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年01月13日 分類:電子論文 次數:
下面文章是在古典理論的基礎上,分析兩個企業種群的基本競爭,從時間尺度,收益方面及反饋機制,以時滯和反饋機制為約束條件,和基本模型形成網絡環境的企業種群競爭模型。這種企業種群模型可以解釋網絡化環境中的企業種群的持續性及原因,也可以分析種群對環境沖擊的反應,從而完善傳統的企業種群競爭模型,實現企業戰略決策。
關鍵詞:網絡環境,企業種群,競爭模型
近年來,學者們對企業網絡的生態特點及其對企業集群形成的影響進行了深入研究。例如有學者分析了具備脈沖效應和反饋控制的兩種群非自治企業集群生存持久性,有研究對集群動態演化的均衡態進行分析,同時還把對產業集群的競爭與捕食-依賴關系應用于汽車產業,還有學者試圖通過具有時滯的種群模型來建立協同機制對企業網絡的組織關系進行研究。然而,當前研究對網絡化環境的獨特性對企業種群競爭的影響不夠重視。
網絡化環境是傳統企業環境中疊加的信息技術與企業網絡共同作用的結果。企業由于環境壓力與日俱增,網絡化環境中企業種群的競爭與合作將受到企業網絡變動的影響。網絡化是企業種群生態研究的新趨勢。企業生態系統建立在價值網絡中,無論是單網絡組織的生態系統還是競爭式生態系統,企業獲利模式都取決于所處環境。因此,研究網絡化環境中的企業種群競爭、合作有助于分析企業在網絡化環境中的戰略。
網絡化環境的構成
網絡是不同組織具有競爭優勢的相互交換關系,是通過市場或其它自發方式形成的組織集群。在互聯網時代,網絡強化了組織所處環境的不確定性,增加企業經營風險的同時賦予組織更多的經營選擇和更高的產出可能。因此,網絡化環境是組織與外界發生聯系的方式,是連接不同組織的紐帶,種群通過這些紐帶進行資源的交換。網絡化環境包含信息技術和社會資本。
社會資本。社會資本是向組織提供信息的連接(connection),組織從社會資本中獲得所需資源和社會支持。組織、個人與環境間均有這樣的連接,各種社會連接聯系在一起形成組織和個人的社會網絡。組織及組織集群被嵌入在社會網絡中,企業種群從社會網絡中獲得種群所需的資金、人員、技術、物料、知識和信息等養料,與外界交換產品、信息、服務及人員等。企業種群內部成員之間存在一定的知識、財務、業務等方面的關聯,傾向于同行業間的交流與競爭;不同種群之間、特別是群落生態系統內的種群間聯系更加傾向于合作和依賴。這些網絡關系構成企業種群的社會資本,支持著企業種群的合作與競爭。
信息技術。信息技術是信息載體,是組織獲取、傳輸、利用和儲存信息的手段。信息技術包括硬件和軟件,通過組織的內部網絡和外部網絡將組織與環境聯系在一起。信息通過網絡在組織間傳遞,參與組織運作。網絡中的信息技術提供了信息流動的載體,信息運動具有雙向性,同時會受到干擾。
社會資本與信息技術相互依賴。一方面,信息技術為社會網絡的維系與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迅速發展的信息技術將社會網絡的聯系更加緊密,令網絡成員可以獲得更多的社會資本;另一方面,開放、高效率的社會網絡有利于企業種群的創新與演化。
網絡化環境下的企業種群
(一)網絡化環境對企業生態系統的影響
學習能力成為企業競爭優勢的主要來源。在傳統競爭環境中,企業優勢的源泉是資金和關鍵技術。在網絡化環境中,知識傳播的邊際成本很低,因此企業的競爭優勢取決于企業學習、創造新知識的能力。學習能力為企業提供了良好的洞察力,以對環境變化及其趨勢有正確感知,通過實施各自的戰略以獲取競爭優勢。
組織結構更加彈性化。在網絡化環境中,組織結構變化的原則是有利于組織構建核心能力。企業組織的基本單位將從傳統的職能部門轉向核心業務流程,知識的重要性上升,因此企業組織更加強調流程知識的學習與創造。由于企業更加專注于核心業務,單個企業或者企業種群難以僅憑自身力量發展所需的所有知識,企業聯盟由此形成。不同種群的企業相互提供互補的能力,種群內企業相互學習、創新以提高自身能力,從而形成各自獨特的能力和競爭優勢。
價值流動呈現網鏈狀。在網絡化環境中,企業的價值創造系統由傳統的鏈條狀轉向兼具鏈條和網絡特點的網鏈狀。網鏈上的節點企業可能處于多條價值鏈上,企業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可獲得的資源選擇更加多樣,因此價值網鏈具有更大的柔性、更具動態性。依托信息技術,社會網絡提供了實時可用的信息,各方在種群內外搜索所需資源的周期和談判成本大幅度降低,這使得企業網絡動態整合成為可能,企業組織的彈性得以改良,節點企業可以根據需要及時調整自身的價值流程,企業種群的生態更具活力。
企業形式虛擬化。傳統企業以擴大企業邊界求得對資源的控制,主要途徑是通過規模經濟來降低成本。網絡化環境加速了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的流轉速度,交易費用大大降低,企業間協作的時空障礙日益縮小。依托信息技術和社會網絡,企業以自身最具優勢的核心業務與其它企業共享核心能力,組成新的業務流程。新業務由網絡里最具優勢的節點企業共同組建的新價值網鏈完成,因而在市場中具有很強的競爭優勢。這些節點企業自身的非核心業務環節并未參與到新價值網鏈中,業務流程的運轉也不具備傳統業務的時空分割特性,故新業務呈現出“虛擬化”特點。
(二)網絡環境下企業種群的生態學特點
企業種群的競爭合作。無論是中小企業還是大型企業集團,都必須在競爭中尋求合作,競爭是生存的必然手段,競爭導致種群分化,為生存必然尋求差異化,差異化必然導致企業通過合作尋求能力、規模上的互補。競爭合作是企業網絡發展的基礎,也是企業種群維持平衡的驅動力。當企業網絡中的種群關系達到平衡狀態時,就能夠維持一定的種群規模和集群產出。當受到外來沖擊或者內部變動時,企業網絡自行調整以達到新的平衡狀態。具備反饋控制的企業種群模型更符合實際,考慮時間尺度后可以分析企業集群競爭模型的持久性。
企業種群的遺傳與變異。知識在企業網絡間的傳播是種群遺傳的表現形式,企業自身分立、合并和新設也是企業基因遺傳的渠道,企業網絡內部也存在復制、選擇、傳播和創新的過程。企業種群的變異不是隨機的被動適應,而是在環境壓力誘導下產生的主動行為,主要體現為企業的各種創新活動。由于網絡的存在,創新點可能出現的范圍更加廣泛,創新頻度大幅度增加。如果沒有外在刺激,高績效企業和低績效企業的創新強度會發生兩極分化,創新強度取決于企業對網絡內種群密度的主觀判斷。
企業的自然選擇。除了自然死亡與網絡自我調整,在網絡化環境中企業出生率也較傳統環境下更高。先進的信息技術、迅速的知識傳播致使新的商業創意得以實現、新的商業模式不斷涌現。知識不斷更新,企業能夠更快地搜索到有效信息,創意工作者的產出效率大幅提高。參與知識網絡的企業均能從中獲得優勢,但不一定都能將知識優勢轉化為最終的產出優勢。
企業種群的競爭模型
(一)生態競爭的古典理論
生物生態學中,兩個以上種群競爭的古典理論是對單種群Logistic模型的進一步發展,兩個種群間競爭的數學模型可以表示成:
其中,xi是第i個競爭種群的數量,ri和ki分別表示第i個種群內稟增長率和負載量,α和β為競爭系數。若不存在競爭,則所有種群都可增長至各自負載量;若存在競爭,則所有或部分種群共存,或部分種群滅亡而其競爭對手幸存。具體結果取決于α與、β與之間的關系。
假設環境是穩定的,企業種群成長具備恒化器中的微生物種群特征。用x(t)表示種群在時點t的密度(生物實驗中的微生物濃度),用s(t)表示可供種群利用的營養濃度,恒化器中的生物生長率可以被表示為如下形式:
其中,m是最大生長率,a是半飽和常數(數量上等于營養濃度)。Taylor和Williams把恒化器方程推廣到n個種群競爭一個食物源的情形,得到:
上式的解S(t),xi(t),i=1,2,…,n是正數且有界。令、,上述學者發現只有具有最小λi值的種群可以在競爭中幸存。
(二)生態競爭的一般模型
生態競爭的古典模型不受死亡率約束,卻受限于不同功能反應函數,無法在所有情形下得到同一結論。更為一般的生態競爭模型既不受限于不同死亡率,也不受限于不同功能反應函數。由此得到的一般模型為:
其中S(t)表示營養(食物)源在t時點的濃度,Ai(t)表示第i個種群在t時點的密度,表示第i個生物的營養攝取率,yi是生長常數,s0表示營養濃度,D表示營養稀釋率。設種群的死亡率為εi,每個種群的Di=D+εi。
網絡環境下的企業種群競爭:具有時滯的收益可變模型
(一)模型假設
假定有直接競爭的兩企業種群分布于同一網絡化環境中。根據前述模型分析,結合組織生態學內容,可得以下假設:兩種群是直接競爭物種,互無合作;兩種群不會產生能夠分解成養分的物料;兩種群企業不會相互交換種群位置,即種群1的成員企業不會進入種群2,反之亦然;兩種群會分別對環境脈沖作出獨立的反應。
(二)模型構建
前述古典模型與一般模型假定種群對營養的吸收率與再生率是成比例的,該比例常數被稱作“收益常數”。隨著環境網絡化,知識傳播與創造的成本更低,環境變遷加劇,對資源的競爭也更加激烈,企業和系統對資源的獲取與轉化效率難以保持恒久不變,即“收益可變”,因此需要對上述競爭模型進行修正。假設恒化器中有互相競爭的兩種群,密度分別為A1與A2,共同競爭濃度為S的營養,每個種群均消耗營養使之不被競爭對手利用,可得如下方程:
其中,μi表示種群Ai的個體增長率,ρi表示種群Ai的吸收率。該模型的解是正的且有界的,可以證明如果兩種群中的任何一個的損益臨界大于資源密度,則無論是否存在競爭,該種群必然趨于消亡。式(5)的平衡解即兩種群在網絡化環境中競爭的靜止狀態,此即企業種群競爭的基本模型。
此外,考慮到較長時滯會對系統平衡構成破壞,而時滯在企業種群競爭中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可以建立以分布時滯模型。Wolkowicz和Xia提供了一個可用的模型來描述種群吸收營養所耗費的時間:
其中,Ki:R+→R+是采用了一般形式的時滯的核函數,其余符號含義與前述模型同。企業種群對網絡環境的沖擊會作出的反應可以用反饋函數進行描述:
式(5)-(7)共同構成了具有時滯和收益可變的企業種群競爭模型,該模型反映在網絡環境下處于競爭關系的兩企業種群在相互競爭中對環境的適應特點。
結論
在網絡化環境中的企業種群面臨的環境沖擊比傳統環境更加復雜,企業及其種群依靠其擁有的信息技術和社會資本應對企業網絡柔性化、彈性化和虛擬化趨勢。本文從生態競爭的古典理論和一般模型出發,結合網絡化環境的特點,建立兩個企業種群的競爭模型,該模型的平衡解即是網絡化環境中企業種群競爭的均衡狀態。
求得企業種群競爭模型的平衡解是企業生態創新的運行依據,現有研究說明企業生態創新有利于確立企業的競爭優勢。但是,基于古典模型建立的企業種群競爭一般模型具有靜態特征,而網絡化環境具有比傳統環境更加強烈的不確定性,企業生產邊界也因此產生變化,較長的時間區間內難以維持原有的企業生態均衡,原有的競爭優勢可能轉變為企業進一步發展的障礙。因此,本文建立了企業種群的時滯模型,考慮時滯的企業種群競爭模型無法對環境變化造成的收益變化作出反應,并建立了反饋函數來描述收益率變化后企業種群競爭態勢的變化。綜上,本文是對傳統企業種群競爭模型的有益補充,在企業戰略分析與決策、維持企業長期競爭優勢方面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參考文獻:
1.劉萍,李永昆.具脈沖效應和反饋控制的企業集群競爭模型的持久性分析[J].經濟數學,2011(2)
2.張驥驤.企業集群動態演化均衡研究[J].經濟問題探索,2013(6)
3.李金津.企業生態鏈理論研究[D].吉林大學,2011
4.徐菁鴻,郭燕青.種群生態學視角下企業集群組織間關系研究[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學報),2015(6)
5.丁彥林,李永昆,龐一成.時間尺度上帶有反饋控制的企業集群競爭模型的持久性分析[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3)
6.郭驍.種群密度、企業異質與創新強度的實證研究[J].中州學刊,2011(6)
7.唐承林,顧新.知識網絡知識優勢的種群生態學模型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0(20)
8.王進.產業群聚、知識共享、生態創新與企業競爭優勢關系的實證研究[J].軟科學,2014(9)
推薦閱讀:經濟研究經濟師職稱論文投稿
《經濟研究》是1955年創辦的全國性綜合經濟理論,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主辦,國內外公開發行。《經濟研究》近十多年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和中國經濟學理論發展的新形勢,及時更新研究主題,不斷采納現代經濟學新的研究方法,并在國內經濟理論刊物中率先實行學術論文附注參考文獻制度和部分論文的專家匿名審稿制度,明顯提高了質量,在國內外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受到了廣泛的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