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摘要:闡釋了科學技術負效應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表現,分析了產生這些負效應的原因,并試圖提出消除或弱化這些科技負效應的基本對策,以期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有所裨益。
關鍵詞:職稱論文發表,科學技術,和諧社會,負效應
1 科技負效應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表現
社會和諧是指社會關系中的各種要素處于相互依存、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狀態。人、社會、自然之間的關系是社會關系中最基本的方面,三者之間的和諧狀態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標尺。因此,社會和諧主要表現為人、社會、自然及其相互關系的協調。社會主義社會和諧主要表現為人類自身和諧、人與社會關系和諧、人與自然和諧。科學技術在促進三者和諧的同時,也產生負效應,主要表現如下:
首先,在人與自然關系中,隨著人類科技的發展,人類駕御和利用自然的能力越來越大,人擺脫外界束縛的能力越來越強,當今的科學技術水平和經濟規模對整個自然環境和整個地球構成了一種挑戰,超出了自然生態系統的承受能力,并且威脅到了人類的生存,科技給人類帶來幸福的同時,也給人類帶來了毛骨悚然的威脅,形成威脅人類前景的全球問題:環境質量空前下降、能源枯竭、酸雨、森林破壞、水資源匱乏、海洋污染等。這已現實地威脅和制約著人類的生存與發展,自然資源與人類的矛盾在許多國家極為緊張,嚴重的人與自然的矛盾影響了人類社會的和諧發展。
其次,在人的社會交往關系中,科學技術的應用,帶來了一系列倫理道德及影響社會公正的現象的產生。信息科學和生命科學的發展,提出了涉及人自身人格尊嚴、健康、遺傳以及生態安全等倫理問題。
最后,科技發展給人類自身也帶來了一些問題。現代科技的迅速發展和廣泛應用,在有效提高人類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的同時,也對人類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帶來一系列明顯的或潛在的負面影響。
對人的生理的負面影響主要表現在:轉基因食物和轉基因器官移植等轉基因技術的應用已經對人本身產生了直接的負面影響;克隆技術的不成熟及其本身很可能存在著固有的致命缺陷,對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動物的健康生存和成長構成了嚴重的威脅;人工合成化學物質已經對人類健康產生了嚴重的危害。1962年雷切爾·卡遜在《寂靜的春天》一書中,已經揭示了不少合成化學物質的致癌作用。她說:“19世紀末,已有六種工業致癌物質為人所知,20世紀創造出了無數新的致癌化學物質,并且使廣大群眾與它們密切接觸。”
對人的心理方面的負面影響主要有:首先,對科技的過度依賴,將影響人們自身學習、創造等智力功能的發展和完善,而且容易使人產生脫離和逃避現實的趨向,影響正常的社會交往和情感溝通;另外,現代科技的加速化發展,在人群中引發了一種憂慮和焦躁的心理狀態,引發身與心得分裂,發展下去可能導致人們不能忍受挫折、無法理性地判斷事務,喪失了了解和掌握新知識新成果的信心以及思想和行為混亂等更為嚴重的心理病癥。如進一步惡化,很可能演變為對科技的恐懼,害怕科技的發展或轉變,擔心自己無力追上和適應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科技給人類自身帶來的這些負效應,嚴重影響了社會的穩定,不利于和諧社會的構建。
綜上,科學技術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類自身三大和諧方面產生負效應,不利于和諧社會的構建。我們要尋求這些負效應產生的原因并盡力克服之,從而加速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
2 科技負效應產生的原因
2.1 科技本身的原因
如同世上任何事物一樣,都有其兩面性:科學技術作為人類文明的組成要素和內在原動力,對人類文明的發展起著巨大的促進作用,在人類文明的發展過程中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現代科學技術更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和力度,在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實現爆炸性的突破和進展。科學技術作為最高意義上的革命力量,作為第一生產力的重大價值和意義,徹底凸顯出來。然而,科學技術也使人類承擔著巨大的代價,帶來了以上諸多的負面影響。無數事實表明,科學技術是把“雙刃劍”,既可造福萬代,又可能遺患無窮。
另外,科學技術作為人類對自然規律的認識和運用,是一個不斷發展充實完善的過程,同時還要受到研究的具體對象、研究方法、應用范圍、價值域限等因素的制約。科學技術也只是相對真理,在各個發展階段都不可避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2.2 社會因素
產生科技負效應的社會因素主要表現在人類認識水平的局限,對利益的爭奪和受人類社會發展程度的制約等。
首先,人類認識水平的局限。從認識論根源看,人們往往認為自己是自然界的統治者,是主宰。忽視了大自然中其他存在物,陷入人類中心主義之中,導致了人與自然之間的對立與不和諧。同時,人們濫用科學技術,在許多情況下是由于對客觀世界的無知。這不僅是由于缺乏完整深刻的自然科學知識,更主要的是缺乏社會科學知識,對人類自身、對人與自然、對自然與社會的真實聯系缺乏正確的認識,不了解科學技術應用帶來的自然影響和社會影響,因而在行動上帶有很大盲目性,也就難以避免產生社會負面效應。
其次,對利益的爭奪。現代科技已不再是純正中立的,它是和政治、經濟、軍事、社會等因素牢牢結合在一起。這種結合促進了人類社會的進步。但也應該看到,一些個人、實業集團乃至國家,為了眼前的私利,肆無忌憚地濫用科技,以致產生了所謂的負效應。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科技成果的既得利益者或科技資源的占有者為了自身利益不顧其他社會成員的異議和反對而使用對他人或環境不利的技術手段進行生產;第二,不同的利益集團或地區為了擴大影響或提高效益和地位濫用各種技術;第三,世界各國為了本國的利益與安全,利用科學技術研制危害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武器,如核武器,生物武器等等。
最后,由于社會發展階段的限制。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國,由于缺乏健全的力的道德監督、法律控制,受經濟力量的制約,濫用科技成果的行為會經常發生。另外,為了實現經濟飛速發展,往往以犧牲資源、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一時發展,導致了環境、資源等一系列問題。
綜合以上分析,我們不難看出,由于科學技術發展的自身特點和人類本身的不當使用或濫用會給人類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和災難。在當今中國,如果對這些問題不加以扼止,將會嚴重影響我國構建和諧社會的速度和質量。
3 消除科技負效應的對策
科學技術負效應產生的原因多種多樣,解決的辦法亦非唯一不變。“單是靠認識是不夠的。這還需要對我們現有的生產方式,以及和這種生產方式連在一起的我們今天的整個社會制度實行完全的變革”,對科學技術的負效應,應通過多種渠道,采用多種辦法,標本兼治,加以消除。具體來說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改變人的觀念,提高人的素質,加強思想道德建設。
“科學既是觀念的財富,同時又是實際的財富。”人既是科學技術的發明者又是科學技術的應用者,因此人對科學技術的不同應用將對社會產生巨大影響。正面影響或者負面影響的產生全在科技應用者的一念之間。只有科技應用者將科學技術用于對人類生存發展有益的方面才能推動社會文明的發展,因此提高全民科技應用素質是至關重要的。
第一,要樹立科學發展觀。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觀”,這是黨首次提出的新科學發展觀。
新的科學發展觀基本內涵:一是全面發展,二要協調與可持續發展。所謂全面發展,就是要著眼于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生態等各方面的發展;所謂協調,就是各方面發展要相互銜接、相互促進、良性互動;所謂可持續,就是既考慮當前發展的需要,滿足當代人的基本需求,又要考慮未來發展的需要,實現“代際公平”,即子孫后代擁有與當代人相同的生存權和發展權,當代人必須留給后代人生存和發展必需的資源與空間。
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這三重含義:一是發展的目的是為了人,為了人的全面發展;二是發展要依靠人的力量和努力;三是要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
從科學發展觀的內涵我們可以看到,科學發展觀強調人與自然、人與人、社會與自然的協調、和諧發展,這與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相一致。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手段,只有堅持科學發展觀,才能實現和諧社會的目標。
第二,提高人的素質。
首先,要提高科技工作者的素質。他們是第一生產力的開拓者,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骨干力量,是從事科學技術研究的主體因素。他們自覺能動作用的發揮程度,將直接影響科學技術的發展。這種自覺能動性的發揮,除了應具備必要的專業知識和其他素質之外,與科技工作者的道德品質密切相關。只有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道德修養,使科技工作者都來關心科技發展帶來的自然后果和社會后果,喚起他們的高度社會責任感,自覺地參與協調發展的決策,不斷地提高協調發展的能力,才能使科技朝著有利于人類社會進步的方向發展。
其次,要提高科技使用者的素質。科學技術始終是由人發明和使用的。某些科學技術所產生的負效應,主要由于人類對科技的濫用造成的。所以提高科技使用者的素質就顯得很有必要。
第三,強化公民意識。
構建和諧社會離不開公眾的參與。和諧社會的目標和全體人民的根本利益完全一致,它內在地要求把和諧社會的目標轉化為每個公民的自我意識。使每個公民明確自己對和諧社會的構建所應承擔的責任和義務,以主人翁的態度投入到和諧社會的構建之中,使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獲得巨大的力量源泉。
(2)依靠政府力量。
科學研究及其運用都是在社會中進行的,而這一舞臺的導演是各國政府,因此政府應該對應用后果負主要責任。具體來講,政府應在科技產業政策、科研項目立項、科研項目資助范圍、科技成果審查、科技成果管理與控制上起主導作用。政府應首先意識到科技的風險與負面效應,通過立法,制定合理的產業發展政策,積極淘汰落后的高耗能、高污染的技術,推廣清潔技術、有利于資源環境保護的先進技術的應用,防止科技成果的濫用與誤用,盡最大可能將技術應用的負面效應降低到最低限度。
(3)依靠科技進步。
解鈴還需系鈴人。科技發展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也產生了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仍需要科技的發展來解決。科技在和諧社會的構建中可以從如下幾方面來發揮其作用:
第一、發明新的方法替代有缺陷的技術。
氟里昂的使用造成了臭氧層遭到破壞,這是人類一開始并沒有想到的,所以,隨著人類認識的提高,人類開始發明新的可以取代氟里昂作為制冷劑。汽油中含有的鉛會對人類產生危害,我們發明了不含鉛的無鉛汽油,或用液燃氣等代替,就可以解決這一問題,我國在這一方面已作出了不少努力,并已經取得了一定成功。
第二、改進已有技術,克服弊端。
科學技術是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主要手段,今后隨著我國經濟總量的增長,資源供給不足的危機將日益嚴重,對經濟的持續增長將構成極大的威脅,所以今后我國只能走節約資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經濟增長道路。據統計,我國原材料消耗強度比發達國家普遍高5-10倍,如此之大的差距說明,我國在提高資源利用率方面仍有很大潛力,在這方面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提高資源利用率方面的科學技術。
依靠科學技術減少與控制生態環境污染。減少和控制環境污染是實施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利用科學技術建立無廢少廢的循環性生產工藝,實現生產工藝生態化,依靠新技術,發展可再生性能源,以利于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為保證數據信息在網絡上的安全傳遞和不被丟失或盜竊。有必要采取相應的技術安全措施。
第三、運用新的科技成果消除已造成的惡果。
依靠新的科學技術處理和消除污染物,依靠科學技術不斷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才能在21世紀走好可持續發展道路。例如,這次在治理太湖藍藻過程中把湖里的淤泥清理上岸后運用新的技術使之硬化,將它用作回填土等。
第四、充分運用科學技術對人類社會發展的預測作用。
要“綜合運用科技創新產生的科學理論、分析方法、預測手段和信息處理能力,系統認識與分析資源、環境、城鄉、區域、人口、社會組織等結構及其變化趨勢,為推進城鄉、區域、經濟社會和諧發展提供科學依據”。例如,要預測未來的人口發展情況,人類的需求情況,對自然環境的適應情況;預測未來供給人類的糧食、能源、材料、信息及動植物資源的分布、種類、數量;預測地球表面溫濕度、光照情況、環境污染情況等。要研究以上諸情況,就必須對目前的情況和從過去到現在的發展狀況有比較系統的把握。而要掌握這些情況進行預測,脫離科學技術和科學技術結晶的龜子計算機等計算工具和預測手段是不可能實現的。
我們的態度應該是正確對待科學技術的作用,通過改進技術,提高使用技術者的素質,加強對科學技術使用的監督,盡量防止科學技術的應用對人類產生的破壞性影響與作用,使科學技術真正成為促進社會發展的革命力量,實現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
級別:CSSCI南大期刊,北大期刊,統計源期刊
ISSN:1001-4233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級別:北大期刊,CSSCI南大期刊
ISSN:1671-7465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級別:CSSCI南大期刊,北大期刊,統計源期刊
ISSN:1005-9245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級別:北大期刊,統計源期刊,CSSCI南大期刊
ISSN:1000-5560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2045-2322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0284-1851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2352-4928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0169-4332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0960-7412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0048-9697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0191-2917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1741-7007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2238-7854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2214-7144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