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摘要:民主與現代化有著密切的關系,現代化理論認為多元化的民主模式是從傳統過渡到現代的唯一途徑,但印度的民主和現代化卻因為其特殊的國情而成為一對悖論。不管是從歷史還是從現實來看,印度都是一個趨向于分離主義的國家。印度特殊的國情導致印度的民主政治只是一種低度民主,這種低度民主使印度的民主體制缺乏效率。印度人的宗教觀念也是造成印度民主與現代化形成悖論的原因之一。印度人相信萬物有靈,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平等的。這種觀念雖然可以使印度經濟得到可持續發展,但恪守到極致會一定程度上阻礙印度的現代化進程。解決印度民主與現代化矛盾現狀的途徑只能是以亨廷頓的強大政府論為理論依據建立起有效的民主政府。
關鍵詞:核心期刊論文發表,政治論文,民主,現代化,強大政府
印度近年來的迅速崛起引人注目。孟買作為印度最大的商業城市,承擔著全國三分之一的載運量。然而,孟買機場只有一個主跑道,飛機經常在天上盤旋40分鐘才有機會降落。既然這樣,為什么不擴建機場呢?因為包圍機場的,是9萬戶的貧民窟居民,他們非法占據著機場的160英畝土地。那為什么不把這些貧民窟清除呢?在印度,哪怕機場有著所有的法律權利和依據,強制拆遷也很難執行:孟買的1700萬居民中,有一半是貧民窟居民,他們選舉時投票,比中產階級還踴躍,被稱為“選票銀行”。誰敢動他們?美國《華爾街日報》曾經在頭版頭條報道過一個普通的印度清潔女工——帕沃,她是孟買機場邊上貧民窟里的一員。帕沃和其他貧民窟非法居民一起展開了抗議,抗議把機場賣給私人投資者,以保護自己的住房。她手里有捍衛自己權利的武器:選票。她對印度的經濟發展提出了嚴峻的挑戰:這個世界最大的民主國家,怎么敢推倒擋了經濟發展的路的選民的房子?
在印度,民主與現代化并沒有如西方現代化理論所預言的那樣密不可分,而是成為一對互相掣肘的悖論。印度的議會民主制如何制約經濟現代化的實現,印度的民主與現代化為何會成為一對悖論,解決途徑又是什么?這是本文將要探討的問題。
一、印度民主與現代化的悖論
印度被譽為“最大的民主國家”、“民主櫥窗”。2009年印度大選,參選的黨派達到1000 多個,參加投票的選民達到7億人。但是,正如印度歷史學家阿帕娜·巴蘇指出:民主的意義遠非每5年舉行一次自由選舉這么簡單,良好的管理與政治自由同等重要,印度在這方面存在許多不足。印度的民主帶來了政治自由,卻無法實現良好的經濟管理。印度的民主制約現代化的發展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首先,印度的基礎設施差;其次,印度政府效率低下;再次,印度的中央政府難以控制地方主義勢力。
印度的基礎設施極度落后已經是一個非常引人注目的現象。印度落后的公路、港口、機場和電力系統,是印度經濟發展必須解決的巨大的“硬件問題”。但是在印度的民主和多元政治體制下,地方基礎設施的改善無疑是一個牽涉各種利益的復雜的決策過程。
孟買的城市改造問題一直難以解決是印度基礎設施難以改善的縮影。孟買在印度的經濟地位相當于中國的上海,但是孟買和上海相比卻完全沒有國家化大都市的樣子,高樓大廈邊上就挨著貧民窟。和高樓大廈相比,貧民窟簡直就是地獄,成片低矮的小房子和20年前上海的棚戶區差不多,擁擠不堪,一個不到10平方米的小屋子,可以住上一家5口人,甚至更多,環境也不敢恭維,雜亂無章,沒有綠化,沒有運動場所,孩子們只能在街道上打板球。[3]人們不禁要問,既然環境如此之差,為什么不進行環境整治呢?原因是印度的民主制度是不容許強制拆遷的。例如,印度的憲法規定,印度公民有選擇在哪里居住的權利。而且,如果一個人成功的在一塊地上住了一段時間,比如一年,別人沒有趕他,以后就再也不能趕他了。在印度孟買的貧民窟,人人都是釘子戶。只要強制拆遷,就會引起居民的示威乃至騷亂,政治家為了得到更多的選票也不敢得罪這些住在貧民窟的人。所以,在印度的拆遷成本非常巨大,是政府無法負擔的。
印度的公路網號稱世界上長度排名第二,但是絕大部分路況極差。高速公路只占2%,其中能雙向通車的,只占高速路網的12%。137印度的鐵路里程非常長,但大多是在英國殖民時期建成的。印度獨立之后建成的鐵路鳳毛麟角,現在印度的鐵路里程比1947年才增加了1萬多公里。因此印度的鐵路運輸直到現在還非常落后。車頂上坐滿人、車兩邊“掛人”的現象在印度還時常可以見到。印度鐵路建設鐵路的效率也非常低下,例如,遲遲難以建成一條通往克什米爾地區的鐵路,已經成為印度在基礎設施方面與鄰國中國存在差距的一個標志。印度早在二十年前就計劃修建一條通往克什米爾地區的鐵路,但直到最近才剛剛鋪設了三分之一,盡管鐵路全長僅為345公里,遠遠低于長達1142公里的中國青藏鐵路。
印度政府不缺乏偉大的夢想,決策能力也尚可,最缺乏的是執行能力。執行能力差導致了印度政府效率低下。美國學者李侃如在談到印度的“制度成本”時說:“印度政府從來都有一個雄心勃勃的計劃,但只是‘paper plan’,從來沒有變成‘real plan’。一項基礎設施必須要與不同的利益集團討價還價,談項目要好幾年,干項目又要好幾年。” 亞洲政經風險顧問公司2010年發表的年度調查報告顯示,印度是亞洲地區政府行政管理效率最差的國家。
印度的中央政府難以控制地方主義勢力。80年代以來,印度各地都掀起了強烈的反對中央運動,向聯邦政府提出了“放權”問題,爭取地方自治。90年代以來,印度社會迅速走向碎片化,各種政治勢力紛紛登場;而且,地方政治變得越來越活躍,并有和中央政治分庭抗禮之勢。這些都阻礙了中央政府經濟改革的實施,減緩了經濟發展的速度。
對處于現代化過程之中的印度來說,按照西方模式建立的民主制度導致了印度在現代化過程中很難建立起適應現代化建設速度的基礎設施,政府效率低下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的現代化的發展,中央政府難以控制地方主義勢力也使得經濟發展方針的貫徹執行步履維艱。
二、印度民主與現代化形成悖論的原因
健全的民主制度本應促進現代化的加速進行,印度的民主和現代化為什么會成為一對悖論呢?
(一)印度特殊的國情導致印度的民主政治只是一種低度民主,這種特殊國情就是政治的宗教化。西方國家的民主制度是建立在統一的、世俗主義的民族國家之上的,但印度的民主制是建立在一個分裂的,受到教派主義嚴重影響的國家之上。印度雖然從獨立之初就確定了世俗主義的目標,尼赫魯在1958年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印度獨立以來他所遇到的最大困難是:以公正的手段建立一個公正的社會;在宗教的故鄉建立一個世俗國家。但是,長時間以來,政治宗教化愈演愈烈。印度社會與西方社會最大的區別就是政教分離的程度。西方的政教分離實踐最早源于《圣經》中的思想。從“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等語句,人們可以清楚地觀察到《圣經》中政教分離的基因。至少是從啟蒙運動以后,基督教信徒基本上是一直生活在兩個世界中,政治的王國關照著現實生活;精神的王國關懷著靈魂生活和內心信仰。印度的宗教徒,完全不可能理解這種兩個王國的對話。印度實際上長期處于完全不同的兩種傳統的交叉口上,這就是印度傳統和歐洲傳統。處于這個交叉口上的印度既無法走教派主義的老路,也無法建立起真正的西方民主制,只能維持一種受教派主義嚴重影響的民主制。長期以來,印度的政治宗教化現象十分嚴重。以政黨制度為例,西方民主制國家的政黨之間沒有嚴重的矛盾沖突,只是代表不同的利益集團輪流執政,而印度的政黨深受宗教的影響,不同政黨之間有難以彌合的沖突。19世紀以來,印度教、伊斯蘭教、錫克教、佛教等都為本教利益建立了各種政黨和組織。例如,代表印度教教派利益的印度人民黨,代表伊斯蘭教徒利益的印度聯邦穆斯林聯盟,主張政教合一、保護錫克教徒利益的阿卡利黨等等。
(二)印度人相信萬物有靈,認為最偉大的神是大自然,并對其心存敬畏和感激。“吠檀多”是印度教的基本教義之一。“吠檀多”哲學的核心思想是“梵我一如”,強調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平等的關系,人與自然萬物沒有尊卑之分、高低之別,他們都是“梵”的一部分。為此,印度人大多認為,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平等的,他們之間不是對抗性的,而是互相依存。尊重愛護動物和植物是印度人心中崇高的目標。20世紀70年代,在印度發生了舉世矚目的非暴力生態保護運動“抱樹運動”。事情的起因是當地政府在查謨利地區修路,伐木公司和政府簽訂合同,開始砍伐森林。“抱樹運動”的發起者是一名年近50、目不識丁的婦女Gaura Devi。1972年,她聯合村里的婦女,開始護樹。她們沒有任何武器,面對身體強壯的伐木工人,唯一的辦法是用雙手抱住樹。她們被伐木工人羞辱毆打,但絕不松手。后來,抱樹運動的影響越來越大,知識階層、媒體都加入進來。抱樹運動從1970年代一直進行到1980年代。最后,英迪拉·甘地總理發布了15年綠色禁令,禁止砍伐喜馬拉雅山的森林。印度人的宗教觀念雖然使印度經濟得到了可持續發展,但這種宗教觀點發展到極致就會在一定程度上阻礙印度經濟發展的步伐。現代化是一個與自然環境不斷互動調適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不可避免會產生破壞自然、向自然索取的現象,重要的是如何把握好一個度,既不能無限度地向自然索取,也不能極度敬畏自然。
三、解決途徑
西方現代化理論認為:從傳統過渡到現代,其間的政治運作應當是多元化的民主模式。美國當代著名政治學家、哈佛大學教授塞謬爾·P·亨廷頓基于對第三世界國家的考察和研究,提出了強大政府論,顛覆了現代化理論關于民主與現代化的觀點,對于那些處于現代化過程之中的后發國家來說,有極大的參考價值。
(一)處于現代化過程之中的國家要建立起強大政府。在亨廷頓看來,強大政府也就是有能力制衡政治參與和政治制度化的政府。一個政府強大與否,穩定不穩定,全憑它能否在完善其政治制度化的速度與擴大群眾參與水平二者之間求得最佳值。只有這樣,政府就能有效地實施國力資源的開發,社會財富的分配,和權力象征的表達等主要功能。在發展的初級階段,政治家和學者們應關注的首要問題不是什么民主化、大眾參與、普及教育等,而是維持社會的穩定,建立起政治秩序。
(二)亨廷頓認為,在處于現代化之中的國家,一黨制較之多元政黨更趨向于穩定。在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大部分國家里,現代化面臨著巨大的社會障礙。貧富之間、現代的社會精英與傳統的人民大眾之間,強者與弱者之間的巨大鴻溝——這是當今致力于現代化的哪些“舊社會”遭受的共同命運。所以,在這些國家中,政治體制同時面臨著權威的集中、機構的分離和參與的擴大等三方面的需求。而最適合于同時實現這三方面目標的制度是一黨制。[9]
(三)他更進一步認為,在較晚進行現代化的國家中,要將權力集中于全國性的政治機構,集中于現代化的推行者手中。原因在于,現代化與政治制度內權力的大幅度重新分配相關聯:地方的、宗教的、種族的以及其它權力中心必須摧毀。現代化不僅要將權力從地方的、貴族的和宗教的集團手中轉到世俗的中央國家機構中,而且需要將權威集中到國家機構中的某一個人手中。
從以上論述可以看出,后發國家進行現代化需要三個先決條件,即一黨制的領導,強大政府的推動,權力集中于堅決進行現代化的領袖。不論是從歷史還是從文化上來看,印度都是一個趨向于分離主義的國家,因此亨廷頓的強大政府論對印度克服民主制度對現代化的限制作用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核心期刊論文發表—中國最權威的核心期刊論文發表網,集合省級期刊發表、國家級期刊雜志發表、核心期刊征稿等各級期刊投稿論文發表服務,每本期刊均系國家新聞出版總署認證的正規期刊。專業的團隊,一流的服務品質,全心全意打造最高效的職稱論文發表平臺。
網站并非期刊的官方網站或雜志社,是專業從事期刊發表服務的中介機構,與所有期刊雜志社均保持著穩定的合作關系與密切的聯系,能夠為客戶提供最新最權威得期刊征稿資訊,讓客戶第一時間把握最準確的期刊投稿事宜。本著讓客戶發表論文省時、省心、省錢的原則,我們會針對客戶的論文稿件的撰寫方向,推薦高質量、高通過率、低價位的學術期刊,如果您有需要,我們也根據您的要求提供論文指導,直到論文發表為止。沒有最專業,只有更專業,期刊資訊我們最前沿,期刊征稿我們最權威,期刊發表我們最全面。
級別:CSSCI南大期刊,北大期刊,統計源期刊
ISSN:1001-4233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級別:北大期刊,CSSCI南大期刊
ISSN:1671-7465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級別:CSSCI南大期刊,北大期刊,統計源期刊
ISSN:1005-9245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級別:北大期刊,統計源期刊,CSSCI南大期刊
ISSN:1000-5560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2045-2322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0284-1851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2352-4928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0169-4332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0960-7412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0048-9697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0191-2917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1741-7007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2238-7854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2214-7144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