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5年01月12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摘要:無論在自然界,還是人類社會里,任何事物都存在著硬軟這兩種因素。比如,蓋房子,建筑工人砌瓦鋪瓦是硬的,建筑師設計圖紙就是軟的;音樂中歌唱、演奏是硬的方面,作詞譜曲、編劇和導演就是軟的方面------。但在事物發展的初始階段,人們總是首先看到硬的因素和"實在的東西",而忽略軟因素的作用。孰不知,隨著事物的發展,軟因素的作用越來越突出,以致成為一種獨立因素和重要方面得到較快的發展,最后的決定性作用甚至超過了硬因素。例如電子計算機的"軟件"開發,其發展已越來越成為促進計算機發展的主導因素。
關鍵詞:中國新聞出版總署期刊查詢,《周易》,軟思維模式
軟、硬因素是客觀存在的,這必然會反映到人腦的思維過程中來,人們也就自覺或不自覺地給自己的思維方式打上軟性或硬性的印跡。有一則故事可以很好地說明這個問題:從前有一對好朋友,一個叫張三,一個叫李四。張三向李四借了一筆錢,李四為了好向張三討債,他提出:把黑、白各一粒石子放在一個袋子里,叫張三任意摸出一粒。如果摸出的是黑石子,張三就必須立即還錢,如果摸出的是白石子,李四便自動取消債權。張三發現李四取的兩粒石子都是黑的,怎么辦?如果按著硬性的想法沿著"必須取出石子"這個思路找點子,張三只能采取下列三種辦法:一是拒絕摸出石子。二是立刻打開袋子,當面揭穿李四的陰謀。三是摸出黑石子,立即還錢?蛇@些都對張三沒有益處。于是他采取了軟性的想法,完全從既成事態的另一個角度去思考,由"剩下的石子"這個思路考慮問題,采取了出乎意料的行動:他從袋子里摸出一粒石子,故故意掉在了有很多粒石子的地上,并抱歉對李四說:"怎么辦?真對不起!但不要緊,看一下袋子里剩下的石子就曉得我掉的那粒是黑的,還是白的了!"結果李四只好被迫放棄了債權。當然,這個故事是從狹義上來講的。
那么何謂硬思維?何謂軟思維呢?所謂硬思維則要求精確度、準確度,既非此既彼,限定一種選擇的思考方法。它一般表現為嚴密的邏輯推斷和定量分析,呈點狀具體答案。似同古希臘的赫拉克利物所說的一名話"人不能兩次走進同一條河流"一樣精細。相反,軟思維一般表現為隱喻、想象、模糊、不確定,可以有幾個正確答案,呈區域性考慮問題。例如:研究人的繁育過程,如果人們把生育機理順向運用就可指導生育,而逆向使用則可指導節育,雖然其機理只有一個,但正確的節育方法可多種多樣?偠灾,從兩種思維方法的特點來看,軟思維是試圖從事物間的內在聯系入手,找出其相似處和關聯性,而硬思維只注重事物的不同點與差異性。在分析問題階段,軟思維往往非常重要,而在決策的實用階段,最適用硬思維。
由于軟思維給人以更多的思考自由度和寬廣的選擇范圍,因而最能激發人的主觀能動性。其中,最有力的說明是我親身經歷的一件事。它給人以啟迪:1988年夏,有一天小孩生病,我帶他去醫院診治,醫生說:"經過化驗,孩子肚子里有蟲,把蟲打下來,病自然就好了!"回到家里,我給孩子一連幾天服用打蟲藥,但每次都沒打下一條蟲子,我心一急轉而帶孩子看了中醫。老郎中問明情況后說:"不要緊,只是吃找蟲藥的時間不對,你現在改一下,在每個月的上旬給孩子照服原來西醫給的藥,保管藥到蟲驅。"我將信將疑地給孩子試服,第二天果真打下一條大蟲子。我問老郎中:"同一種藥,一樣的用量,只是時間不同,為何效果會有這么大的差異呢?"老郎中回答說:"這是因為西醫是從這種藥能不能藥死蟲子的硬思路來考慮問題的,而中醫相反,它是從整體上把握蟲子在人體內的活動規律,蟲子什么時候一定會吃上藥的軟思路去考慮問題的。月上旬,蟲頭朝上活動,容易受藥,所以打蟲效果極佳"。
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幾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在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有諸如李代桃疆、移花接木、瞞天過海等數不勝數的傳說,無一不閃爍著軟思維的智慧,即便在改革開放的今天,"變通"一詞,其實際含義可謂高深莫測,變化無窮。但在賢哲們的經典中,最系統且最引人注目的是《周易》的軟思維模式。它象一束艷麗的奇葩,蘊涵在獨具特色的易學思想體系內,在中國思想史上,綿延數千年,有著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本文著重從考察的角度,對《周易》的軟思維模式的基本特征,突出優點,創新觀及致思原則,等作一些粗淺探討。
一、 取象隱喻是《周易》軟思維的基本特征
《周易》軟思維模式,在中華民族的幼年時期開始形成。幾千年來,它不僅對我國古代科學的思維方法,有著持久的誘發力,在我國傳統的思維天地里占有突出的地位,而且受到現代西方學者的極大重視。因為,自從社會進入信息時代以來,隨著電子計算機的普及,一方面使社會的現代化水平得到進一步提高;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更多的不確定因素。暫不說社會上利用電子計算機盜竊銀行,進行各種現代作案活動的事例比比皆是,就拿人類運用電子計算機控?quot;核能"這一點來講,1988年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核泄露嚴重事件,至今仍令人"談虎色變"。人們尤其最擔心蘇美控制核武器的電子計算機,一旦出現一點小故障而失去控制能力,導致一場核大戰的發生。面對未來的挑戰,人們似乎對自己的命運更難以把握了,迫切需要一種新的思路、新的方式,即一種超越電子計算機等新技術之上的思路和方式,來認識和駕?quot;偶然"這個難以降服的野馬。中國《周易》軟思維模式正為人們提供了這樣一條希望之路。因此,《周易》研究在當前幾乎形成世界性熱潮,無疑它是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契機之一。
所謂《周易》軟思維模式,是借助于卦象和爻辭,取象以隱喻給人以廣泛的想象和選擇范圍,以發展理性思維的一種思考方式。但這種喻意是不確定的、模糊的。它無形中把人們的思維場拓展開來,去多角度、多層面地把握客觀事物。
取象隱喻,是中國古老傳統的思維方法。古代傳說中有鱗有須能興云作雨的龍,便是古人取象隱喻圖騰的神物,現在卻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征。《周易》八卦,即是八種自然物象,相傳起源于原始公社時代的占筮。所?quot;卦者,掛也"。掛上或立上一種直觀的象隱喻、誘發人們的聯想和想像,去拓展思路。古人認為卦象是從天文、地理等客觀物象中概括出來的。《周易·系辭傳下》說:"昔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能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即是說伏羲取得統治地位后,通過仰觀天文、俯察地理,在飛禽走獸身上的花紋和地形地貌等自然現象的啟示下,根據對生命活動的體察和對事物變化的研究,悟萬物之理,用取象隱喻來解釋自然變化規律和萬物生化規律。卦象一經設立,就有著以簡馭繁的特殊思維效用!吨芤·系辭傳下》稱它為?quot;其名稱也小,其取類也大。"取象的目的是為了"立象以盡意。"《象》曰:"上天下澤,履。君子以辯上下,定民志。"天在上面,澤在下面,大自然的秩序,不可逆反。這是作者對履卦象的認識,由此隱喻社會的秩序,也不可逆轉反,似"上天下澤"一般。可見,觀物取象隱喻旨在"定民志"。又如《象》曰:"上附于地,剝。上以厚下安宅。"剝卦的上卦為艮卦,下卦為坤卦。艮為山,坤為地,雖然剝的卦象是山附于地,受日曬、風吹、雨淋、雷震、大氣侵蝕,澗水洗滌,其沙土礫石沒有一天不在剝落之中,卻不致于崩倒。這是因為山附著在大地上,所以能夠得到安居而久。按象傳又以山比著貴族,以地比著百姓,以山附于地比著貴族生存仍依附于老百姓,隱喻王侯大夫必須很好地對待老百姓,才能取得老百姓的擁戴。這樣,才能家不破,而國不亡,可以安居而免于剝矣。這種例子普遍存在《周易》之中。從取象這點上看,取象是選擇個別事物典型,它具有形象思維的特點。就取象的目的而言,取象隱喻,即根據個別事物中的共性加以演繹、觸發聯想,使具體變成形式,使個別變成一般,使特殊變成普遍,但它既不同于單純的歸納法和演繹法,也不屬于形式邏輯的思維體系,而是一種歸納同演繹交融的軟性思維方式。
二、 多種判斷和思考是《周易》軟思維的突出優點
《周易》作為一占筮之書,被披上許多唯心主義色彩。但撇開它的迷信形式,卻包含著對人事社會發展前景、前途和結局的多種判斷。為了達到預期目的,人們從事種種社會活動,總要先進行一番預測,以求能把握其態勢,控制其向好的方向發展。正所謂"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面對未來的前景、趨勢以及結果作出判斷和思考,幫助人們主動地克服種種偶然性的影響,力避壞的結果,以便進行多手防范,是《周易》軟思維的突出優點。它充分體現在《周易》的眾多事例分析中。
周易大壯( )卦,下乾上震,乾為天,震為雷。雷行于天之下為正常象,而雷動于天之上,說明陽氣過于強盛而高亢在上,為反常之象,故稱之為"大壯"在該卦中,作者引用了一只公羊抵籬笆的比喻:"九三:-----羝羊觸藩,羸其角。九四:----藩絕不羸,壯于大輿之輻。上六:羝羊觸藩,不能退,不能遂-----"。
這里對公羊抵籬笆的情況與結果作了三種分析:一是觸傷了公羊的角;二是籬笆已被公羊觸破而角未傷,則公羊就會再用角去觸大車的輻條,終究不免觸壞了角;三是角未傷,籬笆也沒破,但公羊的角卻被籬笆夾住,既不能進,又不能退。
同時,《周易》的這種多維判斷還表現在作者對事物發展中隨著時間、環境、條件的變化,所反映出來的態勢的不同分析。如周易乾( )卦。以"龍"隨著環境的變化而使行動受到不同的制約,比喻人事也應該隨著環境的變化而作出不同的判斷、更換策略,從而達到趨吉避兇,除悔吝休咎之目的。現試以乾卦爻辭說明之:
"初九:潛龍勿用。""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九四:或躍在淵,無咎。""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作者認為"龍"有不同的環境中,就要順從或適應環境來決定自己的行動。具體來說,潛龍,一般指冬季隱伏于水中,由于形勢所迫需要積蓄力量,休養生息,還不能發揮作用;用來隱喻人事,則處于未得志潛藏修養階段,需要等待時機。"見龍在田",是指時機成熟,出潛離隱,有了施展的機會;用來喻人事,則可指德才之人有了施展抱負的機會,處于這種進可攻、退可守的環境中,其發展自然很順利,沒有什麼災禍。"飛龍在天",有了騰云駕霧的條件;占人事,反映青去直上,正大有作為。
在《周易》的六十四卦卦爻辭中,處處都貫穿著這種含有多種判斷和思考的豐富隱喻,它啟發人們要主動地、多角度、多層次看問題的思想,通過對多種情況的判斷,進行多手準備,以避兇趨吉,不失為一種把握多變的未來前景的好思維方法。
三、為道屢遷、唯變所適、自強不息是《周易》軟思維的創新觀
《易傳·系辭傳》曰:"《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道。""《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這里是說周易是以太極、兩儀、四象、八卦 、六十四卦等的符號,去顯示或表述宇宙萬象及其交易變化之道。
這其中太極就是負陰抱陽的圓體。兩儀就是天地,也可解釋陰陽兩種動能,它的代表符號是陰爻(--)與陽爻(--)天道、地道、人道就是"天地人合一"之道。天是指的天體及天理自然,地是指地球及物質,通常是以八卦的下一爻和六十四卦的下兩爻去顯示地的位置,以八卦的下兩爻和六十四卦的中兩爻去顯示人的位置,以八卦的上爻和六十四卦的上兩爻去顯示天的位置。四象就是陰陽兩爻的兩兩排列或交易變化,去顯示宇宙現象由簡而漸繁的變化趨向,也可以顯示四方與四季等。它的代表符號是 (太陽)、 (少陽)、 (少陰)、
(太陰)。同樣,八卦就是顯示:乾( )為天、坤( )為地,巽( )為雷、坎( )為水、離( )為火、艮( )為山、兌( )為澤等自然現象。
《易傳·系辭傳》又曰:"《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又乾( )卦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由此縱觀而明之,周易是圣人對宇宙仰觀俯察的結果,它所反映的是自然運行和人類活動的普遍法則,作為陰陽(剛柔 仁義)的交錯變化,并非死板固定的,而是變動不居的開放系統。正如革( )卦、未濟( )卦彖所曰:"天地革而四時成,""濡其尾,亦不知極也。"
由于周易把宇宙作為一個整體來認識,所以其不受地域界限,有思維的深度和廣度上呈無限變化的開放空間,從而成為《周易》軟思維的創新觀。這種為道屢遷、唯變所適、自強不息的創新觀,對于呼喚創新、創新、再創新的當今睿智時代,無疑能給予人們以有益的遍。這是因為在人們的實踐體認中,日益感到限制自己的不是別的,而是"心智枷鎖"。雖然創新離不開時代所提供的物質技術條件,但駕馭這些的畢竟還是人的思維方法。
四、陰陽相對、極盛必反、剛柔相濟是《周易》軟性思維的致思原則
《說卦傳》曰:"是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可見周易的自然肯定宇宙萬物都是由陰陽二氣構成的。天、地、人三才,無一不是一陰一陽的對立統一,其對立的雙方相互消長,極盛必反,以達到剛柔相濟的平衡。整部《周易》就是對這一普遍規律的探討與揭示,成為《周易》軟思維的致思準則。
八卦和六十四卦都體現著陰陽相對的和諧原則。
八卦中,兩卦之三爻成陰陽相對之形態的有:乾( )與坤( )是三陽同三陰相對稱的和主諧;震( )與巽( )相對,艮( )與兌( )相對,坎( )與離( )相對,構成八卦四對矛盾的對立統一體。
六十四卦之間也是陰陽相對的,乾( )與坤( )、否( )與泰( )、剝( )與復( )、損( )與益( )、鼎( )與革( )、坎( )與離( )、謙( )與豫( )、既濟( )與未濟( )等,構成對立統一的范疇,陰陽相對相成,形成一種固定的思維模式。
陰陽相對相成,一味亢進有悔,一方極盛則必反,向另一方轉化。周易乾( )卦,上乾下乾。"上九:亢龍有悔。象曰:盈不可久也"。上九是陽爻上升至一卦之最高位,象陽氣達于極盛,極盛必衰。周易否( )卦下坤上乾:"上九:傾否,先否后喜。"象曰:’否’終則’傾’,何可長也"。也就是說否運已經否到了極點,便開始向喜的方向轉化,正所謂否極泰來。八卦和六十四卦的陰陽相輔相成,后來發展為太極圖。該圖中的陰陽兩儀,中間呈現S形曲線,表示陰陽消長,剛柔相濟,穩定和諧的分界線。由于太極、兩儀、四象、八卦、六十四卦中包含陰陽相對,盛極必反、剛柔相濟的和諧原則具有普遍性,形成《周易》軟思維的致思原則。
五、結束語
《周易》軟思維方法,雖然給人們以更多的自由度,但由于思維的目標受到限制,這種自由度又常常變為"悖論"的怪圈,不利于人們進行精密的邏輯思維,這是應注意避免的消極趨勢。因此在觀察事物時,切記對某一事物同一個角度上繼續"死鉆"下去,而應從整體上,宏觀上,動態地把握事物運動變化的內在矛盾。
黑格爾說:"《周易》包含著中國人的智慧。"在當今改革開放的時代,站在時代的潮頭,站在科學水平上,面對新世紀,中華民族將實現全面而偉大的復興,因此,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的丙認識,吸取世界文化之精華,發揚光大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現代思維方式,是每一位炎黃子孫義不容辭的任務。我們相信,源遠流長的中國傳統文化將對人類文化的發展作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