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分類:農業論文 次數:
摘要:“空心村”由于其人口松散、土地荒蕪、老齡化加劇、鄉俗漸失等突出問題,以及閑置宅基地多、生態基質好、投資成本小、政府支持力度大等突出優勢,成為鄉村振興的關注重點。以潘內村“蘊夢仙居”項目為例,探討我國鄉村振興背景下通過結合鄉村康養產業的空心村發展模式振興空心村的實現條件、優勢和挑戰等問題研究發現,該模式對空心村資源、養老者素質、投資方實力和政府配合等參與方都具有一定的要求。該模式一方面具有多方共贏、風險共攤、成本低、效益高、可復制性強等優點,對我國的空心村振興、精準扶貧和農村土地改革都具有借鑒意義;另一方面,也面臨著準入門檻高、客源招募困難、多方協調管理困難、資金周轉周期長、缺乏配套服務等挑戰。
關鍵詞:空心村;鄉村康養產業;鄉村振興;精準扶貧;養老
自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以來,鄉村建設如火如荼。為了實現解決“三農問題”的目的,相關研究者們通過結合國外相關經驗和國內具體情況提出了各種各樣的方法,進行了各種各樣的實踐,以使農村更快更好發展、縮小城鄉之間的差距。“空心村”往往比較貧困,是精準扶貧的攻堅點、鄉村振興的難點,也是農村土地改革的重點,一直受到學者們的關注。
目前對它的形成原因、呈現的特點、造成的影響和治理的難點等都有較為全面的研究[1],但對其解決方式的研究大多停留在比較宏觀的改造意見層面,具體的可實施層面的解決方式的研究比較少。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構建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推進醫養結合,加快老齡事業和產業發展。鄉村康養產業將健康、養生、養老、休閑、旅游等多元化功能融為一體,形成生態環境優越的多方共贏體系[2],是結合鄉村振興與健康養老的新思路。本文以潘內村“蘊夢仙居”項目為例,從投資者的角度切入,探討結合鄉村康養產業的空心村發展模式振興空心村的實現條件、優勢和挑戰等問題。
1空心村的界定
“空心村”一方面是指村莊的外在環境中的外圍住宅快速增長,而村內住宅閑置荒廢的村子;另一方面是指村莊的內在居民中年輕勞動力大量向外轉移,村內老人、婦女和兒童比例大大升高,導致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人口急劇下降、土地資源浪費、農業方面應有的設施落后,農產品脫離市場需求等現象嚴重的村子[3]。從政府、企業、個人的產業投資對象的角度來看,一方面,空心村普遍人口結構不合理(老幼居多)、土地荒蕪(缺乏勞動力耕種)、老齡化加劇(老一輩日漸衰弱)、鄉俗漸失(農村風俗受城鎮化影響在消失),存在老齡化、醫療落后及與城市脫節等現象明顯的問題;另一方面,又有閑置宅基地多(居住人口減少)、生態基質好(污染少環境好)、投資成本小(資源競爭力度小)、政府支持力度大(鄉村振興背景)等突出優勢。
2鄉村康養產業及其發展
以鄉村康養產業為支柱的養老特色村作為鄉村資源利用的創新形式,起步于杭州臨安等地,經過十余年的發展已初步形成自身特色,成為未來城市養老的新趨勢[4]。鄉村康養產業是包含旅居養老和鄉村康養旅游的鄉村養老產業,是緊跟鄉村振興戰略,并集醫養結合、產業鏈形式和“互聯網+”形式三種模式為一體的產業,能加快鄉村養老產業發展,有助于破解難題,實現精準扶貧和實施鄉村振興計劃,具有生態、人文和成本等多方優勢[5]。
2.1養老產業
養老產業是以老年人為對象,以滿足高層次生活和文化需求為目標,向老年人提供商品和服務的民間營利事業活動的總稱[6]。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截至2018年年末,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24949萬人,占總人口的17.9%;65周歲及以上人口16658萬人,占總人口的11.9%。按1982年維也納老齡問題世界大會上確定的標準,我國已進入嚴重老齡化社會。
在此背景下,關于養老服務模式的研究備受重視,相關研究成果不斷涌現。趙萬里、李誼群等學者將我國現有養老服務模式分為養老院的養老服務模式、社區居家的養老服務模式、醫養結合的養老服務模式、產業鏈形式的養老服務模式、“互聯網+”形式的養老服務模式等[7]。常見養老模式各有不足,居家養老缺乏專業服務[8],社區養老缺乏醫護服務體系,養老院養老資源緊缺,機構養老收費與服務難以均衡,醫養結合養老尚未成熟[9]。
2.2旅居養老
根據我國頒布的《旅居養老服務機構評價標準》,旅居養老是指老年人在常住地區以外的城鎮居住和旅游,單次超過15天,在此過程中享受各種適老的服務和養老的生活方式。旅居養老主要有鄉村田園旅居、度假酒店公寓、換住旅居、文化藝術旅居、醫療康體旅居等多種模式[10]。
2.3鄉村康養旅游
近年來,在倡導“綠色生活”的大潮下,融合康養旅游、鄉村旅游、生態旅游、老年旅游的鄉村康養旅游越來越受到人們關注。鄉村康養旅游是指依托適宜的自然地理條件,回歸生態景觀良好的鄉村,在空氣、水質、食物、生活節奏等休閑養生需求滿足的過程中進行的一系列文娛、度假、療養、保健活動現象和關系的總和[11]。
3潘內村“蘊夢仙居”康養旅游項目介紹
①潘內村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區馬甲鎮,共有23個村民小組。“蘊夢仙居”項目所選的兩個自然村落為“西遼”與“坑頭”,位于去往仙公山的必經之路的半山腰上,距馬甲鎮鎮區約3km,距仙公山風景名勝區約2km。區域風景與環境優渥宜人,但村落空心化較為嚴重,留守居民多為耕作的老年人,兩個村子均有一定面積的耕作狀況良好的水田與梯田,共有約50余棟房屋,但空置率較高。村基層干部鄉村振興意識較強;村子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包括畬族鄉村文化、紅色革命遺址以及相關旅游性的可利用資源,等等。“蘊夢仙居”項目是圍繞潘內村西遼與炕頭的自然環境、人文特點以及項目運營訴求,力圖打造的一個集畬族文化、閩南市集、休閑療養、農事體驗、親子研學等主題特色內容為一體的田園綜合體。主要吸引低齡養老者與城市2小時生活圈的客源,包括城鎮老年群體、都市白領以及青少年等。
“蘊夢仙居”項目是典型的結合鄉村康養產業的空心村發展模式,是“空心村資源+投資者運營”合作共贏的基本模式,但又有一定的創新之處。它通過采用“股權眾籌”的方式,投資方、養老者、空心村的留守村民和村集體共同成立集體農莊(代替“開發企業”),充分利用空心村的閑置農地、房屋等資源,將其打造成為一個真正讓養老者、農民充分參與和受益,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為一體,能夠實現“精準扶貧”目標的療養型田園綜合體。相比較于純開發的田園綜合體模式,結合鄉村康養產業的空心村發展模式開發的田園綜合體則具有以下特點:(1)村民、村集體與療養者利益一致,能夠形成有效、有機與強粘性的整體,多方互利共贏;(2)眾籌資金替代開發企業的資金,勞力成本更低,農產品附加值更高,銷路與價格有保障;(3)能夠實現精準扶貧,集農業、文旅、社區為一體綜合發展。
4討論與結論
4.1模式實施要求
從“蘊夢仙居”項目可以看出,結合鄉村康養產業的空心村發展模式對空心村資源、養老者素質、投資方實力和政府配合等參與方都具有一定的要求:(1)空心村須交通便捷、生態優良;(2)養老者是適齡退休的、仍處于身體與精神層面較為健康老齡人群(年齡段在55-75歲的低齡老人)為宜;(3)投資方資金雄厚,具有相關專業背景;(4)當地政府在政策方面的高度支持。
4.2模式實施優勢
這種空心村發展模式,使投資方、養老者、留守村民和村集體形成了一個有機的、商業利益共同體,具有以下優勢:(1)多方共贏。參與的多方形成了一個利益共同體,可有效避免和消除后期運營矛盾或隱患的產生。(2)風險分攤。各方聯合,風險分攤,各方風險均大大降低,項目抗風險性更強。(3)成本低,效益高。相較于開發企業的人員聘用成本高、農產品銷售渠道拓展與特色旅游引流費用高等特點,該模式因其農產品優先滿足集體農莊參與者、養老者家庭以及其他參與者,在銷售渠道與成本上更具優勢。(4)可復制性強。相較于由開發企業進行出資的重資產型模式,該模式所需資產更輕,模式復制性更強。
4.3模式實施面臨的挑戰
結合鄉村康養產業的空心村發展模式優勢明顯,但面臨的挑戰也不容忽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準入門檻高。該模式對空心村資源、養老者素質、投資方實力和政府配合等參與方都具有較高的準入門檻。(2)客源招募困難。一方面因為模式本身還在探索階段,落地不易;另一方面是因為其對養老者素質要求較苛刻,而該類養老者的養老模式選擇是最多的。(3)多方協調管理困難。多方參與者形成利益共同體優點明顯,但同時如何協調管理多方參與者,如何進行責任劃分與利益分配等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4)資金周轉周期長。該模式的實施前期需要大量資金投入以進行基礎設施建設等,從建成到盈利需要的時間較長,對多方參與者都是一個很大的考驗。(5)缺乏配套服務。養老產業的很重要的考量標準就是醫療等配套服務,該模式在這一方面需要作出專門的規劃與配套建設。
4.4結論
總體來說,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結合鄉村康養產業的空心村發展模式是同時解決空心村發展問題和健康養老問題的一個創新思路,對于我國的鄉村建設、精準扶貧及土地改革具有借鑒意義。但該模式尚未發展成熟,在很多方面都有所欠缺,離真正落地實施并且可持續發展下去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參考文獻:
[1]姜紹靜,羅泮.空心村問題研究進展與成果綜述[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4,24(6):53-60.
[2]劉新,鄧云芳.田園康養的精準脫貧:湖南省武陵山片區鄉村旅游與康養產業的創新融合研究[J].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8(2).
[3]黃娛雋.農村空心化問題現狀及對策研究[D].南昌:南昌大學,2017.
[4]李王鳴,方園,祝立雄,等.鄉村資源的健康養老利用現狀研究:基于杭州養老特色村的調查[J].建筑與文化,2017(8):25-27.
[5]吳正金.鄉村養老產業發展思考[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9(3).
[6]田香蘭.養老事業與養老產業的比較研究:以日本養老事業與養老產業為例[J].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31-37.
建筑方向論文投稿刊物:建筑與文化主題鮮明,視角獨特。對話政府高官、建筑大師、企業精英等權威人士,剖析國內外重要建筑文化現象與事件,展示全球最具代表性的建筑規劃設計作品,傳遞業界最前沿的學術思想,探討城市與建筑的文化內涵,推介中外建筑文化的最新資訊等。
級別:CSSCI南大期刊,北大期刊,統計源期刊
ISSN:1001-4233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級別:北大期刊,CSSCI南大期刊
ISSN:1671-7465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級別:CSSCI南大期刊,北大期刊,統計源期刊
ISSN:1005-9245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級別:北大期刊,統計源期刊,CSSCI南大期刊
ISSN:1000-5560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2045-2322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0284-1851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2352-4928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0169-4332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0960-7412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0048-9697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0191-2917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1741-7007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2238-7854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2214-7144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