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年05月25日 分類:免費文獻 次數:
《高中文言文深度教學的探索與實踐》論文發表期刊:《語文教學與研究》;發表周期:2021年07期
《高中文言文深度教學的探索與實踐》論文作者信息:馬葉娜
深度教學超越僅停留于淺層加工與機械性記憶層面的知識傳授,是“教師在準確把握學科本質和知識內核的基礎上,旨在觸及學生情感和思維的深度,引導學生自主發現和真正理解的一種教學樣態”,深度教學是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發展的有效路徑。筆者立足文言文的實際教學,夯實學生自主閱讀基礎,通過群文閱讀重構教學內容,通過情境創設創新教學方法,運用多維評價著眼素養發展,帶領學生從“文言”到“文章”,再到“文化",系統提高學生閱讀、鑒賞古代文言作品的能力。
一、群文閱讀:重構教學內容群文閱讀教學是學生在教師的組織引導下,圍繞著某個議題對多個文本進行教與學的活動。文言文群文閱讀可以驅動學生主動閱讀、主動思考,保障文言閱讀的時間,激發學生文言閱讀的興趣,進而有效提升學生文言閱讀的關鍵能力。
不難發現,現在的文言文課堂仍以教師逐字逐句的講解翻譯為主,同時穿插少量文章章法與語言精妙處的賞析。字詞句的含義理解,文言考點的識記落實,文化常識與知識的講授依舊是課堂的“重頭戲”,學生文言文閱讀的興趣與能力都比較欠缺。在這種現狀下,筆者建議可對蘇教版以“人文主題”組元的教學內容進行恰當的重組與優化,更新原有教學內容,激發學生文言文閱讀的興趣。
1.依據選文時代,重組知識體系蘇教版文言文選文總量23篇,從先秦,歷經秦漢,西晉,東晉,至唐宋明,不同的時代,孕育了不同的文風與思想流派。教師在教授時,可依據選文時代,找準議題,文史結合,重組文本,重構知識體系。如表1:
重組后的文本篇章構成了一個全新的知識體系,可以在教學議題和切入點的選擇上更多樣化。比如,教師可選取春秋戰國時期的
《季氏將伐顓典》寡人之于國也》《勸學》等文本,從“儒家思想的傳承與發展”的角度切人,形成一個專題化的學習版塊,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比較、研究,獲得對儒家思想系統化的認識。同時,還可通過該組文本體會儒家不同時期代表人物的論議特點,《論語》的文章簡而能賅,語言流暢,辭義典雅;《孟子》的文章匠心獨運,揮灑自如,充滿論辯色彩《荀子》的文章縝密謹嚴,譬巧喻博,句式參差與齊整相間。
2依據文本文體,建構文類意識文體指向于不同的文章體裁,蘇教版選文主要為語錄體、文賦、散文,其中散文又分為論說文、雜記、序文、史傳文、游記、書信體等。每種不同的文章體裁,有不同的文體特征。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中文言文按文體統計,可見表2:
以體裁為目標把選文歸類,有助于學生能夠較全面地了解這一類作品的表達形式和規律。如以論說文為例,教師可選擇《勸學》《師說》《六國論》等篇章,將說理的針對性與邏輯性作為組元議題,指導學生聯系作者的思想主張和寫作背景,分析作者提出觀點的針對性,明確作者說理的對象和說理的目的;再指導學生繪制思維結構圖,對比不同文本間不同的說理結構和論證方法。
以史傳文為例,《燭之武退秦師》《廉頗菌相如列傳》《鴻門宴》等篇章主要記述“史事”,可指導學生關注其敘事曲折有序、寫人生動傳神的特點,嘗試理性評價歷史敘述中體現的思想、觀念認識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但又因這三篇文章教學要求和重點的不同,可將其設計為同一專題的不同課時。《左傳》敘事簡潔,透過歷史事件,發掘其隱藏之下的思想觀念和價值觀,是《燭之武退秦師》的學習重點。《史記》相較于《左傳》,內容更為豐富,細節更為出彩。就史傳閱讀而言,歷史記述越詳盡越能反映歷史事件,其中可玩味的“妙處"越多,可評析的人物“素材"就越多,可反思質疑的“疑點”也越豐富。對于《廉頗藺相如列傳》
《鴻門宴》的閱讀不妨以此為重點。
二、情境創設:優化教學方式高中文言文學習是學生積累文言閱讀經驗的主要途徑。有效的文言文教學,不僅可以增進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還能培養學生的民族審美趣味,增強文化自信。然而,現有的課堂教學方式更注重針對單篇文本進行“文言、文章、文化”教學,看似面面俱到,實則支離破碎,停留在注釋化的淺析層面,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常缺乏理性思維的深度和文化視野的寬度。教師應轉變教學理念,嘗試從教課文到用課文教,創設學科認知、社會生活和個人體驗三個維度的文言學習情境。以具體的語文實踐情境為載體,以典型的任務為主要內容,提供學生更多需要其自主、合作、探究完成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在文言學習過程中,在語言、知識、技能、思想、情感、文化修養等多方面產生綜合發展效應。
1喚醒學科認知情境
學習古代語言,讀懂古代語言,是學好文言文的根基所在。由巨大的時空差異所造成的語言障礙,是學生文言文閱讀道路上的巨型
“絆腳石”。因此,教師才會將有限的課堂時間、重點放在文言字詞的疏通與特殊文言現象的解讀上。“死記硬背”成了大部分學生學“好”文言文的不二法門。
學科核心素養的基礎是語言的建構與運用,它需要在學生個體言語經驗發展過程中得以實現。教師灌輸式的、停留于淺表釋義層面的文言字詞教學,無異于“隔靴搔癢",無法真正提升學生的文言語言能力,反而會消磨其學習的興趣。
學科認知情境指向學生探究語文學科本體相關的問題,并在此過程中發展語文學科認知能力。想要在文言文閱讀過程中,真正培養學生文言詞語積累的習慣,加強文言知識點梳理的意識,提升其探究語言文字運用規律的能力,就需要教師充分挖掘和創造合宜的學科認知情境,引導學生能在理解的基礎上,形成個性化的文言整合和語理。
例如,在《勸學》《師說》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設置一個猜字環節,用“學”的甲骨文、金文和說文寫法引入,直觀呈現“學”字不同時期的字形演變。老師引導學生關注部件涵義:甲骨文“學”本義是“學校”,由字形觀察發現,上有雙手,表示合力興學;金文開始在屋內加
“子”,表示培養學子;《說文解字》中“學"的右半邊字形是“手執教具”的樣子,有“管教”義,從中看出“學”有“使管教的對象學習的意思”,也就
“使人學習的意思”。這樣具有互動性的語言表達交流活動,會激發學生積累、學習詞語的興趣,同時也能更好地幫助學生準確理解詞義,學會古漢語中一詞多義現象的積累方式。
在教授文言特殊句式時,教師可嘗試用游戲對插的形式,讓學生說出現代漢語中仍保留文言特殊句型的成語,借助成語來幫助相關文言句式的理解與落實。比如:"唯命是從"唯利是圖"是典型的以“唯……”為標志的賓語前置,
“夜以繼日”“文以載道”是典型的介賓短語中的賓語前置;“持之以恒"“繩之以法”是狀語后置;
“貽笑大方"“金石為開”是被動句式;“馳名中外”
是典型的省略句式等。
組織此類趣味性強、互動性強的文言學習活動,喚醒學科認知情境,不僅可以形成課內文言知識點的積累,更能提升學生自主理解和自覺運用的能力。
2·捕捉社會生活情境
社會生活情境,強調語言交際活動的對象、目的和表達方式等。教者要及時捕提文言學習中的社會生活情境,比如,針對文言文中實用類文體的教學,可以引導學生關注不同社會交往目的所呈現的風格差異。
教師引導學生還原寫作背景,理解寫作情境,方能使其對文本語言風格有一個準確的把握。如《諫太宗十思疏》《陳情表》《報任安書》三篇文章,有奏疏、書信兩種實用類文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放下固有教學模式,轉換切入視角,引導學生從把握實用類文本的風格與語言表達特點入手,揣摩分析課文語句、修辭表達。
古人上疏,落筆定然謹慎,務求字字準確妥帖。魏微和李密因其不同的上疏目的,選擇了不同的寫作風格。《諫太宗十思疏》是魏微在唐太宗“喜聞順旨之說”“不悅逆耳之言”時候的上疏,意在勸諫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積其德義。因此,他在煉字選詞、句式選擇、結構安排等方面極其講究。文中廣泛地使用比喻、夸張、對偶、引用等修辭手法,講求音韻,情氣相融。《陳情表》則是李密向晉武帝申訴自己不能應詔的表文,因他曾仕蜀漢,而今成了亡國賤俘,怕引起晉武帝的猜疑,招致大逆不道的罪名,故在行文過程中反復陳說,行文流暢委婉,敘事具體生動。與奏疏不同,報任安書》是司馬遷寫給朋友任安的一封復信,他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訓和對黑暗現實的認識,在信中一吐胸中憤懣,作出了自身關于生之價值與死之意義的思考。故字里行間蓄積著作者深切的幽思與悲憤,全文感情奔放,曲折起伏。根據以上師生共同的討論,學生可在原有的閱讀基礎上,通過對比、梳理,完成表3,感知寫作情境、語言體式和風格之間的互相關聯。
教師還可在文言閱讀的教學過程中,巧設任務情境,強化學生對文本的思考與理解。如在學習《赤壁賦始得西山宴游記》二文時,可以設置這樣的學習活動。
校文學社擬邀請專家來校開展“寄山水以求突圍”的專題講座,現向全校同學征求講座宣傳海報,海報需結合文本內容,呈現背景插圖與講座宣傳詞。
又如,在學習《項脊軒志》時,教者可讓學生化身作者談創作,解讀“室"“軒”名稱轉換背后的情感變化。
在真實、富有意義的語文實踐活動任務的引領下,學生才能從單純的文言知識點記憶、文本內容的理解,上升到思維、文化和審美角度的觀照。
3·激發個人體驗情境
個人體驗情境指向學生個體開展的語文實踐活動,如在文學作品閱讀過程中體驗豐富的情感,嘗試不同的閱讀方法以及創作文學作品等。個人體驗情境的創設,應立足課內文本,關聯生活,關聯學生個體情感體驗,這能極大地激活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課堂的參與度與效率。以朗讀感知情境、以課本劇表演體驗角色心理、以微電影腳本設計把握激烈的矛盾沖突、以微專題講座推介歷史人物都是不錯的方式。
在《燭之武退秦師》的教學中,教師可將全文的4組對話作為研讀對象,引導學生分角色朗讀演繹,總結不同人物身份(舉薦者、請賢者、勸諫者、說服者)的說話之道。學生通過朗讀的內容、語氣、聲調、快慢等因素,去解讀不同人物的身份。教師還可利用這些帶有思辨色彩的“對話”
素材,整合成交際語境,進行人際交往、演講、辯論等形式的語文學習實踐活動。
教學方式的轉變與優化,課內與課外的融通,可以讓文言文學習的課堂“活”起來,可以有效消除傳統文言課堂中的學習困境。
三、多維評價:著眼素養發展文言教學不僅要關注學生外在的學習結果,更要關注學生內在的學習品質。對學生文言學習效果的有效評價,可實際體現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情況。除傳統紙筆測試的評價形式外,教師可拓展評價維度,整合形成性評價、終結性評價等多種方式,全面科學地記錄學生的發展軌跡。
《六國論》等論述類文本可布置學生繪制思維結構圖,以圖觀察學生對于議論文論證結構的把握水平;史傳類的文本閱讀可布置古代人物素材的梳理;教授《漁父》時,可組織“隱士與志士”的論辯活動;貶謫文學專題可引導學生制作閱讀清單、撰寫微學術專題論文;文言知識點的積累與梳理則鼓勵學生編輯個性化的文言筆記。“教、學、評”一體化的理念之下,多樣化評價方式的結合運用,更能呈現真實的學習過程,學生在自主的語言實踐活動中走向深度學習。
文言文教學負載著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為增進學生對中華文化經典作品的理解,筆者以重構教學內容、優化教學方法和拓寬評價維度這三種方式,在教學中邁出了實踐的第一步。前路漫漫,期待以后能有更多思維火花與教學嘗試,愿在文言文深度教學的道路上穩步向前。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5.
[2]張春華,捐秘與對話:交際語境的文言文教學[].語文建設,2020.06.
[3]單小芳建文化序列鏈提文言思維力[1].教學月·中版,2020.09.
[4]李雪,高中文言文情境教學研究[D].江蘇:揚州大學,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