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摘要:當前,大學生的心理狀況受到越來越廣泛的關注,特別是新入學的大學生,在其來到新環境之后必然會存在一定的入學適應問題。為此,很多高校通過心理咨詢或者開設相關心理輔導課程的辦法來幫助大學新生渡過心理波動期,促進其更好的適應大學環境。對于學習、生活方式轉變度更大的農村來源大學新生來說,單一的課程輔導方式對他們的心理調節效果甚微。本研究提出運用朋輩團體心理輔導的方法,作為高校心理咨詢以及相關心理輔導課程的有益補充,提高農村來源新生入學適應性。通過準實驗的方法,證明團體輔導的方式可以改善農村來源大學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會支持狀況,提升其入學適應性。
關鍵詞:教學理論論文發表,核心期刊,朋輩團體心理輔導,大學新生,農村來源,適應
隨著高等教育的改革和高校的不斷擴招,大學生的數量與日俱增,復雜的校園環境、不確定的人際關系、新環境的緊張和刺激讓很多剛剛經歷高考洗禮的大學新生無所適從。很多農村來源的大學新生,在入學后面臨著學習生活方式的驟變和由農村人到城市人、由中學生到大學生的雙重角色轉化任務,更容易感到無所適從,發生文化適應性危機[1]。以往研究顯示,農村新生入學適應的問題主要通過心理健康水平反應,集中于缺乏社會支持、自卑自閉、焦慮易怒、難以適應環境等方面。
目前,很多高校為了幫助新生更好的適應環境,及時的調整心態,主要通過為學生提供心理咨詢和開設心理健康課的方式。這些形式對于幫助農村大學生順利適應大學生活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心理健康課是針對全體新生開設的課程,面向全體大學新生,針對性不強。個體心理咨詢主要提供的是一對一的輔導,效率較低,另外,很多人對心理咨詢存在一定認知上的偏差和排斥,不少學生不愿意尋求這方面的幫助。現在很多高校都通過設立研究生助理輔導員崗位的方式來加強與大學新生的聯系和互動,這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大學生建立良好的心理狀態[2]。但是這種方式同樣缺乏針對性,不能對需要幫助的新生團體進行有效的輔導。
團體心理輔導建立在團隊動力原理的基礎上,使用合適的輔助性手段,幫助團體內的成員提升自我認知水平和自我實現動力。并且由于“輔導員”和團體成員年齡相差不大,其使用的方法很容易獲得理解,從而進一步提升了輔導的質量[3]。通過團體心理輔導到的模式,可以有效的提升農村新生特別是家庭貧困新生的自信心和自我實現的欲望,幫助其在今后的學習中樹立新的理念。 [4]。
本文使用科學的輔導策略,運用朋輩團體輔導的方法,針對一些出現適應危機的農村新生開展干預和輔導。研究的成果將為今后解決農村新生入學適應問題提供科學的策略,并對高校團體心理輔導工作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通過對某大學12級本科新生進行SCL-90篩查,篩選出存在中度心理問題者共計196人,對這196人使用CSAI量表進行再篩查,剔除非入學適應影響以及非農村來源者共122人,剩余74人。根據其自評,排除受臨時事件影響較大者5人。將剩余69人分為兩組,將自愿參加團體輔導者35人分為實驗組,不愿意參加此項輔導者34人作為對照組。
(二)實驗設計
本研究采用準實驗的方法,通過團隊活動、小組討論、角色扮演和行為訓練等技術手段的運用,對實驗組進行為期七個星期的干預。這種方案的目的在于幫助適應困難的農村新生意識到自身優勢并增強自信,以及理性的意識到自身差距并予以改善,每周時間為80分鐘。對照組不參與輔導。
具體內容:第一個單元“相見歡”,讓成員與領導者相互認識,介紹團體性質與目的;第二個單元“真假一線”,使成員學會理解他人,進行換位思考,以增強人際適應性和角色適應性;第三個單元“學習為什么”,加強團體凝聚力,協助成員澄清自己的學習價值觀;第四個單元“我的資源我做主”,協助成員了解學習資源的含義,幫助成員意識到學習資源的重要性,增強學習適應性;第五個單元“個人特質大搜索”,幫助成員了解自己的特質,悅納自己,增強自信心;第六個單元“度假島之旅”,協助成員了解自己的興趣與專長;第七個單元“一路有你”,協助成員整理離別情緒,建立長期支持團體。
(三)測量方法
本研究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艾森克個性問卷(EPQ)和社會支持評定量表(SSSS)分別進行前測、后測和長效后測。由筆者擔任主測試,統一指導。
二、實驗結果
(一)實驗組與對照組SCL-90前測和后測的差異檢驗
通過組間比較發現,實驗組和對照組前測差異不顯著,說明被試的同質性較高。但兩組即時后測和長效后測的得分有顯著差異,實驗組的總癥狀指數顯著低于對照組,說明朋輩團體輔導的開展提高了實驗組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實驗組與對照組社會支持前測和后測的差異檢驗
對實驗組和對照組的檢驗現實,兩組的客觀支持在實驗前后均無顯著差異,排除了干預過程中由社會支持發生重大變化對適應情況及心理健康水平的影響的可能性。對照組在幾次測量中,社會支持狀況沒有顯著變化,而實驗組的主觀支持以及對支持的利用程度明顯提高,說明朋輩團體輔導的方法改善了實驗組的交往情況,從而健全了其社會支持體系。
(三)實驗組與對照組EPQ四個分量表前測和后測的差異檢驗
結果顯示,實驗組后測中的P分、E分、N分有顯著改善,實驗組經過團體活動后,精神質、神經質得分顯著降低,外向性得分增高,由于人格在短期內具有相對穩定性,實驗組在干預結束后有顯著差異;而對照組改變不明顯,證明了朋輩團體輔導的有效性。
通過朋輩團體輔導,農村來源大學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社會支持水平、性格外向性和人格穩定性得到顯著提升。其說明了這種心理輔導形式可以顯著改善農村來源大學新生的適應問題,提升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和角色適應性,增強其自信心,并幫助他們建立起社會支持。
三、分析討論
實驗證明朋輩團體輔導對于提高農村來源大學新生適應性具有顯著成效,這種方法主要有兩個特點:
首先,通過團體活動,調動群體成員的主動參與性,在相互幫助中促進個人成長。
第二,通過同齡人的監督和引導,在平等的氛圍中,通過層層遞進的方式引導團隊成員重塑認知。
人本主義理論強調充分發揮學生主動性,強調心理輔導的前提是創設良好的心理環境、營造建設性的、自由的心理氛圍[5]。團體輔導用真誠的關注和共情,為農村來源大學新生營造相互尊重和關懷的氛圍,使他們感受到尊重,不僅有利于激發其自尊自信,而且有助于其敞開心扉,更主動參與到各項心理輔導活動中,提高了輔導的成效。
四、結論
經過分析和實證研究證明,朋輩團體心理輔導可以有效的推動農村大學新生入學適應的過程,有效解決其入學適應中的心理問題,促進其良好個性的形成并提高其社會適應能力。朋輩團體心理輔導是高校解決新生適應問題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在不同新生群體中進一步推廣。
級別:CSSCI南大期刊,北大期刊,統計源期刊
ISSN:1001-4233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級別:北大期刊,CSSCI南大期刊
ISSN:1671-7465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級別:CSSCI南大期刊,北大期刊,統計源期刊
ISSN:1005-9245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級別:北大期刊,統計源期刊,CSSCI南大期刊
ISSN:1000-5560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2045-2322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0284-1851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2352-4928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0169-4332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0960-7412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0048-9697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0191-2917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1741-7007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2238-7854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2214-7144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