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摘要:李大釗宗教思想是立于唯物主義基石上的,他從物質經濟變動的角度解釋了宗教的產生和發展,并指出善惡根派的不可解是宗教產生的一個原因。對西方資產階級文明的向往使李大釗對基督教有一定的好感并對基督教精神有所發揮。在徹底批利宗教的同時李大釗提出了科學的真理現,以真理取代宗教。因唯物主義貫穿于李大釗宗教思想的始終,使其宗教思想更具有徹底性和革命性。
關健詞:核心期刊,李大釗,唯物史觀,無神論,非宗教
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作為一名激進的先進知識分子和馬克思主義的最早接受者、宜傳者,李大釗在非基督教運動和非宗教運動中做出了杰出貢獻。研究李大釗的宗教思想不僅有助于深刻認識唯物主義理論在反宗教運動中的重大作用,而且對認識和理解中國共產黨人無神論宗教思想理論體系,樹立科學的真理觀有歷史和現實意義。
一、李大釗的宗教思想以唯物主義為指導
李大釗是最早介紹和接受馬克思主義的早期中國共產黨人之一,唯物主義史觀始終是其宗教思想的理論基礎,這也是李大釗無神論宗教思想最為徹底的根本原因。
第一,李大釗認為宗教是以物質為基礎并隨物質變動而變動的。以唯物主義歷史觀為指導,李大釗認為經濟問題的解決是解決社會問題的根本,他指出,“依馬克思的唯物史觀,社會上法律、政治、倫理等精神的構造,都是表面的構造。他的下面有經濟的構造作他們一切的基礎。經濟組織一有變動,他們都跟著變動。”“經濟問題的解決,是根本解決。”李大釗指出宗教問題也是如此,“一切宗教沒有不受生產技術進步的左右的,沒有不隨著他變遷的。”“宗教、哲學都是隨著物質變動而變動的。”
第二,宗教生活是經濟生活的反映,宗教必須適應經濟生活。李大釗指出,“精神界現象,完全是人間社會物質經濟情形之反映。認社會生活是整個者,有經濟生活而表現宗教種種生活”,“宗教生活一部分亦由經濟生活發生者也。”由此,李大釗還論及了宗教與社會主義的關系以及宗教的前途,他說,“社會主義者反對立在舊的經濟組織所建之宗教。將來新的經濟組織亦許發生新宗教,但此宗教是適用于新的經濟組織。由此可見,李大釗并沒有武斷指出將來的人類社會定然是無宗教,他從經濟變動角度出發科學地指出了在將來的社會主義社會中,宗教是允許存在的,但它必須與社會主義經濟相聯系。社會主義與宗教不是根本對立的,宗教可以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李大釗的這一理論與今天“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宗教政策是相吻合的。
第三,以唯物主義為指導,李大釗還從宗教與道德關系的角度論述了宗教產生的根源。“人類對于自然界或人間現象不能理解的地方,便歸之于神。”這是唯物主義者對宗教起源的一致共識,也是馬克思主義者對宗教的基本觀點,李大釗對宗教起源的論述是其唯物主義無神論立場的集中體現。他指出,“道德這個東西,既是無論如何由人間現實的生活都不能說明,于是就有些人拋了地上的生活、人間的生活,逃人宗教的靈界”,“在人間現實生活以外的地方,求道德的根源,就是說,善心是神特地給人間的,惡心是由人間的肉欲生的,是由物質界生的,是由罪孽生的。本來替惡根源的不可解,就是宗教發生的原因。”從道德與宗教關系的角度論述宗教產生的原因,說明李大釗對宗教的認識并非膚淺,而是有一定深度的。
總之,唯物主義史觀的傳人為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批判宗教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這表明中國知識界對宗教的批判達到了新的理論高度,開始逐漸擺脫單純照撅西方資產階級學者的反教言論的思維模式。與此同時,李大釗以唯物主義為指導對宗教的分析和批判影響了同時代的廣大青年知識分子,并壯大了反宗教的隊伍,推動了“非宗教運動”的發展。
二、李大釗宗教思想的主要內容
宗教的產生與存在總是與社會需要緊密聯系的。宗教曾對人類文明進步做出了重大貢獻,這是不容否認的歷史事實。因此,從唯物主義辯證的觀點出發,堅持無神論的中國共產黨人從未忽視或抹殺過宗教的作用,他們對待各類宗教,均是持批判繼承的態度。李大釗也是如此。
(一)早期對基替教精神的贊美和發揚。
首先,基督教作為西方文明的起源,其教義中所含的“自由”、“平等”、“博愛”的資產階級民主思想和其“愛人類”的偉大精神吸引著初步接受西方資產階級學說的李大釗。他指出,“立憲國民之儀度,當以自由、博愛、平等為持身接物之信條。此等信條人人既深,則其氣質之慈祥愷梯、中正和平,必能相為感召,以成循禮守法之風習。這說明李大釗希望以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精神來塑造國民修養,改善國民性。這與陳獨秀主張吸收基督教的偉大精神以塑造新國民性格的觀點有一致之處。李大釗還指出,東方宗教處處顯“寂滅之象征”,而西方宗教“示人以發見新生命、創造新生命之理,其教義以永生在天靈魂不滅為人生之究竟,教堂中之福音與祈禱,皆足以助人生之奮斗。可見李大釗對西方基督教所具有的創造的、助人奮斗的精神是肯定的。
其次,李大釗繼承發展了基督教義中“愛”的思想,主張以“愛”為基礎創立新民國、新生活。他指出,“博愛”、“自由”、“平等”、“犧牲”是“我們創造‘新生活’的基礎,也就是我們建立民國的基礎”,“充博愛的精神,應該愛世界的人類都像愛自己的同胞一般”,“博愛的生活,是無差別的生活”,“是以愛為基礎的生活。李大釗對基督教“愛”的精神的發揮體現了他為全中國人民,為全人類謀幸福的高度的無產階級覺悟和寬廣胸懷。此外,李大釗還主張建立以博愛為基礎的新文學,“我們所要求的新文學,是為社會寫實的文學,不是為個人造名的文學;是以博愛心為基礎的文學,不是以好名心為基礎的文學。李大釗早期對基督教精神的贊美與發揮是與其政治思想主張相一致的。在成為馬克思主義者之前,作為激進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者,李大釗的宗教思想受到西方人文主義思想的影響是必然的。在西潮涌人,全盤西化的時代,對西方文明的贊美與拯救中國文明之弊相聯系,李大釗對基督教博愛精神的發揮體現了當時激進的知識分子對西方資產階級文明的期待與向往。
(二)對宗教的批利與否定。
五四新文化運動高舉科學、民主大旗,堅持進化論,注定要對宗教迷信展開討論和批判。因此,無論是孔教、佛教、道教,還是后來居上的基督教,均難逃一劫。接受了馬克思唯物主義歷史觀的李大釗,在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和后來的“非基督教運動”中自然站到了反對宗教的立場上。他對宗教的批判是徹底的、否定的,對宗教的斗爭是不妥協的,體現了其唯物主義的堅定立場和蕩滌一切宗教迷信的決心。
第一,李大釗認為宗教妨礙社會進步,并將斗爭矛頭指向一切宗教。在組織非宗教大同盟時,李大釗指出,“我們堅信宗教是妨礙人類進步的東西,把所有的問題都想依賴宗教去解決,那是一種不承認科學文明的態度。”而我們反對宗教的目的,“并不是像一些人所想象的那樣單單是反對阻礙人類進步的所有的宗教”,而組織非宗教同盟的原因,“那是因為我們歷來認為宗教對探求真理,亦即對人類進化上是非常有害的東西,為此我們曾利用一切機會來講這個道理。”非宗教大同盟的誕生是針對基督教而來的,因對基督教的批判而延伸到了一切阻礙人類進步的宗教,這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中反對孔教運動的繼續和發展。李大釗等人組織的非宗教大同盟及其活動是五四新文化運動反宗教斗爭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二,李大釗認為應重批判基替教,并將基替教與批判資本主義社會聯系起來,他說,“在現代社會中,基督教是最發達的,有最多的信徒,最大的勢力,因此應首先反對這個最有勢力因而流毒最廣的基督教。”基督教中使人安于貧窮的說教,“是要使他們卑躬屈從,而人的本性是絕不甘于忍受貧窮的”,因此,基督教的說教有違人性。況且,“富人決不會無緣無故來施舍他人的”,其最有力的證據就是“看看資本主義是從何處發達起來的就可以完全明白了,資本家聽了基督的‘富人進天國比駱駝鉆針眼還難’的說教,就真有舍棄自己錢財的嗎?由此,基督教的說教只是讓人們妥協退讓,安于現狀,對社會進步毫無用處。
第三,受非宗教運動的影響,李大釗否認了基替教與自由、平等、博愛的關系,并對此予以了逐次批判。他認為宗教必信仰神,心靈上必受神的束縛,那么便“斷無思想自由存在的余地”,“真正的思想自由,在宗教影響之下,斷乎不能存在。”而非宗教運動即是申明這個道理。欲“求得真知而確信,非先從脫離宗教的范圍做起不可。”而非宗教者,則是“為擁護人人的思想自由,不是為干涉他人的思想自由。”在論及宗教與平等時,他指出,“宗教的本質就是不平等關系的表現”,而沒有自由平等為基礎的“博愛”,也達不到博愛的目的。李大釗對“自由”、“平等”、“博愛”與宗教關系的否認,受到了當時政治運動和非基督教運動的影響,這與他政治立場的轉變相聯系。此時的李大釗作為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已成為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放棄了以前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的觀念。因此,對基督教僅有的一點好感和贊揚隨著政治運動和革命需要而消失殆盡了。在緊張的革命斗爭年代,文化運動應服從于救亡圖存這個主題,作為中國共產黨的最早創始人,李大釗的對宗教基本精神的批判盡管有偏激之處,但仍然是可以理解的。
第四,主張思想自由,堅信科學真理。為彌補因批判宗教迷信而引發的信仰缺失,李大釗提出了自己的真理觀,號召廣大青年堅信科學,反對宗教迷信。他反對宗教束縛,認為信仰自由,“決不許稍加限制”,因為“信仰一種宗教,乃在求一安心立命之所,出于人類精神上之自然的要求,非可以人為之力施以干涉也。”談到宇宙真理,他指出“余信宇宙間有唯一無二之真理。此真理者,乃宇宙之本體,非一人一教所得而私也”,“非傳說之迷信所得而蔽也。宗教中所含之真理,“偏而不全,駁而不確”,“真理乃自然的因果的宗教傳說乃神秘的迷信的。故吾人與其信孔子,信釋邊,信耶穌,不如信真理。李大釗堅信真理反對宗教迷信,他指出,“人生最高之理想在求達于真理”,“一時幻妄之象,虛偽之用,舉不足移易吾人真理之主張也。”“而自信者,又人生達于真理之途徑也。以真理取代宗教信仰,體現了科學主義思潮對李大釗宗教思想的影響,這表明他是科學的堅定信仰者,他的真理觀不僅激勵了同時代的廣大青年知識分子,而且,對于我們今天以科學反對邪教和迷信有重要理論和現實意義。
三、李大釗宗教思想的特點及評價
首先,李大釗無神論的宗教思想體系中,唯物主義歷史觀貫穿始終。李大釗是最早接受和宣傳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與其他早期中國共產黨人相比,李大釗的宗教思想更鮮明地體現了無產階級對宗教的基本態度。他最早從物質經濟變動的角度解釋宗教的起源與發展,指明了宗教作為上層建筑的一部分是隨著經濟基礎的變動而變動的。他以唯物主義歷史觀為指導對宗教的批判為廣大的馬克思主義知識分子樹立了榜樣。李大釗的宗教思想是無產階級宗教思想的典型代表,具有鮮明的階級性。
其次,李大釗在批判宗教迷信時提出了自己科學的真理觀,并主張以真理來代替宗教信仰,這也是獨辭蹊徑與眾不同的。與陳獨秀“以科學代宗教”,“以美術哲學代宗教”,以及蔡元培等人的“以美育代宗教”相比,李大釗的“以真理代宗教”的觀點和思維方式更具革命性和科學性。
最后,李大釗的宗教思想是徹底無神論的宗教思想,他的反教立場始終是堅定不移的。他在早期對基督教自由、平等、博愛精神的贊揚和發展并非是從宗教的角度來談及的,而是從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的立場上不自覺流露的。以基督教文明為主導的西方資產階級文化本身就帶有基督教的烙印。雖然李大釗早期對西方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的向往使他對基督教有好感,但并不影響他的反教決心和堅定立場。
級別:CSSCI南大期刊,北大期刊,統計源期刊
ISSN:1001-4233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級別:北大期刊,CSSCI南大期刊
ISSN:1671-7465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級別:CSSCI南大期刊,北大期刊,統計源期刊
ISSN:1005-9245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級別:北大期刊,統計源期刊,CSSCI南大期刊
ISSN:1000-5560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2045-2322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0284-1851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2352-4928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0169-4332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0960-7412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0048-9697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0191-2917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1741-7007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2238-7854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2214-7144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