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年08月17日 分類:免費文獻 次數:
《論非虛構新聞的敘事邏輯及其表達困境》論文發表期刊:《視聽》;發表周期:2021年07期
《論非虛構新聞的敘事邏輯及其表達困境》論文作者信息:朱容杞
摘要:作為一種跨界文體,非虛構寫作使新聞話語得到了更廣闊的表達空間,其敘事邏輯呈現出敘事情感化表征:平民視角引起情感觀照;第一人稱實現情感激活;苦難色彩激發情感共鳴;原型敘事建構情感認同;社會矛盾深化情感共振。然而,非虛構新聞也囿于其敘事模式,與崇尚客觀性的新聞報道產生了一定的沖突,從而陷入發展困境。
關鍵詞:非虛構新聞;敘事邏輯;表達困境
非虛構寫作興起于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美國,是非虛構小說和新新聞主義結合而成的產物,它將紀實報道與文學創作合二為一。中國新聞界對非虛構寫作的探索最早可追溯到《中國青年報》的《冰點周刊》,2003年,《南方周末》的《舉重冠軍之死》被視為中國新聞界第一篇真正意義上的特稿。隨著媒介技術的更新迭代,非虛構寫作依托于新媒體平臺進行全網傳播,掀起了多次非虛構寫作的熱潮,并催生了一大批非虛構的創作平臺,如界面的《正午》、騰訊的《谷雨》等。這些平臺的興起讓非虛構寫作的技法進一步融入新聞采寫實踐中。非虛構新聞之所以能做到經久不衰,與其內在的敘事邏輯有著密切關系。
一、非虛構新聞的敘事邏輯
(一)平民視角引起情感觀照
新媒體時代是一個區別于傳統媒體的時代。如果說在傳統媒體時代,媒體關注更多的是主流層面的一元意志,那么新媒體時代則將鏡頭架低放遠,轉向了平凡的普通人,這一點在非虛構新聞上體現得尤為突出。各大網絡平臺鼓勵受眾投入自我生產,講述真實經歷與世間萬象,例如,網易的《人間The livings》或是騰訊新聞的
《谷雨》開設投稿通道,鼓勵公眾以身邊人身邊事來發掘生活中的素材參與創作,實現對平凡生活的凝視。非虛構新聞作品均是描繪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以底層化的平民視角傳遞出強烈的人文關懷的精神,讓弱者得以可見,讓平民得以關切。例如,在《老貨車司機的自述:撞人是我不得不面對的宿命》中,通過自白將貨車司機內心的矛盾和苦楚表現得淋漓盡致。給予小微個體充分實現自我表達的空間,以溫情和真情介入平凡生活,構筑作品骨架,探討小人物的人生百態和命運浮沉,拉近了受眾的心理距離。
(二)第一人稱實現情感激活
法國敘事學家熱拉爾·熱奈特(Gerard Genette)在研究敘事與敘述視角時提出“聚焦”一詞,并進一步提出
“內聚焦”的概念。“內聚焦”是指敘事者與人物同等,而非虛構新聞就熱衷于采用第一人稱和內部聚焦的寫作手法,借助當事人之口如泣如訴地將經歷的真實事件娓娓道來。例如,2017年4月24日界面新聞的“正午故事”公眾號發布范雨素的自述作品《我是范雨素》,以樸實無華的語言文字描繪了自己與兄弟姐妹的人生故事。“我不能忍受在鄉下坐井觀天的枯燥日子,來到了北京。
我要看看大世界.點錢只是能讓自己餓不死….
我沒臉見人,也沒臉上學了。最關鍵的是,我也沒勇氣流浪了。怎么活下去?活下去是硬道理。”這種直敘的“平凡的世界”式的風格能最大限度地還原現場和事實,一時間圈粉無數,激活了受眾的情緒感知,短短數日便收獲上百萬的點擊量。
利用第一人稱的敘事方式,受眾產生一種直接、真實、趣味性強的心里感觸,省去轉述中介,讓受眾與當事人直接謀面,情感色彩更加鮮明,用戶黏性大幅度提升,有助于抒發情感和描寫心理。也正是由于第一人稱視角的“我”頻繁出現在文本中,這種直接進入現場的"元敘事"打消了受眾對于事件是否真實抱有的疑慮。同時,第一人稱的敘事使傳播主體主觀建構的內容無限膨脹,對事件的客觀信息實現高強度的擠壓,降低了新聞文本自身攜帶的信息量,強化了主體的情感特色。在強情緒弱信息的后真相時代下,這種敘事技巧使情感得到了無窮的進發。
(三)苦難敘事激發情感共鳴共鳴也稱為同理心,是指體驗他人感情世界能與他人感同身受的能力。杰克·哈特提出的敘事弧線常常被借用于非虛構寫作中,傳播主體可以從上升到下降的整個敘事過程設置不同的情節點,制造懸念。非虛構寫作經常將空巢老人、留守兒童、殘疾人士與仇殺案件作為報道的焦點,當事人的人生之路一波三折又充滿崎嶇,一直承受著各種各樣的苦難,每當事件出現光明的希望便又迎來下一個陰霾。非虛構作品側重于運用多種文學技法,對細節的描摹,當事人性格與話語的雜糅,將苦難作為敘事的底色,極力渲染當事人所經歷的悲觀離合。例如,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的一篇非虛構新聞《父親雙肺感染嚴重,然而一床難求》描述道:“電視里,網絡上有很多,武漢加油,,湖北人民挺住,的話,可是我們挺住也是需要條件的啊,東西沒有、藥沒有,媽媽那邊口罩都買不到,床位更是別提了。”當事人的焦灼與無助的心情瞬間躍然紙上,激起了受眾對新冠肺炎疫情早期的那段回憶,極具感染力,強化了情感共鳴的效果。受眾以上帝視角直面他人遭受的苦難與創傷,在道德人性的鞭策下逐漸激發出同情憐憫和同仇敵愾之情。受眾將自己的情感投射到非虛構作品中,感受著當事人的艱辛與困難,悲苦交加,一波三折。正是由于對苦難情節濃墨重彩的描繪,受眾將其與自身在現實中面臨的困境相連接從而生發憐憫之心,達到一種共情的效果。
(四)原型敘事建構情感認同
原型即原始意象,這個概念最早被柏拉圖在哲學中進行使用,用來指事物最初的始源和事物以外或者背后的“模型"。原型究其本身是純形式化的,給那些已獲得的內容以確定的形式標記下來,形成一種標簽化的形式題材。原型敘事是非虛構寫作慣習性的表達邏輯。在非虛構新聞《疫苗之王》中,將高俊芳、杜偉民、韓剛君等三人的發家歷程與問題疫苗貫穿勾連,將“官商勾結”
“圖財害命”的原型敘事融合其中,講述了不法分子利用疫苗監管的漏洞與政府官員勾結盜取國家財產的新聞事實。“自古貧不與富斗,官不與勢爭”,原型敘事的運用凸顯了以最為經典和最為簡便的方式最大程度上喚起公眾的集體意識和集體情感的效果。“官商勾結”的故事,自古以來就被公眾所憤恨鄙夷,強權凌駕于公權之上的行為更是為世人所不容。原型敘事的運用極大程度地激發了公眾的正義感和憤恨感,由此產生的共同而強烈的情緒場域將公眾快速集結,結成一呼百應的情感共同體。
(五)社會矛盾深化情感共振
非虛構寫作之所以備受青睞,與傳統新聞注重5w結構、重結果告知相比,其魅力就在于使用繪聲繪色的文學技法對新聞事件中矛盾沖突的塑造、發展與解構的細膩展現。矛盾形成情感的升溫,沖突則加劇情理的辯駁。撫今追昔,非虛構作品都圍繞著個人利益與他人利益的取舍、情感因素與道德法律的沖突、個人意愿與社會條件的矛盾來鋪陳敘事。敘事沖突都是以心理結構與現實進行觀照,捕捉社會變遷與社會斷裂的現實,抒發了公眾對于社會議題參與的熱情。這種激化的情感意義凸顯了其內在的敘事特色和道德深度。例如,2018年11月19日,微信公眾號“真實故事計劃”發布的《除了杯子,五星級酒店還有多少秘密》,以曝光五星級酒店惡劣的服務態度和罔顧衛生安全條例的事實內容,選擇最富有沖擊力的細節畫面進行描繪,激發了受眾的興趣點和好奇心,迅速實現了受眾的情感喚起和情感卷入。一石激起千層浪,公眾對于此事強烈憤慨的情感使他們迅速站在了同一個隊列,共同匯集了對于酒店當事人的同仇敵愾之情,在對某些服務行業的職責與社會矛盾的共鳴中形成了情感共振。二、非虛構寫作的表達困境
(一)寫作視角狹隘
2018年8月21日,習近平同志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堅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好聲音”,而講好中國故事則對新聞作品傳遞出一個真實全面的中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非虛構新聞的取材和報道中,其角度多集中在“底層社會"“邊緣人民"中,用諸多高超的文學技法來還原真實的小眾邊緣生活。比如,網易的《人間The livings》的《緩刑已滿的少年犯,怎么也走不出懲戒期》、《每日人物》的《盲女殺人事件:仇恨從挖眼開始,以殺夫終結》等作品從社會上急需幫助的弱勢群體與邊緣群體出發,立足于不同群體的生存景觀,從而對不同群體的生活態度進行了展現。盡管對社會邊緣群體的觀照和報道彰顯了強烈的人文關懷意識,但同時囿于爆款邏輯,對新聞題材的極度倚重,對社會陰暗面和邊緣化題材的過度關注,致使傳播者執拗于小眾邊緣的、負面消極的事件進行取材報道,無視背后的體制性因素,造成內容同質化,人物臉譜化。實現了現象真實卻難以做到本質真實,表面上完成了對真相的追蹤。事實上大多數這種情節起伏、制造懸念、收獲快感的敘事結構都能套進媒體寫作的原型敘事框架內,難以窺見真相的全貌,也難以從宏觀正面的角度來選材,不能向受眾展示一個立體、全面、客觀的中國形象,使報道偏頗,導致受眾的情感被過度消費,也背離了主流新聞文體的要求。
(二)內容創作失實
非虛構寫作是兼具文學性與新聞性的新聞作品,其主要特點就在于“非虛構”,要求作者嚴格遵循新聞真實性的原則,杜絕虛構。但與其矛盾的是,囿于創作者的個人主觀因素和客觀背景,在寫作的過程中,其表達的文學性與形式的敘事性都會對新聞真實性的呈現有一定程度的削弱。
移動互聯時代的網絡傳播日漸呈現出視聽化的特征,受眾的注意力被視聽文本大量挪用占據,注意力資源大量稀缺。新聞文本原本就是一種紀實題材,是對客觀世界的真實反映,而“非虛構寫作”中對于“非虛構"的強調,更像是一種多余的證偽命題,“非A即B"的命名方式缺乏理論邏輯的嚴謹實證,為公眾預存了大面積的留白想象,其較為開放的釋義提供了語言描述的不確定性,消解了新聞事實為主的封閉系統。新聞生產所建構的空間產品不是中立的,而是在資本與權力操控下進行的社會關系的調試與重組。資本介入新聞生產的空間表達,是為了攫取更多的經濟利益。這就極易導致一些無良的自媒體為追求流量而濫竽充數。各自媒體平臺為實現流量掠奪,違背新聞的真實性原則,蔑視新聞與文學創作的邊界線,如法炮制甚至捏造虛構出如《一個出身寒門的狀元之死》等文章,造成了內容失實,一時間公眾嘩然,造成了惡劣的社會影響。
三、結語
非虛構新聞的敘事邏輯豐富了信息文本的生產與表現形式,尤其是內蘊的多重維度書寫了新聞的情感價值,建構了新聞獨有的情感張力與話語表達。當然,非虛構新聞工作者還要不斷地注入真實性的力量,以內容為王,從真實取材,全面客觀地呈現當代社會的信息景觀。同時,豐富報道主題,嚴守客觀原則,拒絕新聞漂移,從而塑造新聞作品的公信力、影響力與傳播力。
注釋:
①③夏曉非對中國新聞領域非虛構寫作熱的冷思考1]人民論壇術沿,2020(10):116-119.
②秦文秀,原型理論在新聞敘事中的文本分析[].東南傳播,2017(07):150-151.
④趙紅勛.新媒體語境下新聞生產的空間實踐[J].新界,2018(07):38-44+96.
級別:CSSCI南大期刊,北大期刊,統計源期刊
ISSN:1001-4233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級別:北大期刊,CSSCI南大期刊
ISSN:1671-7465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級別:CSSCI南大期刊,北大期刊,統計源期刊
ISSN:1005-9245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級別:北大期刊,統計源期刊,CSSCI南大期刊
ISSN:1000-5560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2045-2322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0284-1851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2352-4928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0169-4332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0960-7412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0048-9697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0191-2917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1741-7007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2238-7854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2214-7144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