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分類:農業論文 次數:
摘要:公路綠化植物多樣性的研究和利用對于提升公路綠化建設質量和水平具有重要意義。以江蘇省南通市主要干線公路G15、G228、G204、S334和S335為研究對象,運用群落學方法對5條公路綠化帶人工植物群落的物種組成、數量特征、物種多樣性及群落相似性等進行調查和比較分析。結果表明,植物群落物種數表現為喬木種類!灌木種類!草本種類,喬木在群落結構組成中占據主導地位。
在綠化帶喬木層中楊樹(Populussimoniivar.przewalskii)、女貞(Ligustrumlucidum)、中山杉(Taxodiumhybrid‘Zhongshanshan’)和香樟(Cinnamomumcamphora)的重要值較高。在灌木層中夾竹桃(Neriumindicu)、紅葉石楠(Photinia×fraseri)和海桐(Pittosporumtobira)重要值較高。利用Shannon-Wiener指數表征5條公路喬木層植物多樣性,排序為G204>S334>G15>G228>S335。公路間群落相似系數均介于0.29~0.42,相似度較高。揭示了南通地區公路綠化植物群落結構特征和景觀特點,可為公路綠化植被的科學管理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干線公路;植物群落;重要值;多樣性指數
公路綠化是我國國土綠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通過對植物多樣性的研究和應用來提高公路綠化的景觀多樣性和景觀質量,已經成為當前我國公路綠化研究的重點課題之一[1-4]。前人對公路植物多樣性的研究大多是針對公路周邊自然植物群落物種多樣性,并以此來推測運用這些植物材料構建人工植物群落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對于已建成公路人工植物群落的研究則較缺乏[5]。
例如龔琴等通過對廣梧高速公路兩側野生鄉土植物資源的調查,提出公路兩側綠化帶和邊坡的植物群落構建模式[6];謝振華等應用數量生態學方法對京珠高速公路(衡陽段)鄉土植物種類進行研究,并提出力求使路段沿線的植被恢復獲得最佳效果的喬灌草配置模式[7];殷云龍等通過對江蘇全省干線公路綠化樹種資源的調查,分析樹種結構因子與地理和經濟的關系[8]。
由于江蘇省公路網的整體格局已基本形成,公路綠色通道體系已由建設階段進入恢復和重建階段,因此迫切需要對公路綠地系統的植物多樣性開展系統研究,以便為公路綠化植物群落構建和景觀質量提升提供理論依據。本研究運用群落學法對5條公路綠化帶植物群落的物種組成、數量特征、物種多樣性及群落相似性等進行調查和比較分析,揭示江蘇省南通地區干線公路綠化植物群落的結構特征和景觀風貌,以期為南通市乃至其他類似地區的公路綠化管理和景觀質量提升提供借鑒,為構建近自然人工植被群落提供科學依據。
1材料與方法
1.1調查線路和調查樣帶設置
按公路等級分別選取G15、G228、G204、S334和S335作為研究對象,其中3條縱向干線,2條橫向干線,具有區域代表性,這5條干線公路基本反映了當前南通市干線公路綠化的整體水平。每隔10km選取一段公路綠化典型段作為調查樣帶,共選定48個調查樣帶。
1.2植物群落調查方法
在植物生長最茂盛、植株形態特征最明顯的7—9月進行植物群落調查。在樣帶選取時,以一個完整的綠化模式為單位,選擇群落結構完整、植物種類豐富、觀賞價值高、具有代表性的模式段,選取樣帶長度為500~800m。在實地調研時,首先要確定樣帶起止樁號、長度、寬度。調查使用的工具主要有圍尺、卷尺、測高儀、數碼相機、行車記錄儀等,調查方式包括拍攝視頻和照片、記錄各樣帶內公路綠化寬度、立地條件、植物種類組成等情況,分別調查和測定喬木層、灌木層、草本層的相關數據。
喬木層(高度>2m)測定指標包括種名、胸徑、樹高、冠幅、冠形、植株密度、種植形式、郁閉度、樹木抵觸情況、葉脫落情況等;灌木層(高度≤2m)測定指標:種名、高度、地徑、植被面積、植株密度、種植形式、應用形式、郁閉度、健康等級等;草本層測定指標包括種名、高度、植被面積、長勢情況等。公路綠地中的地被多為草本或匍匐藤本植物,成片栽植,分別統計同一種類的覆蓋面積。部分數量較少的野生雜草只記錄種名,不進行面積統計。
1.3群落特征參數計算
群落特征參數包括相對多度(relativeabundance,RA)、相對頻度(relativefrequency,RF)、蓋度(cover-degree)即相對投影蓋度(relativecover-degree,RC)和相對顯著度(relativedominance,RD)[9-10],以此計算喬、灌木重要值(importancevalue)。其中:喬木重要值=相對多度+相對頻度+相對顯著度;灌木重要值=相對頻度+相對投影蓋度。調查發現,公路綠化以喬木和灌木為主,地被草本層在公路綠化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相對較小,因此著重對喬木層、灌木層植物重要值進行計算分析。
1.4群落物種多樣性調查
按照Simpson指數、Shannon-Wiener指數、Pielou均勻度指數分析方法進行多樣性調查[11]。1.5群落相似度調查群落相似度以2區域或2群落的共有種數量與所有種的比值即相似系數來表示[12]。
2結果與分析
2.1喬木層植物生長狀況分析
在南通市公路綠地系統中喬木層是植物群落中最主要的組成部分。喬木總密度最大的干線公路是G204,為1548株/hm2;其次是S334、G228,分別為1129、1018株/hm2,這3條為近幾年新建或擴建的干線公路,按江蘇省公路綠色通道建設要求高標準建設而成,喬木植株總密度均超過1000株/hm2,但喬木平均胸徑、平均高度和平均冠徑相對較小。
其中G228全線緊貼海岸布設,地質、水文條件較為惡劣,全線鹽漬土路段長達72km,含鹽量為5%~8%,占全線長度的14%,潮汐、海水、海風、鹽霧等對公路綠化的影響極大,植物生長條件較差,因此喬木平均胸徑、樹高、冠徑均最小;S335與G15公路綠化帶建成時間較長,喬木平均胸徑、樹高、冠幅較大,其中G15公路兩側綠化植物由于生長時間較長,且速生楊樹較多,所以喬木的平均胸徑、樹高、冠幅最大。
5條公路,植物群落的常綠喬木種數均低于落葉喬木種數。植物物種數最多的干線公路是G228,共有59種;其次是G204,共有50種;最少的是S335,共有30種;G15和S334的物種數分別為48種和40種。5條公路調查樣帶中的木本植物物種數均大于20種,其中G228最為豐富,有51種;S335最少,為24種。
G204、G15和S334分別為47種、36種和33種。草本植物種數最豐富的是G15,共有12種;其次是G228,有8種;G204最少,為3種;S334的草本植物種數和S335一樣,均為6種。通過比較5條公路的喬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物種數可知,5條公路的草本植物種類所占比例均較低,G15的草本植物占比最大,喬∶灌∶草接近2∶1∶1。5條干線公路普遍存在草本植物數量過低的情況,可能是由于林帶樹木覆蓋度過高,間隙小,不利于野生種入侵。
2.2植物群落物種的數量特征分析
2.2.1喬木層物種數量特征
調查發現,喬木層主要樹種有楊樹(Populussimoniivar.przewalskii)、銀杏(Ginkgobiloba)、雪松(Cedrusdeodara)、香樟(Cinnamomumcamphora)、紫薇(Lagerstroemiaindica)、柳樹(Salixbabylonica)、女貞(Ligustrumlucidum)、櫸樹(Zelkovaserrata)、黃山欒樹(Koelreuteriapaniculata)、合歡(Albiziajulibrissin)、刺槐(Robiniapseudoacacia)、中山杉(Taxodiumhybrid‘Zhongshanshan’)、檉柳(Tamarixchinensis)、枇杷(Eriobotryajaponica)、二喬玉蘭(Yulania×soulangeana)、垂絲海棠(Malushalliana)、紫葉李(Prunuscerasiferaf.atropurpurea)、廣玉蘭(Magnoliagrandiflora)、喜樹(Camptothecaacuminata)、池杉(Taxodiumdistichumvar.imbricatum)、桂花(Osmanthusfragrans)、無患子(Sapindussaponaria)和日本晚櫻(Cerasusserrulatavar.lannesiana)。
在5條干線公路的喬木層中,重要值排在前面的樹種表現出了一定的相似性,G15、G228、G204和S334的喬木重要值排在前3位的樹種既有針葉樹,也有闊葉樹,且針葉樹表現出很大的優勢,由此可見,在公路綠化造林中,針闊葉混合運用較為常見。
G228和G204的喬木重要值最大的樹種均是常綠闊葉樹種女貞,其他3條公路的調查樣帶中女貞也表現出較強的優勢度,由此可見,女貞在南通市干線公路綠化植物群落中占有優勢地位。其他表現出明顯優勢的常綠闊葉骨干樹種還有香樟和廣玉蘭等。
總體來看,在落葉闊葉樹種中櫸樹、銀杏、黃山欒樹和柳樹等在各群落中均有較大的優勢,尤其是銀杏和櫸樹作為秋色葉景觀樹種優勢十分明顯。另外紫薇、紫葉李作為干線公路綠地系統中重要的觀花小喬木,應用十分廣泛,且優勢地位明顯,重要值排名均在前5位。從重要值排名前3位的植物群落來看,G228、G204和S334的物種相似度較高。各群落間重要值排在后幾位的樹種則各不相同,無太大的一致性,主要以闊葉樹種為主,有落葉樹種,也有常綠樹種。
2.2.2灌木層物種數量特征
調查發現,灌木層主要樹種有夾竹桃(Neriumindicum)、蜀檜(Sabinachinensiscv.Pyramidalis)、火棘(Pyracanthafortuneana)、蚊母樹(Distyliumracemosum)、大葉黃楊(Buxusmegistophylla)、海桐(Pittosporumtobira)、木槿(Hibiscussyriacus)、金邊黃楊(Euonymusjaponicusvar.aurea-marginatus)、木芙蓉(Hibiscusmutabilis)、紅葉石楠(Photinia×fraseri)、金森女貞(Ligustrumjaponicum‘Howardii’)、海濱木槿(Hibiscushamabo)、云南黃馨(Jasminummesnyi)、鋪地柏(Juniperusprocumbens)、桃葉珊瑚(Aucubachinensis)、短穗竹(Semiarundinariadensiflora)、紫荊(Cercischinensis)、粉花繡線菊(Spiraeajaponica)和日本珊瑚樹(Viburnumodoratissimumvar.awabuki)。
5條干線公路植物群落灌木重要值排名靠前的樹種也表現出了很強的相似性,重要值排前3位的主要為夾竹桃、紅葉石楠和海桐,其中夾竹桃表現出了明顯的優勢。由于夾竹桃萌發能力強,樹形和綠量龐大,花色繁茂,常作為綠化帶前景樹種應用。蜀檜、夾竹桃、紅葉石楠、海桐、金邊黃楊、木槿、金森女貞等在5條干線公路綠地中優勢明顯,這是由于這些植物對干旱等惡劣環境的適應性較強,對汽車尾氣污染具有較強的抗性,是用于中分帶綠化的適宜樹種。
2.2.3草本層物種數量特征
除麥冬(Ophiopogonjaponicus)和蔥蘭(Zephyranthescandida)主要用于中分帶綠化外,草本層植物主要是指綠化帶的下層植物。對各調查樣帶草本層的植物種類進行調查統計,由表4可知,主要栽培種有美人蕉(Cannaindica)、白三葉(Trifoliumrepens)和蘆竹(Arundodonax)等,野生種有結縷草(Zoysiajaponica)、互花米草(Spartinaalterniflora)、二色補血草(Limoniumbicolor)、蘿雐(Metaplexisjaponica)、一年蓬(Erigeronannuus)和白茅(Imperatacylindrica)等。從種類來看,野生種已占到調查種類的50%。因此,隨著時間的推移,野生種的比例將會逐年增加。部分栽培草種可能很快會被野生草種取代。
2.3群落的物種多樣性指數分析
由于公路植物群落中,喬木層相對重要,本研究對喬木層物種多樣性指數進行統計分析。5條干線公路喬木層Simpson指數由大到小的排序是S334>G204>G15>S335>G228,Shannon-Wiener指數由大到小的順序為G204>S334>G15>G228>S335。
不同干線公路喬木層的Simpson指數差異不大,而Shannon-Wiener指數則差異較明顯,因此Shannon-Wiener指數可以更好地反映物種數與物種個體數之間的關系。然而,只考慮物種數和個體數量是不夠的,分析群落多樣性時還應考慮群落中物種個體分布的均勻程度。
Pielou均勻度指數則把群落中個體的均勻度納入了度量范圍,這里分別選用基于Simpson指數的Jsi和Shannon-Wiener指數的Jsw,5條干線公路的均勻度指數Jsi由高到低的排列順序為S334>S335>G15=G204>G228,指數Jsw和Jsi的排序相似。
2.4群落相似性比較
G15和S334、G228和G204的群落物種相似性度最高,均為0.42,相似度最低的是G228和S334,為0.24。其他公路間兩兩比較的相似性系數均在0.29~0.42之間,說明5條干線公路植物群落間物種相似性均較大[12],其景觀風貌表現較為相似,共有種有銀杏、女貞、紫薇、夾竹桃、海桐等。
3結論與討論
本研究中5條干線公路的植物群落物種數表現為喬木種類!灌木種類!草本種類,喬木在結構配置中占據主導地位。這是由于喬木樹種具有生態適應性廣、綠量大、養護成本低和固碳釋氧等生態效益高等優點,體現了公路綠化注重生態效益的基本要求。5條干線公路的喬木層以楊樹、女貞、中山杉和香樟的重要值較高。櫸樹、銀杏、黃山欒樹、柳樹等喬木樹種,在干線公路綠化中的應用也較為普遍。紫薇、紫葉李等色葉小喬木樹種的應用較為普遍,主要作為綠化帶中景或前景樹種應用。
由于南通地區處于太平洋季風氣候區,臺風是影響該地區樹種選擇的重要因素之一。楊樹由于生長快,根系淺,每當7—8月臺風肆虐時,很容易發生大面積倒伏和折斷,不僅破壞路基,而且影響交通安全。因此在公路綠化中應減少楊樹的使用,尤其是諸如G228這樣更易遭受臺風襲擊的近海路段。中山杉屬生根性樹種,不僅耐水、耐鹽,而且抗臺風抗病蟲害能力較強,在公路綠化中既可作為色葉喬木樹種種植,也可作為女貞、香樟等常綠樹種的背景樹種植。
5條干線公路的灌木層以夾竹桃、紅葉石楠和海桐的重要值較高,主要應用于綠化帶內側邊緣種植。蜀檜、紅葉石楠、海桐、金邊黃楊、木槿、金森女貞等在5條干線公路綠化中應用也較為普遍,這是由于這些植物對鹽堿、干旱、高溫、凍害等極端環境的適應性較強,尤其適合在中分帶種植。相對于喬木,灌木維持其良好景觀狀態的養護成本較高,一般在城市路段、中分帶和互通立交等精細管理的路段應用頻率較高,在綠化帶種植中作為前景植物配置。在公路綠化帶植物配置中,草本植物對于充實林緣邊際線,豐富林下空間,構建開敞空間,保護水土生態等具有重要作用。
例如麥冬(Ophiopogonjaponicus)和蔥蘭(Zephyranthescandida)等體型較小的草種比較適合在中分帶種植;鳶尾(Iristectorum)、美人蕉(Cannaindica)和萱草(Hemerocallisfulva)等花型較大的觀花植物適合在互通立交區種植;二月蘭(Orychophragmusviolaceus)和波斯菊(Cosmosbipinnatus)等具有自繁能力的草花適合粗放管理條件下的林帶和互通區種植。
植物類刊物推薦:《西北植物學報》主要刊載:有關植物遺傳育種學、分子生物學、植物基因工程、植物解剖學、植物分類學、植物生理生化、藥用植物成分分析,以及植物群落生態學、生物多樣性、植被演替、植物區系等基礎理論研究方面具有創新性的原始論文、研究簡報以及具有較高學術水平的綜述論文和反映最新科技成果的快報。
級別:CSSCI南大期刊,北大期刊,統計源期刊
ISSN:1001-4233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級別:北大期刊,CSSCI南大期刊
ISSN:1671-7465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級別:CSSCI南大期刊,北大期刊,統計源期刊
ISSN:1005-9245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級別:北大期刊,統計源期刊,CSSCI南大期刊
ISSN:1000-5560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2045-2322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0284-1851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2352-4928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0169-4332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0960-7412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0048-9697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0191-2917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1741-7007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2238-7854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2214-7144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