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摘要:工業建筑也不再單單是工業廠房那么簡單,它已經融入了人們的生活,傳統的建筑設計理念越來越不適合當前時展的潮流。本文筆者結合某電子生產項目設計,對現代建筑設計在當前工業建筑設計中的應用分析,充分體現了大工業集約化、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保護生態的建筑本質,強調由內到外的理性構成、組合,應用新技術、新材料創造簡捷明快的幾何形體,體現現代工業建筑時代氣息。
關鍵詞:工業建筑;建筑設計,規劃設計;景觀設計
引言
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國人的祖先留下了輝煌的建筑文化遺產,然而,在將近半個世紀的建設,特別是近20多年的城市化加速發展的過程中,全國各地在城市的改造和興建中,出現了不少令人遺憾甚至痛心的問題,說明在工業建筑設計中存在還沒有擺脫傳統束縛,運用現代建筑設計理念,放手創造新建筑的現象。
近年來,我國每年完成的建設工程投資額中,工業建筑和民用建筑之間的百分比53:47,工業建筑建筑占了一半以上,我國工業建筑迅猛發展,與此同時,現代工業也已從早期以加工業為主轉型為電子信息工業,、化學、生物、金屬機械工業為主的高科技產業,即從勞動密集型轉型提升為技術、資訊密集型。現代工業建筑設計需要適應并滿足生產產品的微型化、自動化、潔凈化、精密化、環境無污染等要求,將工業建筑的特點、功能與地域、民族、文化、企業相結合,充分發掘并塑造獨特的企業形象、豐富企業文化的內涵、追求工業建筑與環境的整體協調,創造我們這個時代的工業建筑新形象。
我市某電子生產基地,建設內容有光電子聯合廠房、綜合樓、食堂及倒班宿舍等。設計遵循現代建筑設計理念,堅持“以人為本”,在追求最佳效益、技術進步的同時,尊重現有環境,保護、利用、整合自然資源,建設成一個環境清新舒適、生產便捷高效、具有現辦理念的綠色高技術產業基地。
1規劃設計理念
1)構建開放的空間形象和集中的建筑布局:方案以線性的空間布局,如生產區沿發展軸的排列、帶狀的綠化、沿城市道路的景觀帶等,形成園區開放、動態的空間體系。生產區內相對集中的布局方式,為實現資源共享(動力、超凈工房)和廢水等集中處理提供了保障。
2)塑造優美的環境和良好的城市景觀:營造良好的園區環境,并注重建筑群體與環境的融合。一方面是光電產業生產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現代高新企業展現自身形象、塑造標志性景觀的需要。
3)實現分期建設的步驟和持續發展的目標:線性的空間布局使園區能夠在統一的框架下自由生長,彈性化的建筑布局,從而使園區始終處在動態的、充滿活力的、持續的發展狀態中。產業園建設樹立科學發展觀,做到遠近結合、科學設計、突出重點、統籌考慮、一次設計、分部實施,做到既能滿足當前生產的需要,亦為實現可持續發展創造條件。
4)營造適于交流的場所和人性化的空間努力創造一個鼓勵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園區同城市之間相互交流的空間,并將對人性化的設計始終貫穿在每個空間中,使園區成為具有吸引力的能充分發揮人力資源聰明才智的場所。
1.1規劃結構
按照總體規劃、分期實施、持續發展的目標,將一、二期用地整體設計,形成了“一軸”、“一帶”、“兩環”的空間結構。“一軸”指貫穿用地的南北向發展軸,是將各主要生產工
房串接起來的連廊。規劃中賦予其豐富的內涵:
1)通過連廊加強了生產區內各生產單元間的生產和人員的聯系。
2)現代光電技術的展示廊道。
3)銜接一、二期工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空間骨架。
4)體現人文關懷的休憩、交流場所。
“一帶”是指位于生產區同科研管理區之間的帶狀綠化,既合理劃分園區功能分區,也是廠內“線性”模式的開放空間,為人員休息、交流提供良好的環境。“兩環”即環繞生產區的大交通環路以及在一期用地內的小環路,是主要的人流、車流和物流的通道。
1.2功能分區
考慮到用地的不規則形狀以及產業園區一、二期銜接的需要,將主要的生產區布置在用地的東側,即用地相對規整、規模較大的區域,便于生產區的延伸和布局;將園區內的科研管理區布置在場地的西側。兩個功能區之間以綠化帶作為隔離和過渡,也是園區內的休閑和生態區。
1.3景觀設計
將綜合樓同聯合廠房以整體的建筑群體形象展現在城市面前,建筑與城市道路間大片的綠地和水面更加襯托出園區集中、開放的布局和現代的建筑形象。綠化帶的設計使建筑掩映在樹木的郁郁蔥蔥之中,充分體現了光電產業優美的環境特色。
2建筑設計理念
創造更為靈活的室內外空間,廠房間縱橫交錯的連廊、中廳、庭院空間,將陽光、新鮮空氣、綠化植物引入聯合廠房,營造舒適優美的工作環境,體現人文、生態的設計理念。
以一橫一豎兩道人文性質的連廊組合幾個體塊,橫向的連廊以一組開放的綠化空間為主,使建筑空間內外有機的聯系在一起,縱向的連廊為一個帶有玻璃采光頂的序列空間,充分體現人文關懷的理念,在這一半私密性的空間中,作為建筑的真正靈魂核心——人,將被得到充分的尊重。空中連廊與藍天白云結合在一起,將使這一個體現工業化發展和管道集中的“信息走廊”擺脫了冷冰冰的金屬感,而洋溢著濃郁的人性品質,通過豐富的交往與過渡空間的設置,創造了停留與景觀觀賞空間,使高科技的工業建筑,具有浪漫宜人的詩情畫意,科技和人文在此得到交融。
自20世紀70年代的能源危機以來,以節約能源和資源、減少污染為核心內容的可持續發展的設計理念逐漸成為建筑師追尋的方向,曾經以展示現工藝技術為主要特征的“高技派”也開始致力于關注本土文化和地域氣候,形成了一套獨具特色的氣候觀,走上一條從“高技術”到“生態技術”的探索之路。昆明光電子產業基地考慮企業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方案滿足現有工藝生產要求,同時適應今后技術發展變化;采用有效節能和環保措施,注重建筑的使用功能和生態特質。集中布置的大型聯合廠房:根據生產工藝,整個廠房是一個聯系緊密的有機整體,集中布局有利于節約用地,提高生產效率。采用統一模數,達到構件尺寸統一、加速建設進度、節約能源和資源、減少建設投資的目的。建筑師在注重建筑與城市文脈和自然環境相協調同時,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在建筑采光與遮陽、自然通風等技術環節上積極的嘗試,建筑師利用先進的結構、材料和工藝,他們最追求創造一種健康、舒適的人工建筑微氣候,適宜的室內溫度和濕度,并盡可能多地獲得自然采光,最大限度地獲得自然通風。建筑關系人類的生活質量,風格和形式是第二位的,“以人為本”的精神在此得到最深刻體現。
大面積、大體量的聯合廠房以其恢弘的氣勢,壯觀的造型和精美的細部使其具備鮮明的個性和可識別性,形成特色鮮明、統一完整的建筑格調。豐富的建筑輪廓線,構成一組氣勢磅礴,造型優美的新型建筑。
3結束語
此方案經過縝密的分析、測評,在整體意念上,摒棄了傳統廠區規劃中廠房與辦公,附屬用房等具有民用性質空間的分割,對立狀態,充分體現整體與和諧的理念,將廠房與辦公樓一體設計,以一個凱旋門的意象,把兩大部分功能清晰地分開,但同時又把兩大部分體量有機的結合在一起,“門”的整體意象又同時隱喻著“科技之門”和“廠區之門”的雙重含義。造型設計具有強烈的個性,通過與聯合廠房大跨度、大尺度的連接關系形成壯觀的建筑輪廓線,獨特的建筑體形,個性化的現代建筑成為城市開發區地標性建筑。
參考文獻:
【1】吳麗丹.現代工業建筑設計【J】.哈爾濱學院學報,2008,(4):80一81.
【2】黃銘銘.淺談現代工業建筑設計【J】.廣州建筑,2007,(12):194一195.
【3】劉焰.工業建筑中綜合樓的建筑設計探討【J】.硫磷設計與粉體工程,2003,(05).
【4】李貽傳.工業園區、工業建筑的規劃與建筑設計體會【J】.建材與裝飾:中旬刊2007,(07).
級別:CSSCI南大期刊,北大期刊,統計源期刊
ISSN:1001-4233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級別:北大期刊,CSSCI南大期刊
ISSN:1671-7465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級別:CSSCI南大期刊,北大期刊,統計源期刊
ISSN:1005-9245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級別:北大期刊,統計源期刊,CSSCI南大期刊
ISSN:1000-5560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2045-2322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0284-1851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2352-4928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0169-4332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0960-7412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0048-9697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0191-2917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1741-7007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2238-7854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2214-7144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