生為中心、以“OBE+PBL”為導向的人才培養理念。學生是“人”,不是“機器”,要肯定人的價值,尋找人的意義。“新文科”建設以全球化、中國化、技術化、個性化的視角,以成果和問題為指引,主動創新求變,追求卓越,將學生培養成為擁有專業技能、勝任某種工作的人;成為擁有實踐智慧、從容應對世界變化的人;成為品行高尚、體認生活意義、人格健全的人。
其次,探索卓越拔尖人才培養模式。根據“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的要求,培養卓越拔尖文科人才需要精心謀劃并實施。在“以學生為本”、“OBE+PBL”育人理念的指引下,優化文科人才培養模式,探索符合一流學科、一流專業建設的人才培養條件、途徑、方法、課程體系、質量標準。按照多學科共融建構綜合知識體系的要求,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專業選擇、跨學科學習機會,搭建多樣化的人才培養平臺,突出學生創新意識培養,適應當下和未來社會對于卓越拔尖人才的需要。
第三,加強文科師資隊伍建設。師資隊伍是“新文科”建設的重要保障。科學合理的師資隊伍結構,數量合適的師資隊伍規模可以有力地支撐“新文科”建設目標的實現。不斷提高現有文科師資隊伍質量和競爭力,針對“新文科”特點對中青年教師職業發展進行規劃和布局,加強學術共同體建設,鼓勵跨學科團隊合作,激發其創新潛力和活力。引進“新文科”建設新生力量,幫助他們迅速完成角色轉換,生成“新文科”視野和素養,保證師資隊伍可持續發展。
第四,設計“新文科”管理保障制度。順應“新文科”國家發展戰略要求,根據學術發展的內在邏輯,準確把握“新文科”建設與管理的科學理性,優化“新文科”管理層級結構的制度規定,有效實施分類管理制度,遵循人性化管理原則,充分彰顯人文關懷,修正管理偏差。由此,促進“新文科”管理制度富有彈性,最大限度地激發“新文科”學術共同體的生存活力,使其能夠講好中國故事,體現中國立場,展現中國智慧,闡述中國理論。
二、公共管理類專業實踐教育優化選擇
“新文科”建設的時代要求呼喚公共管理類專業教育與時俱進,緊密結合“新文科”背景進行改革創新,培養出高素質的公共部門管理人才。目前,公共管理類本科專業包括公共事業管理、行政管理、勞動與社會保障、土地資源管理等14個專業,面向國家公共部門培養專門管理人才。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實踐教育是重要環節,通過社會實踐對學生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其成為全面發展的人。從各個院校公共管理類本科專業的培養計劃看,實踐教育學分比例大約占兩成左右,理論學分占據主導地位,而且各個專業的實踐教育總體上形式大于內容。在專業課課堂教學中,實踐環節設計欠缺,實習實訓環節面臨著基地規模不足、合作意識不強、保障制度不完善、監管過程有漏洞等諸多問題,亟需適應“新文科”建設的要求加以優化。
(一)理念優化:“OBE+PBL”為導向的實踐教育
“新文科”建設要求以“人”為中心,關注學生的價值和存在意義。勝任公共部門工作、應對環境變化、德行健全、人格健康是公共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的重點,需要實踐教育環節以“OBE+PBL”為導向。OBE(OutcomeBasedEducation)指教育教學設計和實施的目標是學生通過教育過程取得的學習成果。學習成果不僅是學生的所知內容,更是完成所有實踐教育活動后習得的知識應用能力及積極的價值觀和人格因素。PBL(ProblemBasedLearning)是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方法,是在教師的引導下,“以學生為中心,以問題為基礎”,通過采用小組討論的形式,圍繞問題獨立收集資料,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教育教學模式。
“OBE+PBL”理念下,公共管理類專業的實踐教育要明晰本科生的學習成果指標形式或者能力結構,厘清公共部門、學生、學校、教師、家長等教育相關者的期望,基于問題驅動構筑相應的實踐課程體系,實施合宜的實踐教育策略,逐步引導學生達成教育目標。所有公共管理類專業的教育工作者都需要將此理念入腦入心,內化為育人信念,指引育人實踐過程,由此實現“新文科”建設背景下公共管理類專業本科實踐教育的躍升。
(二)內容優化:架構“三全”實踐教育體系
首先,創新實施“全程導師制”學業指導模式。“新文科”建設要求加強人才培養途徑的創新性探索。公共管理類本科專業實踐教育可以嘗試“全程導師制”學生指導模式,大學四年全過程指導學生學業發展。在高校大學一年級大類招生的背景下,可以由各個專業配備班級導師,引領學生開展社會實踐調查,體驗社會生活、了解社會現狀。大學二年級開始專業分流,各個專業配備全程指導教師,每個教師指導一定數量的學生,開展專業實踐教育活動。學生在3年的全程導師帶領下,跟隨專業導師實施課題研究,以項目制方式深入廣闊的公共管理實踐場域進行觀察、訪談,積累實踐經驗,增強解決問題能力。
(三)方式優化:形成多彩的實踐教育形式
首先,創新專業課堂教學中的實踐教育形式。公共管理類各個專業的理論課堂教學中,應該融入實踐內容。除了在課堂上使用傳統的實踐人士培訓講座、案例研討、參觀式學習、志愿服務等教學方式之外,還可采取情景模擬、角色扮演、專題調研、電腦化訓練、項目導入式教學等教育教學方法。在大學四年的專業課學習中,教師可以利用這些豐富多彩的實踐教學形式傳遞科學知識,形象教育內容,加深學生記憶,活化知識運用,充分提高學生的能力素養[9]。其次,打造特色鮮明的實踐教育基地。
公共管理類專業聚焦公共部門管理人才的培養,應該根據各個專業的特色采取差異化策略選擇合適的實踐實習基地。優質實踐基地的選擇突出本學校學科專業定位、學生實習需求,明晰所需要的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城鄉社區、社會組織等實踐基地數量、質量要求,如實踐基地影響力、知名度、環境安全保障等。知識來源于實踐,能力來源于實踐,實踐教育對于高校本科生培養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公共管理學科各專業本科實踐教育遵循“新文科”建設的時代要求,順應新時代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召喚,加快本科實踐教育體系的轉型與重構,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公共管理拔尖卓越人才培養。在理念、內容、方式上優化實踐教育體系,使學生兼具理論和實踐素養,成為德行優良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操太圣.新文科建設的效用:知識生產與教養培育[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版,2020,28(1):15-18.
[2]康藝馨.新文科建設背景下高校文科專業實踐教學質量提升路徑研究——以地方高校經濟學專業為例[J].河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36(1):89-93.
[3]黃啟兵,田曉明.“新文科”的來源、特性及建設路徑[J].蘇州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0,8(2):75-83.
作者:張平蘇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