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4年12月25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摘要 闡述了萬壽菊的特征特性及應用價值,總結了馬龍縣萬壽菊豐產栽培技術,以供同類型地區推廣種植萬壽菊提供參考。
關鍵詞 核心農業學報,萬壽菊,特征特性,應用價值,栽培技術,云南馬龍
萬壽菊原產墨西哥,俗名臭芙蓉,英文名African Mari-goid,菊科。16世紀萬壽菊傳入我國華南,在1688年清代陳扶搖所撰的《花鏡》中正式命名為萬壽菊。近年來隨著農業產業化發展步伐的加快,在我國山東諸城、吉林、山西、內蒙古赤峰、云南沾益等地都有種植[1];2004年馬龍縣引入種植,取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現將萬壽菊豐產栽培技術總結如下,為同類型地區推廣種植萬壽菊提供參考。
1 特征特性
萬壽菊,屬一年生草本植物,株高60~90 cm,莖光滑而粗壯,直立,具有紫色縱紋及溝槽。葉對生,羽狀全裂,裂片鋸齒帶芒狀。全葉有腺點,有強烈異味。頭狀花序單生,花梗長而中空,舌狀花具細長的爪,緣波狀皺曲;花有乳白色、黃、橙黃至橘紅色,開花期一般在6月下旬至10月上旬,花期為100 d左右。生長期間喜溫暖,稍耐寒,喜陽光充足,耐半陰,不擇土壤,抗性強,耐干旱。
2 應用價值
萬壽菊一般進行大田種植,采摘鮮花后進行加工,提取花中葉黃素。葉黃素屬于類胡蘿卜素,具有色澤鮮艷、抗氧化、穩定性強、無毒害、安全性高等特點,可廣泛運用于食品、化妝品、煙草、醫藥及禽類飼料中[2]。目前,我國生產的天然葉黃素產品,除大部分遠銷美國、墨西哥和新加坡等國家外,僅有一小部分供國內工農業生產需要,國內市場缺口較大。有關資料表明,國內天然葉黃素市場需求應在10萬t以上,而實際產量不足6萬t,尤其是生產葉黃素的中間體萬壽菊顆粒更是需求旺盛。天然葉黃素作為一種重要化工色素,越來越被各國知名企業看好,在國際市場上十分熱銷,全球葉黃素缺口在100萬t以上。萬壽菊顆粒也呈現出供不應求的趨勢。隨著經濟一體化和經濟全球化的到來,特別是中國加入WTO后,中國市場將成為國際市場的一部分,更有利于產品向國際市場銷售,國際市場十分廣闊[3-4]。
3 栽培技術
3.1 播前準備
苗床地應選擇在水源好、土層深厚、土質疏松肥沃、排水良好、交通方便、背風向陽的地塊。在天氣晴朗時深翻土地,日光照射2~3 d,然后理墑做畦,采取高埂低墑,墑面寬1.4 m、長5~15 m,理墑后撿出地里的雜物。敲碎土塊,施用腐熟的細糞3~5 kg/m2與苗床土充分拌勻,耙平土壤,做到土壤疏松,土粒均勻,墑面平整,排水通暢,表面土層有機肥含量充足。選用脫毒雜交種,大田需播種300 g/hm2,大田需苗床75~105 m2/hm2,一般苗床面積與大田面積的比例為1∶60,即育1 hm2苗可移栽60 hm2大田。計算好播種量后,將稱好的種子與腐熟篩細的農家肥、細土混拌均勻。在播種前,為了避免病菌傳播,應對種子和土壤進行消毒,采用25%咪鮮胺(施保克、菌威)3 000倍液浸種24 h,用75%敵克松用4 g/m2對水澆潑苗床,以防治各種病害。在準備播種的前一天澆1次透水,標準為苗床表層土壤10 cm處濕潤但墑面不積水即可。
3.2 培育壯苗
萬壽菊以種子播種繁殖為主,3月上中旬播種,5月上中旬定植。萬壽菊移栽的適宜苗齡為40~50 d。馬龍縣正常年份要到5月初至中旬才會降透雨,萬壽菊利用旱地移栽,播種適期應為3月10—20日。播種前用釘耙將墑面表層土壤抓松,使之不板結,然后把種子與細糞土混拌均勻,于晴天無風時均勻撒播于墑面。當種子播完后,墑面先用細糞、細土混合物覆蓋種子,厚度為0.8~1.0 cm。蓋膜前墑面先覆蓋1層薄青松毛,以防止萬壽菊種子因重量較輕在澆水時易被水沖出土層浮于表面導致不能發芽和澆水時土壤板結,然后噴灑清水,再用竹子搭小拱棚覆蓋塑料薄膜。播種后注意保溫、保濕和防寒或防高溫燒苗;出苗前需在小拱棚外覆蓋一些農作物秸稈或遮陽網遮蔭;一般播種后2~3 d萌芽,5~7 d即可出苗。出苗10 d左右先把小拱棚兩頭打開,進行通風,然后再逐漸揭去小拱棚上的覆蓋物,注意保持苗床水分,出苗10~15 d后再揭去塑料薄膜和墑面上的松毛,除草澆水1次,以后根據墑情和雜草生長情況,及時澆水和拔除雜草,保證幼苗健壯生長。當幼苗長至1葉1心時可噴灑0.2%磷酸二氫鉀,促進幼苗健壯生長。萬壽菊播種后10~15 d,使用45%喹禾靈乳油300倍液對苗床噴霧防治苗床禾本科雜草。根據2005年觀察表明,馬龍縣萬壽菊苗期出現的病蟲害主要有病毒病、猝倒病、立枯病和斑潛蠅等。苗期可采用46%克植蠅800倍液,或50%滅蠅胺3 000倍液在苗床假植前一天葉面噴霧1次防治斑潛蠅。在苗床揭膜煉苗期用46%病毒清800倍液葉面噴霧1次防治病毒病。在1對真葉時用70%黑脛清600倍液噴淋苗床1次防治猝倒病、立枯病等真菌性病害。
3.3 裝袋排苗
當幼苗長至3葉1心至5片葉時,即可裝袋排苗,具體做法是:用篩過的腐熟農家肥與細土按3∶7混合,同時按100 kg營養土加入70%黑脛清1 kg,堆放15~20 d后搗細拌勻即為營養土。選用烤煙育苗所用的營養袋,采取高埂低墑,五路縱隊,營養袋雙行排列,雙行間隔10 cm,每5個雙行為一墑。裝袋時將營養土裝入袋中擠壓緊實,營養土不宜過于裝滿,應裝到離袋口1/3處為宜,擬裝袋3.6萬個/hm2左右。營養袋裝好后開始排苗,在取苗的前一天把苗床澆透水,取苗時動作要輕,盡量多帶土,保證根系完整無損傷,排苗時把幼苗在營養袋里放正,用營養土將根蓋嚴蓋實;苗排好后,澆1次透水。排苗結束后,用小拱棚覆蓋苗床,小拱棚外面可用樹枝、農作物秸稈或遮陽網遮蔭;排苗7 d后揭去遮蔭物,10~15 d后揭開小拱棚兩端薄膜通風煉苗,煉苗3 d后揭去薄膜。當幼苗莖桿高度達10~15 cm,莖桿直徑達1.0~1.5 cm時即可移栽大田。排苗期的病蟲害主要有褐斑病、病毒病、猝倒病、立枯病、斑潛蠅等,在移栽前3~5 d采用46%花蕾保400倍液和46%病毒清800倍液葉面各噴霧1次防治褐斑病和病毒病等。用70%黑脛清600倍液噴霧1次防治猝倒病、立枯病等真菌性病害。可采用46%克植蠅800倍液,或50%滅蠅胺3 000倍液于裝袋排苗7 d后葉面噴霧1次防治斑潛蠅。
3.4 選地移栽
萬壽菊適合生長在氣候溫暖、土層深厚、背風向陽、排水良好的地塊。在選擇栽植地塊時必須注意,不能選擇在低凹窩風且排水不良的地方,應選擇地勢高燥、通風向陽的緩坡地,必須進行輪作,避免重茬。選擇晴朗天氣,雙犁雙耙后讓太陽下曬數日,地塊四周開挖排水溝,整地理墑要深耕細耙,盡量做到墑平、溝直、土細、無雜物。移栽時按照株行距40 cm×70 cm(密度為35 715株/hm2)在墑面上打塘,塘深15 cm左右;施用尿素300 kg/hm2+普鈣450 kg/hm2+硫酸鉀150 kg/hm2+硼砂7.5 kg/hm2作基肥,基肥于萬壽菊移栽時一次性施入,距萬壽菊苗10 cm左右。萬壽菊苗移栽后灌透水并覆蓋好地膜。
3.5 田間管理
萬壽菊移栽后一般5~7 d成活。這段時間正是干旱少雨季節,光照強度大,蒸騰系數大,如果10 d內不下雨需澆水保苗。進入雨季后,要清理溝渠和排澇,根據苗棵生長的情況,在開花前,追施復合肥1~2次作為提苗肥,每次追施150~225 kg/hm2。萬壽菊初花期追施25%的萬壽菊專用肥150~225 kg/hm2加磷酸二氫鉀15~30 kg/hm2根部追肥。萬壽菊在大田生長期間,除了根據植株長勢合理施肥外,還應加強褐斑病、猝倒病、病毒病、葉斑病、斑潛蠅等病蟲害的監測與及時防治。在褐斑病防治上,甲霜靈錳鋅、殺毒礬的藥效稍遜,但成本較低,農民易于接受,大面積推廣使用甲霜靈錳鋅、殺毒礬防治[5]。在病毒病防治上,當萬壽菊移栽大田后出現葉片畸形、皺縮,或有矮化不長的少量植株時,采用46%病毒清可溶性粉劑1 600倍液噴霧,防治2~3次。在葉斑病防治上,需采用補充營養元素與藥劑預防的方式進行防治。當葉片出現病斑時,可采用46%花蕾保400倍液噴霧,噴3次以上,每次間隔7 d,采花期則盡量控制在采花前7 d噴1次,采花后噴1次。若大田移栽后出現斑潛蠅危害植株,可用46%克植蠅800倍液,或50%滅蠅胺3 000倍液,葉面噴霧1~2次防治。
3.6 采收與存放
馬龍縣萬壽菊鮮花生產一般共采摘7~8次花,采花期為7 月初至8月中下旬。采花時要堅持做到五不采,即有露水不采,霧天不采,雨天不采,不成熟不采,干花、死花、爛花不采。選擇晴朗天氣10∶00以后花朵無露水時開始采摘。萬壽菊現蕾開花后要及時采摘,以花瓣完全展開、花蕊未完全開放、變成橙黃色、達8~9成熟時為采收的最佳時期;過早采收會影響鮮花的品質,而過晚采收則影響產量。萬壽菊鮮花采收時,一般人從壟溝內走,向兩邊墑面上采摘,裝花可用竹筐、竹籮或黑色塑料袋等。鮮花采摘后應及時交售,不能過夜,防止腐爛變質。萬壽菊鮮花主要含葉黃素,陽光照射容易氧化,含量降低,所以鮮花采摘后和運輸時需用黑色塑料薄膜覆蓋。
4 參考文獻
[1] 李少球.花卉情趣[M].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1996:150.
[2] 李憲章,李文.流行花卉及其養護[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4:56.
[3] 李向東.色素型萬壽菊種植前景廣闊[J].云南農業,2005(8):17.
[4] 趙德柱.馬龍縣農業產業調整[J].云南經濟研究,2001(2):121-122.
[5] 劉儀,唐文華.植物病理學研究進展[M].北京: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1995:171-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