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年08月23日 分類:技巧指導 次數:
論文前言也稱為引言,是文章的開場白,主要是用簡短的話語對整篇文章的研究做出介紹,前言寫的好能夠給編輯和審稿人留下好的印象,下面具體分享論文前言內容模板,發表論文的人員可作為參考:
論文前言主要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引出研究對象,介紹相關背景。讓讀者知道你要研究什么,而且給他們留下的印象是你研究的內容很重要,是必須要進行研究的。
第二部分:圍繞研究對象展開深入探究,闡明目前存在的困難,深刻剖析出現的原因。比如研究中可能出現的技術缺陷還是理論與關注的不足等,并且要闡明研究可能帶來的后果。
第三部分: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對前面所提到的問題與產生的原因,你要去分析怎么才可以破解這個難題。這部分的關鍵就在于讓讀者們認識到:“為什么這個問題別人解決不了,你能解決?因為你有突破性技術或者你有創新性理論等。”
第四部分:總結問題與方案。先陳述本文的研究目標,即你到底要解決什么問題,然后簡要地列出你的研究方法、實驗方案等,最后指出你的研究有什么樣的科學與現實意義。這部分關鍵就在于讓讀者們認識到:“你解決了這個問題到底有什么意義。”
論文前言案例分享:
信息技術已經成為現代化建設必不可少的要素,正在改變著人類社會的各個方面。在教育領域,我國相關政策中明確指出“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具有革命性影響,必須予以高度重視”,應加快教育信息化進程。當前,我國教育信息化發展已經基本完成“起步”“應用”階段,正邁入“融合”“創新”的新階段。而且,人工智能、物聯網、5G、大數據、AR/VR、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加速了社會的變革,也深刻改變了社會人才需求和教育教學形態。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成為新時代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發展理念。但在教育實踐中,信息技術變革教育實踐難、信息技術的教育邊界以及價值向度的問題開始顯現。倫理風險、算法應用風險、教育數據風險等成為教育發展隱憂,技術異化教育、教育失衡的聲音此起彼伏。同時,最為典型的喬布斯之問也引發了眾多研究者的思考,對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前景由此也陷入“技術樂觀”和“技術悲觀”之間搖擺的尷尬局面,技術融合教育的爭議也隨之愈演愈烈,致使人們對技術的教育效用存疑,教育信息化發展也受到不同的阻力。在國家教育創新發展和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的規劃下,積極探索和推進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已是大勢所趨,教育實踐者和研究者不僅要了解技術與教育融合進程中各類風險內容,更有必要分析風險促發爭議的原因,從而主動應對新興技術帶來的教育發展新機遇、新挑戰。
現代社會其實正在逐漸演變成一種風險社會,它是由人類知識的增長和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引起的不確定性造成的。技術與教育的融合隨著技術的不斷成熟和深入應用也會暴露出更多潛在問題,兩者的爭議也就成為一種必然出現的結果。正如英國著名社會學家Collingridge提出技術控制困境又稱“科林里奇困境”:在新技術的早期階段,當一項技術及其社會嵌入仍然具有可塑性時,該技術的社會影響就存在不確定性;在后期階段,社會影響可能很明顯,但技術往往在社會中根深蒂固,難以克服負面的社會影響。那么如何才能消解技術的不確定性帶來的風險呢?Van de Poel認為,將技術引入社會可以設想為一種社會實驗,只有在這種技術真正引入社會后,這種不確定性和未知往往才會減少。技術社會實驗的治理思想自此被提出,用于處理新技術的不確定及其潛在危害等問題。當前的教育研究中,從安全、倫理、應用等方面對技術與教育融合的風險探討已經很全面,本文將從技術、教育以及兩者互動三個角度系統辨析技術融合教育的爭議,然后基于從技術社會實驗的思想,探究教育中的技術社會實驗原則與路徑,并最終聚焦到人工智能教育社會實驗內容,為未來推進技術與教育融合的進程提供參考。
上述就是論文前言內容的分享,作者可作為參考,前言部分是論文的重要內容,作者要加以重視,認真對待,還有相關疑問可隨時咨詢在線學術顧問,給您提供專業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