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分類:農業論文 次數:
摘 要 青少年作為一個龐大的觀眾群體,一直是博物館教育的重點關注對象。 近年來,隨著博物館行業對教育理念的不斷深入,在青少年教育方面作出了諸多創新的嘗試。 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杭州中國刀剪劍、扇業、傘業博物館)的“南宋小百工·青少年教育體驗展”在策展之初就將目標群體明確為青少年,在展覽中大量運用南宋場景化沉浸式體驗,以活動貫穿始終,并借助“工作人員+志愿者+觀眾”的服務模式提升參觀質量,再一次將觀眾放在了核心的位置。 同時編纂繪本、研發課程、開發文創產品、與各地博物館探討衍生巡回展覽,力求通過內涵與外延的結合探索“展教合一”的理念和實踐。
關鍵詞 博物館教育 青少年教育 展教合一
0 引言
博物館作為終身學習的重要場所之一,在社會上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形態。 如何充分發揮博物館的教育功能,深入挖掘博物館教育的潛力是每個博物館人必須重視的課題。 筆者作為“南宋小百工·青少年教育體驗展”的策展人,在策展之初就將目標群體明確為青少年,根據青少年的心理、認知行為特點,結合多年來從事公眾教育活動的經驗,以“南宋小百工”為載體,以展促教,探索出一條創新的展教結合之路。 通過實踐發現,這種參與式、沉浸式展覽,拉近了博物館與觀眾之間的距離,取得了較好的教育效果和觀眾反響。 本文從前期調研選題、項目計劃施行、展后活動外延三個方面進行探討,梳理和分析如何以展覽為依托實現“展教合一”。
1 展覽服務的核心人群
觀眾同博物館藏品一樣,是構成博物館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 觀眾既是博物館的服務對象,也是博物館賴以生存的基礎。 因此,展覽策劃的第一要務就是確定核心服務的人群。
基于青少年的身心特點,我們應當用有趣的細節、優質服務、良好的感知,來吸引他們去看,引導他們去做,啟發他們去想。 為了在有限的展廳空間和展覽時間內,服務更廣大的人群,避免由于年齡跨度太大導致主題的分散,“南宋小百工·青少年教育體驗展”在內容設計和整體風格上,決定選擇6~12歲的孩子作為本次展覽的核心人群。
2 打造屬于孩子們的展覽
2.1 如何讓青少年喜歡
首先,根據“人”的因素,來確定“物”的因素。 傳統博物館往往存在“重展輕教”的現象,過分關注藏品的多寡和意義,而忽略了公眾教育和公共服務的本質。 作為觀展核心對象的青少年,是否要求他們如同成年人一樣,在看過展覽以后根據自身的文化背景、學識閱歷、人生感悟,與展覽產生共鳴呢? 如果展覽的文本依舊是生澀陳述、佶屈聱牙的研究成果,策展的思維是錯綜復雜的概念交織,盡管體現了展覽的藝術價值,但對于絕大部分青少年來說,無法深入參與其中,更不能理解游走在藝術與博物館邊界的展覽概念。
因此必須打造以觀眾體驗為導向的展覽,以觀眾需求為根本出發點,為觀眾創造愉快的體驗,并設計探索式展示和現場體驗。 這就要求恰當合適的展陳形式、通俗易懂的策劃文本以及符合青少年身心的參展環境,來實現對于歷史脈絡的獲得、對于傳統工藝的認知、對于文化傳承的感悟。
2.2 提升沉浸式體驗,游覽南宋臨安城
首先,每一個成功的展覽都有一定的現實基礎。 對此,我們設計了兩個IP人物形象:木偶師“安安”和古靈精怪的女孩“小莼”,并制作了男生、女生不同版本的導覽手冊。 還專門策劃了一條故事線,讓觀眾拿著導覽手冊在展廳游覽各個場景并完成任務,在南宋臨安城里開展冒險之旅,這樣更能激發起青少年參與的興趣和對展覽的認同感。
其次,考慮到南宋時期距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為了讓觀眾產生穿越回南宋的觸動,展廳被打造成臨安城,分別以作坊、店鋪、巷子、器物陳列室等形式進行展現。 每個場景都可以進入其中,讓參觀者參與相關的技藝活動。 另外,首次嘗試將“無文物實物”與“沉浸式體驗”相結合,借助氛圍布置、多媒體展示、互動答題及手工互動等方式,將所有的知識點串聯,帶領觀眾了解當時杭州的工藝美術及傳統文化。 我們深入淺出地介紹了古代社會百工,精心挑選了夾纈、燈彩、團扇、南宋官窯、提線木偶、毛筆、繡畫、雕版印刷、泥塑、剪刀十種工藝,重現了古老的傳統文化,并延伸到今日杭州的演變。
值得注意的是,整個展廳并沒有放置實體文物,而是運用視覺感知性場景、觸摸展示道具、觀察文物復制品、聆聽小販吆喝的叫賣聲、操作工具發出的聲音,結合展廳內各處可拍照打卡的裝置,使觀眾參與到當時的生產和生活中去。 通過眼觀、耳聽、手動的方式,去感受、思考展覽背后的內涵和邏輯。 配合每項工藝,我們專門制作了動畫視頻,即使是不識字的孩子也可通過觀看視頻了解細節。 在展覽搭建方面,我們選取了可拆解和移動的材料,便于在以后的巡展中反復使用。
2.3 轉變博物館角色,推動展教一體化
培養多元化的服務團隊,在觀眾參與式體驗游覽的過程中,最大程度地服務更廣大的青少年,是切實提升博物館服務水平、提高博物館教育效果的必經之路。 “南宋小百工·青少年教育體驗展”在開展前進行了專項志愿者的招募工作,扮演扇莊掌柜、繡坊繡娘、打鐵工匠等角色的志愿者們在展廳中既是構成南宋場景的一部分,又是現場演示的講解員,還是工藝體驗的教學者。
展覽的服務工作于展前三個月啟動,先后進行了定向招募、面試選拔、基礎培訓、專業集訓、展廳實踐、上崗考核,最終形成了四支各具特色的服務小隊:由博物館社會宣教部員工組成的博物館服務項目小組、由社會志愿者組成的志愿服務項目小組、由浙江傳媒學院播音主持藝術學院學生組成的暑期社會實踐小分隊、由杭州市文瀾實驗學校學生組成的“小小講解員”隊伍。
在傳統展覽中,信息傳遞的特點:(1)單向,(2)反饋弱、不及時。 以展覽為主,教育為輔,將博物館觀眾定位于“受眾”,而“教育”則是提供“受眾”參觀時所需要的內容。 在展陳部門搭建完畢后,由社會宣教部根據自身的理解,通過講解及配套活動將內容信息傳遞給觀眾。 策展人用展覽與觀眾進行對話,卻無法在展覽中及時反饋觀眾的各類訴求。
在“展教合一”的展覽中,信息傳遞特點:(1)雙向,(2)反饋強、及時。 想要真正做到“展教合一”,就必須在展中有教,教中有展。 讓策展人兼教育者深度參與,是達成“展教合一”的前提和基石。 參與展覽服務的工作人員包括博物館社會宣教部員工和志愿者,他們了解展覽的初衷,可與觀眾開展更為深入地探討和交流。 伴隨服務的提升,從前期的較為生硬到后期的游刃有余,觀眾的滿意度和體驗度也在逐步提高。 這種深度服務模式進一步推動了展教一體化的進程。
2.4 拓展:“大師工作室”和“工美云課堂”
作為展覽的拓展,筆者還策劃了兩個配套的教育活動:(1)深度體驗活動。 把展廳外圍的“大師工作室”與展覽深度結合,由工藝大師親自指導觀眾實踐體驗。 “大師工作室”位于展廳的四周,入駐的有國家級、省市級手工傳承藝人,現場活態展示了石雕、木雕、藝術陶瓷、紫砂陶瓷、玻璃、漆藝、盤紙、剪紙、手繡、機繡、蕭山花邊、西湖綢傘、油紙傘、風箏、折扇、麥稈扇等非遺技藝與傳統工藝美術。 我們將導覽手冊的最后一個任務設定為拜師活動,觀眾可尋找一位心儀的導師,把拜師帖投放到指定的箱子內。
(2)精品線上課程。 在新冠疫情期間,我們將圍繞展覽開發的課程上傳至網絡,以此為契機開設了“工美云課堂”這一線上教育品牌,讓觀眾足不出戶就能在家跟著博物館工作人員進行在線學習。 只在調動一切資源和積極因素,采用互聯網的思維,讓博物館教育扎根在現實和虛擬兩個世界里。
2.5 延續:兒童繪本和微信表情包
作為展覽的延續,筆者選擇了兩個方向:(1)出版兒童繪本《我的木偶師朋友》,將展覽的內容惟妙惟肖地講述出來,以另一種方式得以延續,從而讓更多的人了解背后的故事。 與插畫師合作,從名畫《清明上河圖》中汲取靈感,以安安拜師學藝的經歷為主要線索,描繪了南宋臨安城的風土人情、百樣營生。 并根據青少年形象思維的特點,以圖畫為主、輔之以簡單的文字,同時貼心地提供了雙語說明。 此外,還加入了掃碼觀看工藝動畫視頻、非遺知識卡片、插畫涂色卡、手工立體面具、人物貼紙制作。 (2)通過創新實踐做出文創產品,我們選擇了使用頻率高、操作門檻低的展覽人物微信表情包(見圖4)作為突破口,讓孩子們在玩耍中參與、在參與中學習。
3 討論與思考
“南宋小百工·青少年教育體驗展”在博物館教育上的探索,為進一步展教融合提供了新的方向。 總結如下:(1)它是一個深度研究兒童行為心理,并區分年齡段,面向青少年群體開設的展覽。 (2)場景還原式展覽喚起了青少年探究歷史的好奇心。 (3)無實物型展覽極大地提高了觀眾進行互動參與的自由度。 (4)策展人、教育者與觀眾進行更緊密的交流與學習。 這里有社會宣教部的工作人員、招募的志愿者、大學生,還有同齡的“小小講解員”。 正是由于他們在展覽過程中、在每個場景和活動中的深度服務,才使得展覽體驗和觀眾滿意度有較高的提升。 (5)在展覽之外,跨部門、跨單位開展合作,激發了持續的生命力。
當然在實踐過程中還有諸多不完美:比如未能將這個臨時展覽升級為常設展覽,將其打造成一個更新迭代的長期展廳,這個問題只能在制度層面上進行頂層設計,從博物館全局的視角來解決。 再如,本次展覽側重于體驗,強化了互動,未來將考慮增加一些文物充實和豐滿。
文化論文范例:東南文化定位獨特、特色鮮明,自創辦以來,始終堅持站在學術前沿,強調學術性、資料性與可讀性的統一,及時關注重大課題的研究,利用刊物優勢,發揮平臺作用,發表了大量在學術界頗具影響力的文章,有效推進重大課題研究向縱深發展。
我們將模塊化的設計理念帶入后續環節,努力打造可復制的展覽,在與同行的交流中,嘗試以杭州為藍本,繼續推出具有地方特色的“XX小百工”系列,例如以河南為藍本的“北宋小百工”、以陜西為藍本的“大唐小百工”等,通過百工展反映當地的風土民情和歷史文化,實現青少年教育的本地化發展。
參考文獻
[1]楊玲,潘守永.當代西方博物館發展態勢研究[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
[2]楊丹丹.《讀城》:探索博物館青少年展教結合的創新之道[J].中國博物館,2017(4):34-38.
[3]陸建松.博物館展示需要更新和突破的幾個理念[J].東南文化,2014(3):98-101.
[4]杜麗靜.美國兒童博物館的幼兒教育服務特色及其啟示[J].教育導刊(下半月),2013(12):86-89.
作者:郜珊珊 葉秋蕙 陳 晶
級別:CSSCI南大期刊,北大期刊,統計源期刊
ISSN:1001-4233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級別:北大期刊,CSSCI南大期刊
ISSN:1671-7465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級別:CSSCI南大期刊,北大期刊,統計源期刊
ISSN:1005-9245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級別:北大期刊,統計源期刊,CSSCI南大期刊
ISSN:1000-5560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2045-2322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0284-1851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2352-4928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0169-4332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0960-7412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0048-9697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0191-2917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1741-7007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2238-7854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2214-7144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