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地區 旅游業發展 旅游學刊 旅游期刊論文。我國的少數民族聚集區主要分布在東北、西北、西南等地區。分布的一般特點是地域廣大,資源豐富,地處邊疆。
摘要:我國的少數民族聚集區主要分布在東北、西北、西南等地區。分布的一般特點是地域廣大,資源豐富,地處邊疆。近幾年,隨著大量旅游者的涌入和旅游基礎設施建設的起步,我國少數民族地區大力發展民族地區旅游業的條件越來越成熟。因此,根據效益型布局的原則,民族地區旅游業應該在哪些地域先起步和怎樣起步?旅游業的起步和發展將對振興民族地區經濟產生什么作用和影響?對民族地區旅游業的開發應采取什么樣的對策措施?這些,對于制定我國區域發展戰略和產業結構的調整都關系密切。
關鍵詞:少數民族地區 旅游業發展
旅游學刊 旅游期刊論文
人類對地球空間表面的開發,總是優先開發條件好的地域,然后再開發條件差或開發難度大的地域。少數民族地區旅游開發就屬于后一種開發型,是人類生產、休憩活動空間不斷擴展、深化的表現。隨著世界旅游業的發展和我國經濟建設步伐的加快,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的旅游開發勢必加強和深化。
(一)少數民族地區旅游資源的特點
1、少數民族地區旅游資源系統龐大。我國少數民族分布地區占全國總面積的63.7%。民族地區不僅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五大地貌類型齊全,而且各種旅游地貌發育較為典型。在1982年和1988年國務院公布的兩批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共84處中,民族地區就有38處;1982年和1986年國務院公布的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共62座,民族地區就占23座。民族地區尚未發現的潛在資源還相當豐富,加上有待列入國家級的風景名勝區,各地方政府公布的省級、地市級風景名勝區,形成了龐大的民族地區旅游資源體系。
2、民族地區自然景觀和民俗風情占優勢。我國人口稠密的平原地區也有不少山景,但大多或因靠近城市的區位而成名,或因文人墨客的渲染而享譽,而真正以自然美而成景的奇山、險峰、雪原、大瀑、溶洞、古遺生物等,均集萃于民族地區。如西藏的希夏邦馬峰、新疆的羅布泊、云南的洱海、貴州的龍宮等,這些自然美景是當前旅游市場開發行情看好的類型之一。如果說民族地區自然旅游資源以奇而絕取勝,人文旅游資源則以古而稀聞名。民族地區不僅有距今久遠的古人類遺址、古墓葬和眾多的壁畫石窟、寺院佛塔,而且還有各民族在發展過程形成的生動活躍、豐富多彩的民風民俗、傳統節日、集會活動、民族歌舞、民族服飾等。我國廣袤的少數民族地區客觀上可以為旅游者提供多種多樣的旅游環境和旅游活動內容。
3、民族地區旅游資源品位極高。旅游資源的價值在于特色和魅力,即品位。我國民族地區許多旅游資源為全國、甚至世界所矚目。稱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連綿的雪山冰峰,其山體的高度、長度為世界其他國家所無以倫比;廣西的桂林山水,早以“桂林山水甲天下”而聞名世界;湘西張家界,融國內大小名山特色為一體,大片的森林和各種珍稀動物,是我國乃至世界不可多得的森林公園。此外,云南的路南石林、四川的九寨溝、新疆的天鵝湖、內蒙的阿爾山溫泉等,均是著名的佳景勝地。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列的《人與生物圈》自然保護區網中,中國被列入五個保護區,其中長白山、臥龍、武夷山、梵凈山四個分布在民族地區。民族地區的不少風景名勝和文物古跡,在國際旅游市場上有較大吸引力。
4、民族地區旅游資源組合較好。旅游資源在廣大民族地區的分布是不平衡的。有些地區相對集中,有的則相當稀少。資源集中的地區不同的名勝區間距較近,景區內資源類型多樣,結構緊湊,交相輝映。如桂林以“三山兩洞一條江”為中心的重要游覽景點就散布于方圓百里之內,這是旅游資源組合較好的表現。許多民族地區也就是垂直地貌密集組合的地域系統,從而層層分割空間,導致多變的景象,使生物和水體景觀因地文要素變化而表現出豐富的景層。如云南麗江玉龍雪山——峽谷—民情結構等,就是絕妙的資源組合。少數民族地區在不同社會歷史階段遺留下來的文化遺存,組合成了我國民族地區一種“人無我有”的獨特旅游資源。
旅游資源是開發旅游業的前提性因素,民族地區所擁有的旅游資源是其旅游開發的決定性條件。
(二)民族地區旅游開發市場分析
1、全球游客總量持續增長。游客數量和經濟發展水平之間基本上是正相關的函數關系。國際上遵循著這樣一種經驗判斷: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300美元,居民就產生國內旅游動機;達到1000美元,就產生赴鄰國旅游動機;達到3000美元,就產生赴遠國旅游動機。從國際旅游需求來看,根據世界組織報告,以1989年全世界國際旅游人數4億、國際旅游收入2092億美元為基數來預測:到1995年世界國際旅游人數可達5.15億,收入3430億美元;到2000年世界國際旅游人數6.37億,收入5270億美元。上述預測結果是以年均增長4%為條件作出的。而東亞太平洋地區,無論是出境旅游還是接待旅游者,都將是發展最快的地區,在80年代達到了9.3%的年均增長率;到90年代仍將保持這一速度,形成了一個極其廣闊而又現實的需求前景。
從國內旅游需求來看,我國旅游業第一步發展戰略目標的完成,恰恰處于旅游需求第一層次(300美元)的起點,由此將產生大規模的普遍的國內旅游活動。而且中國人口基數大,東部和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又不平衡,目前已有38個城市、8000多萬人口達到小康水平,使國內旅游消費檔次拉開,形成多層次的結構,每一個層次雖然所占比重可能不大,但其絕對量則會形成一個寵大的市場。
2、世界旅游市場重心向東轉移。國際旅游市場格局是在世界經濟格局基礎上形成的。近一、二百年來,西歐、北美一直是世界經濟的重心,因而它們在國際旅游市場上一直居于優勢地位。進入80年代以來,亞太地區經濟蓬勃發展,經濟增長率持續高于其它地區,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明顯上升。亞太地區經濟的發展必然推動該區域旅游業的迅速發展。1961年,亞太地區接待國際旅游者110萬人次,占世界國際旅游總人數的1.5%,國際旅游收入為3.6億美元,占世界旅游收入總額的4.9%;1990年,亞太地區接待國際旅游者達5000萬人次,占世界國際旅游總人數的12%,國際旅游收入達37億美元,占世界旅游收入總額的16.0%,30年內兩者分別增長45.4倍和103倍。同期內,世界旅游人數增長5.5倍,收入增長31.5倍。據世界旅游組織預測,90年代亞太地區旅游業年均增長速度仍居世界首位。該地區接待國際旅游人次在世界總數中的比例,將從1989年的11%上升到22%左右,旅游收入的比例將從13%上升到30%。如此推算,到下個世紀初,國際旅游市場有可能形成歐洲、美洲和亞太三分天下的格局,即歐洲約占50%,美洲約占20%,亞太約占20~30%,亞太地區有可能超過美洲地區居世界第二位。據世界旅游界行家分析,21世紀,世界旅游中心將屬于亞太地區。
3、國內旅游需求強勁。近十幾年來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展迅速,率先富裕起來的人民群眾旅游需求強勁,按人均CNP達到300美元即開始產生近距離旅游的規律來看,外出旅游的人數將越來越多。1990年末,全國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達7034億元,國內旅游約2億人次。一方面由于休憩觀念和方式的變化,許多人已厭倦節假日互相吃請,而樂于紛紛結伴外出旅游,部分人趨向選擇神奇的少數民族地區觀光;另一方面我國東部熱點城市的景觀產品已基本定型,回頭客趨于減少,故推出民族地區新的旅游景觀產品已構成現實的戰略需要。
帶動與效益:民族地區旅游開發的作用和意義
我國民族地區普遍工農業產值不高,商品經濟較為落后,產業結構層次較低,群眾的溫飽問題尚未完全解決。因此,民族地區通過對旅游業的開發,能為社會經濟發展發揮重要的作用和產生積極的意義。
(一)旅游開發有利于促進民族經濟的全面發展
首先,旅游業是一種投資少、見效快、創匯高、收益多、勞動密集型高度綜合的特殊經濟部門。民族地區通過旅游業的開發,所增加的非貿易外匯收入,不僅可以平衡區域收支,為建設積累資金、支持地區經濟發展,而且可以促進區域資源的開發和提高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從而有助于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最終達到各民族的共同繁榮。其次,旅游業是一項關聯度較高、帶動性較強的龍頭產業,開發旅游業,可以帶動民族地區的交通運輸、郵電通訊、對外貿易、
城市建設、景觀修建、環境保護、醫療衛生、工藝特產、文化娛樂、生活服務、廣播宣傳等行業迅速發展,從而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的全面發展。再者,國際客源流向遵循著一定的規律,即旅游者從發達地區流向欠發達地區,從高收入地區流向低開發地區。我國少數民族分布的大多數地區經濟還較為落后,開發旅游業,可以從國際國內經濟發達的高收入地區的旅游者身上獲取一部分收入,并將這些收入向生產投資和生活消費形態轉化,從而通過國民經濟各部門的“連鎖反應”作用,促進區域經濟水平的提高。
(二)旅游開發有利于促進民族地區的資源保護
民族地區旅游業的發展,具有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利用現有的旅游資源,開發新的旅游資源,就從客觀上要求保護自然環境、恢復和修葺原有人文旅游資源,使其發揮應有的作用。為此,不僅要大力開發自然旅游資源,充分利用自然風光、野生動物資源,建立和開放相應的自然保護區;而且更為重要的是發掘、整理和提煉那些最具民族特色的風俗習慣、歷史掌故、神話傳說、民間藝術、舞蹈戲曲、音樂美術、民間技藝、服飾飲食、接待禮儀等民族旅游資源,使這些民族文化的瑰寶得以永世留芳。特別是發展旅游業,要求旅游環境質量要優于一般環境質量,因此,必然要求旅游區維護和恢復文物古跡,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整理和發掘人文風情,而這些對民族地區的社會文化和自然環境,可以起到積極的保護和促進作用。
(三)旅游開發有利于促進民族地區的產業調整
旅游業是一項綜合性的產業,旅游業所依托的食、住、行、游、購、娛六大要素,要相互協調配套才能發揮其作用。由于絕大多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落后,旅游業所依托的基礎條件和基礎設施也較薄弱,而市場又支配著某些地區的旅游資源非開發不可。于是,這些地區的旅游開發就變成主導產業,促進了與旅游業相關的其他產業的配套發展,使原來聚集程度很小的第三產業及第二產業相對增長,產業結構由低層低效益向中層中效益甚至高層高效益升級。據有關資料表明,每增加1名旅游從業人員,需增加5名間接從業人員。因此,發展民族地區旅游業,不僅可以擴大就業,而且還可以促使民族地區人口直接從第一產業向第三產業轉化,從而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