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年02月18日 分類:技巧指導 次數:
分享一篇畢業論文的格式范文模板
論文格式是論文達到可公之于眾的標準樣式和內容要求。下面是小編整理了畢業論文的格式范文模板,有興趣的親可以來閱讀一下!
畢業論文的格式范文模板
1.題目:題目應當簡明、具體、確切地反映出本文的特定內容,一般不宜超過20字,如果題目語意未盡,用副題補充說明。
2.作者:署名的作者只限于那些選定研究課題和制訂研究方案、直接參加全部或主要研究工作、做出主要貢獻,并了解論文報告的全部內容,能對全部內容負責解答的人。其他參加工作的人員,可列入附注或致謝部分。
3.摘要:摘要應具有獨立性和自含性,有數據結論,是一篇完整的短文。摘要一般200-300字.摘要中不用圖、表、化學結構式、非公知公用的符號和術語。
4.正文:論文中的圖、表、附注、參考文獻、公式等一律采用阿拉伯數字編碼,其標注形式應便于互相區別,如圖1,圖2-1;表2,表3-2;附注:1);文獻[4];式(5),式(3-5)等.具體要求如下;
4.1圖:曲線圖的縱.橫坐標必須標注量、標準規定符號、單位(無量綱可以省略),坐標上采用的縮略詞或符號必須與正文中一致。
4.2表:表應有表題,表內附注序號標注于右上角,如“XXX1)”(讀者注意:前面“”引號中的實際排版表示方式應該是“1)”在“XXX”的右上角),不用“﹡”號作附注序碼,表內數據,空白代表未測,“一”代表無此項或未發現,"0"代表實測結果確為零。
4.3 數學、物理和化學式:一律用“.”表示小數點符號,大于999的整數和多于三位的小數,一律用半個阿拉伯數字符的小間隔分開,不用千位擻“,”,小于1的數應將0列于小數點之前。例如94,652應寫成94 652;.319,325應寫成0.314 325。應特別注意區分拉丁文、希臘文、俄文、羅馬數字和阿拉伯數字;標明字符的正體、斜體、黑體及大小寫、上下角,以免混同。
4.4計量單位:論文中使用的各種量、單位和符號,必須遵循國家標準GB3100-82, GB3101-82,GB3102/1-13-82等的規定.單位名稱和符號的書寫方式,一律采用國際通用符號。沒有相應符號的非物理量單位可使用中文 (如“件”、“臺”、“人”等),它們可以與其他單位的符號構成組合單位(如“件每秒”的符號為“件/S”)。
5.參考文獻:論文參考文獻的寫法應按下列次序——著者/題名/出版事項,由于論文的參考文獻品種繁多,擇其主要示例如下:
譚炳煌,1982.怎徉撰寫科學論文.遼寧人民出版社,59
Guinier A,施士元譯,1959. X射線晶體學.科學出版社,148
Pettetssen S, 1941. Introduction to Meterclogy. New York, McGraw-Hill, 200-210
即著錄書的著者的姓和名的首字母(中國人的名不縮寫),出版年,句點,書名,句點,出版地點,出版者,特定頁碼。
李薰,1964.十年來中國冶金科學技術的發展.金屬學報,7:442
Bachmann W , 1973. Verallgemeinerung and Anwendung der Rayleighschen Theorie der Schallstreuung.Acustica, 28 (4):223-228
即著錄論文的著者的姓和名的首字母(中國人寫全姓名),出版年,句點,論文題目,句點,期刊名縮寫,卷(期):頁(每卷編連續頁碼的期刊不寫期)。
多著者的參考文獻標注,在著錄文獻的著者時,如著者為三人以內,全部著錄,如為四人以上,只著錄至第三著者,加“et al.,著者最后的兩人之間,不加“&”、“和”等類似的連接詞。
關于學習的本科論文
轉變學習方式,提高課堂學習效果
摘要:基礎 教育課程改革,既要加強學生的基礎性學力,又要提高學生的 發展性學力和創造性學力,從而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因此,教師只有轉變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數學學習活動中改變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并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學習活動中去,引導學生愉快學習,學會學習,才能真正實現教育教學目標,實現新課程改革的目的。
一、小組學習既能張揚學生個性,又能培養學生團隊意識
改變原有的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創設學生學習的氛圍,讓學生愉快學習。而學習方式的轉變并非是用一種方式替代另一種方式,而是強調由單一轉向多元,讓學生更多地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在樂趣中學習、體驗中學習、活動中學習、探索中學習、合作中學習。在課堂教學中的適當開展小組學習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據我班學生的個性、能力、心理、性別等因素,我把學生編成五人為一小組。每組保證都有好、中、差三類學生,這樣的分配,既有利于優等生帶動中等生的“拔高”學習,又能幫助差生的“達標”學習,同時對優等生又是一個能力的鍛煉,小組中形成互幫,互促的學習氛圍。組間水平的大體平衡也有利于各組展開公平競爭。教師要改變傳統課堂教學的講授方式,講授過程力求簡要清晰,時短量大,有著較強的研究性、探究性,能為學生的小組活動留有足夠的空間。在學習“同類二次根式的概念時”時,讓學生通過對幾組二次根式①進行化解,②找出共同特征③給這個特征進行新的定義④與以前學習的知識進行類比,找出它們的特征并進行定義是一個難點,學生通過小組學習并推薦本小組代表到黑板上進行板演,各小組積極響應,每個同學都全身心的投入,幾節課下來,學生的對概念的理解并進行綜合運用的能力加強了。
小組學習比較好地解決了如何使學生學會、會學、好學、樂學等世界教育改革的熱點問題,使他們更加熱愛學校、善愛同學、愛護班級、尊重不同的價值觀念、能從不同的角度解決問題,具有與他人協同活動的能力.
二、帶著問題學習是學生最有效的學習方法
在七年級"全等三角形的識別"一節中,由于學生已經知道了全等圖形的定義,引導學生用類比的方法,是否全等三角形也需要“對應的邊,對應的角相等”, 有沒有更為簡單一點的判別方法呢?設置懸念--引入課題,教師可設問:你是否能夠通過動手探索得出判別全等三角形的簡便方法呢?首先讓學生去猜想,教師不直接指出可行性,要求學生分組討論驗證自己的想法。讓學生通過合理的猜測以及動手操作去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可以對一些小組進行提示:比如少一些角對應相等或少一些邊對應相等,讓他們盡可能地找出所有可能出現的結果,那些成立呢?簡要說明理由,在探索過程中,有的小組利用剪刀或小刀工具得到各種情形的三角形,通過比較得到不同的想法,有兩小組在課堂內根據定義驗證了四種不同的識別方法,有的小組還得出和課本上不同的識別方法,通過小組的中心發言人的發言,在課堂上進行辯論,在辯論中加深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學生收獲很大。其余幾個小組沒有完成,鼓勵這些小組利用課余時間去完成,看他們還有沒有新的發現。教師在本節課不忙于下結論。通過這樣自主探索兩個三角形的"全等的條件"判別方法,完成對知識的理解和升華,達到了較好的效果。
三、在課堂上讓學生講是快樂學習的源泉
知識并不能簡單地由教師或其他人傳授給學生,而只能由每個學生依據自身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主動地加以建構;同時,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去論及自己的思想,與同學和老師進行充分的交流,學會如何去表述自己的觀點,真正體現學生是主體的 教育思想。數學學習中的“講”不僅能培養學生語言文字表達能力,更能讓學生在課堂中大膽展現自己,體會成功的快樂,與同伴交流的快樂,被老師欣賞的快樂。可以讓學生講教材內容,特別是教材中所包含的知識點,講對某一概念的理解,講解決問題的思路,講對老師上課、同學發言的看法,甚至講自己存在的疑問等。講解題思路,學習數學離不開解題,但不能為解題而解題,應在解題過程中重視解題思路的講解,哪怕是錯誤的思路從中也能吸取經驗教訓,深刻理解數學概念和原理。講在作業中用到的解題方法和不會解決的問題,通過學生大膽地講,才能全面反應學生的思想,暴露學生思維的過程,以利于教師掌握準確的反饋信息,及時調整教學。一道試題,只要不是所謂的客觀題(有標準答案),都應該啟發學生多向思維的意識及習慣,并使學生認識到解決問題的途徑不是單一的,其答案也可能不是惟一的,而是多樣的,即開放式的,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有盡可能多的“多講”,有盡可能多的經歷,有盡可多的體驗,讓學生有盡可能多的快樂學習。
總之,面對新課程改革的挑戰,我們必須轉變教育教學觀念,多動腦筋,多想辦法,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和鍛煉,讓學生做到“五動”——動眼看、動耳聽、動腦想、動口講、動手做,充分感知學習內容,積極探索知識,主動得到 發展,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在合作中學習,在快樂中學習, 讓學生真正成為快樂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