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5年01月07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摘要]評價材料與環境協調性的生命周期評價方法有環境倫理的哲學基礎,是環境倫理的核心觀點的科學體現。然而,從科學角度來看的生命周期評價方法的局限性則未必真是它的局限性,在對其作出環境倫理學的說明之后,有些局限性不過是哲學與科學的內在矛盾的體現,是科學自身的局限性的折射而已。
[關鍵詞]職稱論文發表,材料,生命周期評價,環境,環境倫理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材料科學與技術從改善、保護環境的角度出發,發展出了環境協調性評價的理論與方法。環境協調性評價,主要是生命周期評價(life cycle assessment)。生命周期,指產品從自然中來再回到自然中去的全部過程,具體包括從自然中獲取最初的資源、能源,經過開采、原材料加工、產品生產、包裝運輸、產品銷售、產品使用、再使用以及產品廢棄處置等完整的物質轉化的過程。生命周期評價通過定量評價原材料的提取、加工及制造、運輸和銷售、使用與再使用、維持或循環回收,直到最終廢棄的能源、物質消耗和廢棄物排放所造成的環境影響狀況,并且辨別和估價其改善環境表現與機會,來評估某一產品、過程或事件的全過程的環境負荷。在實際操作上,生命周期評價是一個將物質和能量聯系起來、給具有一種或多種特定功能的單元過程的集合體,即一般制造業的產品系統或服務業的服務系統的一系列前后銜接的階段的原材料的獲取或自然資源的生成、直至最終處置的輸入、輸出及其潛在環境影響進行匯編和評價[1]。生命周期評價涉及到價值與倫理的問題,反映了環境哲學與自然科學理論發展的相關性,F代環境倫理觀念對環境協調性評價提供內在的靈魂,而環境協調性評價則具有環境倫理的屬性。
一、生命周期評價有環境倫理的理論基礎
材料的生產——使用——廢棄過程是一個將大量自然資源提取出來以供使用、又將大量廢棄物排回到自然環境中的循環過程。這一過程必然給自然環境以巨大影響。但是,傳統的材料科學與技術僅僅是一門關于材料成分、結構、工藝和它們的性能與用途之間的有關知識的開發和應用的科學,它只追求材料的良好使用性能,把材料的開發和應用過程中所消耗的大量的能源和資源、所造成的嚴重的環境污染、破壞而危及到人類和其他生物生存的嚴峻事實放在其視域之外。生命周期評價從技術上講,是針對傳統材料學的弊端而設立的。
然而,傳統材料學的作法與西方長期以來的人類中心主義價值傳統相一致。眾所周知,在人類中心主義看來,價值是屬人的,只有人類才具有內在價值,而且這種內在價值是一切外在價值或工具價值的源泉。生命支撐、經濟、消遣、審美、科學、宗教象征等價值都是自然界相對人而具有的價值,只是外在價值。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是人類在一定的認識階段的必然的理論結果。人類這樣認識的原因之一,是在自然界有大量的相對無價值事物的存在。當整體的組成部分的價值完全或部分損毀而不影響其所組成的整體的價值性質時,或當整體的組成部分的個體價值性質游離于其所組成的整體的個體價值時,整體的組成部分表現為相對無價值。在認識過程中,當整體價值沒有被認識時,組成部分的價值相對于整體價值表現為相對無價值。對人類而言,當事物的屬性對于滿足人類的需要意義不大或沒有意義時,該事物也表現為相對無價值。相對無價值是內在價值與外在價值在一定情況下相互矛盾的結果,是二者非直接關聯時的表現。對相對無價值現象的誤解,可導致人類中心主義的價值觀念。
人類中心主義僅僅承認人的內在價值,必然只承認人類之間的倫理關系。只承認人類之間的倫理關系,實際上就必然在邏輯上待人以人倫,待物亦以人倫,即不是從物自身的角度來對待它,而是僅僅從人的需要的角度來對待它們。 自然雖然有形成、發展的歷史,但自然沒有內在價值,沒有生命,沒有生態本質。人類雖然會改變自然,但于自然而言,其組成部分的變化并不足以改變其為自然的性質。由自然的組成部分構成的整體是自然,被人類開發乃至破壞得面目全非后的自然界仍然是自然。然而我們知道,人倫源自于人道,人道并不覆蓋物道,以人倫待物在邏輯上是有欠缺的。傳統材料學把自然界當作一個死的場所和不竭的資源庫,對自然的價值認識片面化、單一化,就是這種邏輯欠缺的必然結果。以人倫待物,實質上是對自然的非倫理對待。對自然的非倫理對待最終反過來又將導致對人類自身非倫理的對待。環境污染與破壞,不僅是現代人與人之間,而且是現代人與后代人之間的非倫理對待的表現。
環境倫理在觀念上實現了對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的突破,主張非人類的自然存在具有內在價值。從環境倫理的非人類中心主義的價值觀可以推出,不僅有人道的存在,而且有物道的存在。人道源于人性,物道源于物性。從人道必然產生人類之間的行為規范,我們稱之為人倫;從物道則必然產生物類之間的協調性原則,如果可以的話,可稱之為物倫。人倫就是依據人道待人,物倫就是依據物道待物;待人以人倫,待物則當以物倫。人類的各種生產、消費活動都在人倫與物倫之對立統一中進行,應當在人倫與物倫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以作為人類各種生產、消費活動的立足點。例如,環境材料科學技術的生命周期評估,就是尋找這樣一個平衡點的具體方法,在精神實質上體現了在這一科學技術中根本的價值觀從人類中心主義到非人類中心主義轉變。
自然不僅是一個有形成和發展歷史的系統,而且是一個活的生命整體,一個有獨特本質的生態系統。它從原初的狀態發展到有人類以來的狀態,是經過漫長演化的有規律運動變化的結果,因而具有唯一性。它的組成部分之間,不管是有機成份,還是無機成份,不管是植物部分,還是動物部分,甚或是人類部分,都是構成自然的現在本質的不可或缺的部分。這些組成部分之間有著內在的必然關系,如果這些組成部分及其關系被破壞的程度足以改變現有的內部必然關系,就自然之整體和其為生命系統而言,其性質就會發生變化,這種變化意味著生態系統就不再是原有的生態系統,有生命的自然就失去了其內在的善。自然有其自身的善,也即有其自身的內在價值。因而,首先能夠作為環境協調性評價的依據的東西,應是自然本身的整體性。所謂協調,首先是沒有被破壞的自然作為整體的存在而具有的規定性。
環境協調性評價以人、物都具有內在價值為邏輯前提。價值不僅僅屬人,同時也屬物。之所以說價值屬人,是因為在物因其有用性而滿足人的需要這一關系中,人是主動的,因其對其需要有自覺意識而趨向其需要,因而是有目的的。但是,在價值關系中,人的目的性是一方面,物的客觀有用性是另一方面,兩方面缺一不可。人的目的性,因人的自我調控和趨向需要以意識的形式表現出來。這種目的性,在自然界里的其它生物和各種生態系統或大大小小的環境整體乃至整個生物圈中都存在,只不過它們不以意識的形式而以實際的客觀運動表現出來而已。首先,任何生物生命體都是能自我調控和趨向需要的系統。其次,由一定空間范圍內的生物群落與其生存環境之間構成的有一定組成、結構和功能的生態系統,因其中進行生物生產、能量流動、物質循環和信息傳遞而總是處于不停的運動和變化之中,經過長時間的演化,最終內部各因素之間能夠相互適應,相互協調,使生物的種類和數量、結構和功能,以及物質和能量的輸入、輸出等可在長時間內處于相對穩定的狀態,并能在外來干擾下通過自我調節恢復到初始的穩定狀態,也表現出了自我調控和趨向需要。再其次,從環境的角度看,環境具有整體性和穩定性的特征,一方面環境內部各要素間存在著緊密的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關系;另一方面,環境內的各要素都是動態的開放系統,各系統之間不斷進行著物質的交換和能量的流動,并在一定的時空尺度內,其輸入和輸出相等,構成一個動態的平衡。在一定的強度下,當外部輸入大于輸出時,環境可通過自我調節而使其正常功能不被破壞,實現環境的自凈,這都是自我調控和趨向需要的表現。價值之所以屬物,還因為物的客觀有用性是價值的承載體。如果沒有這個承載體,任何價值都不可能實現,因而從很大的意義上說,客觀有用性的物本身就是價值。像在人類價值中一樣,不僅物是價值的客體,而且人也是價值的客體一樣,自然界的各種生物之間、生態系統內部之間、環境與環境之間,它們既是價值的主體,也是價值的客體。“價值不再僅僅是附著于個體生命,至少不是絕對地只附著于個體生命。一個生物體捍衛并享有其自身的、內在于其個體的價值,但同時又對其它生物體和生態系統整體有著工具性價值。不管是工具性價值還是內在價值,都是有投射力的自然的歷史成就。”[2]所以,在給自然環境造成了嚴重污染之后,要保住自然的經濟價值,必須依據對自然的內在價值認識來維護和保護它,才能達到保護自然經濟價值的目的。生命周期評價的宗旨正在于此。減輕環境負荷就是盡可能少地減損自然已經擁有的內在價值,進行生命周期評價就是要不人為地向自然界增加能減少其內在價值的新物質。
二、生命周期評價是環境倫理的科學體現
環境倫理學不從生命個體利益的角度出發,而從生態系統出發,把維護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和健康運行看成是其倫理的最根本的道德原則,并提出了諸如遵循自然[3]、保護生態[4]、敬畏生命[5]、不對自然作惡或傷害[6]等具體的道德要求。這些道德,既是生存競爭中自由行動的極限,也是社會性的人的行為的正當性的標準。生命周期評價從科學技術上體現了環境倫理的上述道德原則和價值標準。
人對自然的倫理活動也必然通過人對自然的實踐活動來實現。人對自然的實踐活動,既是生產實踐,也是倫理道德實踐,兩者是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一方面,環境倫理可以為符合生態環境的生產、消費過程提供理論基礎,另一方面,符合生態環境的生產、消費過程則具體踐履環境倫理道德。材料的生命周期評價的理論與方法,將環境倫理的道德精神和要求也以一種科學的方式表現了出來。環境倫理與一般倫理不同。一般倫理是調整人類自身之間的行為準則,倫理行為的對象,是有感知、有意志、有思想的能通過語言形式和非語言行式進行即時交流的人或人的組成物,因而倫理行為在其施行過程中可以因倫理行為對象的交流而被修正、協調。環境倫理行為的對象是自然界,自然界只能以其自身的改變及其結果來應對人類的環境倫理行為,這種改變及其結果對人類倫理行為的反應,往往具有滯后性,而且有些改變具有不可逆性、有些結果具有嚴重的危害性。為了避免不可逆改變的發生,危害結果的產生,人類需要預先知道自己的倫理行為將會引起的改變和結果,因而需要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超前的評估。評估是一種預見的思維過程。對某一特定的預見思維過程的充分研究,可以將之程序化。一種嚴格的、符合思維規律的預見程序就是科學的程序?茖W程序出現,意味著該預見過程被科學化。從這個意義上說,人類的環境倫理需要被科學化,而生命周期評價則就是環境倫理與道德的相關理論與觀念的科學化結果。
生命周期評價本身帶有環境倫理的色彩,是一個將系列環境倫理理論與觀念運用于產品或材料的設計、生產和應用之中的過程。生命周期評價的技術框架主要包括目的與范圍的確定、基礎數據庫研究、評估軟件開發、生命周期清單分析、生命周期影響評價、生命周期解釋和環境影響評價等。生命周期清單分析通過制定數據收集規范、整理工業清單內容、建立統計模型、最終以整理數據的形式表現其對生命周期的分析。生命周期影響評價通過分類、表征等研究指標體系、分析案例、解釋結果并規范其報告形式,提出體現系列環境損害的類型和建立壽命損害數學模型,以確定與衡量污染物對人體健康和生態系統毒性。生命周期解釋則根據規定的目的和范圍,基于生命周期清單分析和(或)影響評價的發現,分析結果、解釋局限、形成結論、提出建議,并以透明化方式報告解釋結果。環境影響評價更深入地理解生命周期清單分析數據與環境的相關性,評價各種環境損害造成的總的環境影響的程度[7]。生命周期評價過程表明人類已經希望維持環境的價值,不想因為其活動而使環境的價值受到破壞,這本身就是一種對自然環境的關懷。這種關懷,在使人類的提供產品的行為獲得了倫理的屬性的同時,使自然也成為了人類倫理關懷的對象。生命周期評價,具體表現為對人類的提供產品的行為及其結果與環境的協調性和矛盾性作一事前估價,以考察人類提供產品的行為及結果能夠在多大的程度上與自然保持協調,看大自然能夠在多大的程度上和用多長的時間才能消化、消解人類提供產品的行為及其結果可能帶來的與自然的矛盾。這與考察人類的倫理行為與觀念有著相似之處。倫理的特征之一,就是行為者在施加行為之前或之時,除了考慮其直接目的之外,還要考慮行為施加的對象與相關的第三者之間的利益、價值、善惡等關系。生命周期評價,就是在評價人類提供產品的行為及其結果的直接功用目的之外,還要考慮其與環境、現世人與后世人之間的價值、利益、善惡等關系,以便決定其是否投入生產與使用。“在環境材料研究中,一個首要的問題是:什么樣的材料才稱得上是環境材料。這涉及到如何評價材料的環境協調性,即環境表現或環境性能。”[8]“環境表現”,在這個擬人的說法里,標志著科學已經把自然、自然中的組成部分都當作了有生命的事物。環境協調性評估,是為作為人類活動產物的自然界新成員進入自然過程作好準備。對人類來說,在進入社會的過程中,必要的知識準備和道德準備是必須的;對于進入自然的提供產品的行為和產品來說,對其環境表現做出其未來的預期和實際檢驗,以使它與整個自然和自然的其他組成部分之間具有生命之間的那種協調,允許只有環境表現較好或好的才可能有資格充當自然界的新成員也是必然的。生命周期評價的一個特征是要求反復進行。生命周期評價的反復性與倫理行為的反復性一致。倫理行為是人們對道德目的實現,是人們形成德性的德行,德性是個人生活整體的善的品質,是只能通過不斷的現實活動才能實現的倫理目的的內化。生命周期評價要求反復進行,既是科學精神使然,亦為倫理精神使然。在科學上,不斷反復能摒棄可能的錯誤,在倫理上,不斷反復則能使人們更加接近善。
三、對生命周期評價的局限性與困難的環境倫理性說明
對生命周期評價主要是對環境技術的評估。環境技術有科學和自然兩種來源。環境技術既是現代科學技術在治理和保護地球環境中的應用與發展,也是人類對生態環境的認識與模仿,是地球自然生態智慧在人類行為中的體現。從最根本的點上看,人類的環境技術來源于自然生態智慧本身。對環境技術的評估必然存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從科學的方面看環境技術,這將使環境技術成為一種規范的現代科學技術?茖W從一定的意義上說是人類依賴其理性構建的思想,是理性為自然界所立的法律?茖W分析是站在特定的角度依其標準對事物的特定方面做出的認識,其結果只能是關于認識對象的某一或某些方面的認識,即便理性采取盡可能多的角度,它所認識到的仍然只是對象的某些方面而不是它的全部,后者對科學理性來說是無限的。所以,從評價的角度看,現代科學有其固有的局限性。另一方面是從環境哲學的方面評估環境技術,是從無限的角度,從自然本身的角度來理解有限的環境技術。這將力圖使環境技術與自然生態智慧本身相符合,而最終從理論上因而也是從最大可能性上保證環境技術有益于生態環境。將兩個方面內在地統一起來是評價的正確性與可靠性的保證。
從科學的角度看,生命周期評價有如下的局限性與困難:
1、應用范圍的不全面性。作為一種環境管理工具,生命周期評價只考慮生態環境、人體健康、資源消耗等方面的環境問題,而不涉及技術、經濟或社會效果方面。
2、評估范圍的有限性。生命周期評價的評估范圍沒有包括所有與環境相關的問題。如,生命周期評價沒有要求必須考慮環境法律的規定和限制。
3、評估方法的主觀性。在生命周期評價方法中主觀性的選擇、假設和價值判斷涉及到多個方面。如,歸一化、分組、加權等方法的應用,功能單元的定義,系統邊界的設置,數據收集渠道,影響類型、類型參數及特征化模型的選擇和假定等,在本質上無法脫離主觀因素的影響,其結果必然因人而異,沒有重復性,難以驗證,使得生命周期評價的客觀性受到損害。而且,生命周期評價方法在許多環節的實施中,依賴于實施者對生命周期評價方法的理解和對被評估系統的認識以及自身積累的評估經驗和習慣,這也體現了生命周期評價的主觀性。
4、評價事件的特殊性。無論生命周期評價中的原始數據還是評估結果,都存在時間和地域上的限制。在不同的時間和地域范圍內,會有不同的環境清單數據,相應的評估結果也只適用于某個時間段和某個區域。針對于全球和區域的研究結果可能不適用于一些具體地方,同時某些地區或區域的實際情況也并不能完全代表全球或區域的狀況。
5、研究結果的不確定性。這表現在參數不定、影響類型間差異、特征化模型不完善、數據缺口、系統界限靈活、權重方法不同一、數據轉換復雜及其簡化處理公式缺陷,數據質量參差等方面[9]。
以上從科學角度看的生命周期評價的局限性和困境,正好反映的是科學自身的有限性。從環境倫理學的角度看,則可從哲學的無限性來予以解釋,而且這正可能是生命周期評價的合理性、必然性或優越性之所在:
1、生命周期評價應用范圍的不全面性,反映了環境協調性評價的方法應該是從有限走向無限的哲學方法。評價是對作為人類產品系統的非自然界事物進入到自然界以后與自然界已有的事物之間的影響做出倫理的估價,不可能面面俱到,但又必須能從有限的范圍走向無限的結論。如,人是環境的敏感器。“體驗高質量生活的能力與中樞神經的復雜程度相關。一個物種在物種譜系樹上的位置越高,其對快樂與痛苦的感受就越強烈。”[10]人可能是自然演化到目前為止的最高產物,也可能是較近靠后的物種,因而人的機體組織也可能是自然界中最復雜、最脆弱的有機體,它對環境的要求可能最高,至少具有典型的代表性。人與其他動物相比,是少有的能走完其自然生命全程的動物之一,由于人類的壽命比大部分的動物如飛禽走獸之類的壽命都要長,因而他對環境的感受時間較多、較全面。自然環境的不利變化對生命的損害可能會最先、也最全面地從人類的健康方面反映出來。因此,生命周期評價側重選擇生態系統、人類健康和資源消耗等方面作為其特殊的應用范圍,將產品系統的生命周期清單結果并將其結果轉化為資源消耗、人類健康影響和生態影響等方面的潛在環境影響,以便能了解其對環境影響的程度。
2、生命周期評價評估范圍的有限性,如沒有要求必須考慮環境法律的規定和限制正是生命周期評價的環境倫理性的體現。羅爾斯頓在論述環境倫理的“第二里準則”[11]時說:“道德性往往比合法性的要求要高” [12],“不難想象,從一種環境意識的產生到它在立法上得到體現會有一個時間滯后。再說,法律最多也只能從負面反映出公共道德的最低要求。法律可能對最嚴重地違背公共道德的行為加以禁止,卻不能命令人們去做優秀公民,去走第二里。”[13]生命周期評價的評估范圍的有限性說明,現在環境技術在治理環境污染和保護環境方面已經跑在了法律的前面。環境倫理道德的要求比法律法規的要求更深遠、更高。
3、生命周期評價評價的主觀性是其環境倫理性的必然體現。在生命周期的評價的多個環節中,都涉及到價值選擇、專家判斷和反復進行的問題和要求。生命周期評價的評價過程中參與了倫理性的因素,其主觀性不可避免。倫理性的評價,其最深層的依據就是價值觀。價值雖然是人們選擇行動的依據,但人們對價值的認識卻總是會存在方向與程度上的不同。人們只能在眾多可能的價值評價后選擇某一種或某幾種價值作為自己的評判標準。價值評價離不開主觀,價值選擇也離不開主觀,當然生命周期評價也就必然具有主觀性了。專家判斷是在專家水平的科學知識基礎之上做出價值選擇。在專家們對某一事物的情感立場或其價值選擇后面,雖然有理性的認知基礎,但其主觀性也是必然的。
4、生命周期評價的評價事件的特殊性局限體現了倫理原則的普遍性與科學研究的具體性之間的矛盾。倫理原則、道德規范是普遍性的,它要求其結果能普遍地適應于相關對象。而生命周期評價是一種科學的倫理評價程序,它必須從具體的特殊事件出發,把具體的特殊事件作為研究的對象,其研究結果的適應性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生命周期評價本身就內含倫理性與科學性的矛盾,那些想要克服這種矛盾的努力是違背生命周期評價本性的。如:各個國家和地區都在建立自己的生命周期評價數據庫,使得生命周期評價數據庫的地域性很強。數據庫的意義在于表現了不同區域或地區的自然屬性的特殊性。把每一地區的自然都看作是有個性的特殊生命體,也就要求對每一個地區的自然都給予特別的關懷,而不是空洞地、抽象地談論保護自然。
5、生命周期評價研究結果的不確定性問題則反映了科學研究的定量性與倫理研究的非定量性的矛盾。從非定量的起點出發來運用定量的方法,其結果必然帶有非定量的特征,因而其定量分析的結果在一定的幅度內不確定也是必然的。這種不確定性可避免環境倫理因實證化而可能走向其反面的不利后果。
[參考文獻]
[1][7][8][9] 左鐵鏞,聶祚仁.環境材料基礎[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p64~68,p69~97,p58,p82,p102~103.
[2][10] [11] [12][13] 羅爾斯頓著,劉耳,葉平譯.哲學走向荒野[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p118,p289,p303,p302,p303.
[3]Paul W. Taylor.Respect For Nature: A Theory of Environmental Ethic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rinceton, New Jersey, 1986. p80.
[4][5][6] 雷毅.生態倫理學[M].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p278,p277,p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