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4年12月01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shù):
摘要: 迪爾凱姆的社會學方法論是實證主義的,也是唯理性科學主義的。實證主義是社會學研究的主要方法。迪爾凱姆的實證研究方法使社會學區(qū)別于純思辨的研究,實證主義推動了社會學向精確化、定量化的方向發(fā)展,對社會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今天這一科學研究手段被應運用于社會學領域,成為社會學研究的一個重要方法。
關鍵詞: 發(fā)cssci論文,迪爾凱姆,實證主義,社會事實
法國學者迪爾凱姆(Emile Durkheim)是19 世紀20 世紀初出現(xiàn)的社會學奠基人。他關于社會學的理論框架與研究方法在很大程度上為當代西方社會學的發(fā)展指明了方向, 其理論至今仍是社會學領域無可爭議的基石。迪爾凱姆的《社會分工論》、《論自殺》和《社會學方法的準則》等著作被公認為社會學的經典著作。因此, 探討迪爾凱姆的社會學思想, 是研究社會學的基礎和重要環(huán)節(jié), 對我們現(xiàn)在的社會學研究有很大意義。其實證主義思想貫穿于他的方法論中。今天回顧他的學術思想可以更好的開拓我們的思路, 對我們的社會學研究和社會建設都是很有意義的。
一、實證主義的產生和發(fā)展
19 世紀上半葉, 自然科學有了巨大發(fā)展。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給社會生活帶來了令人驚喜的變化。這使人們在看到科學技術對社會的巨大推動力, 而且也深刻地沖擊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傳統(tǒng)的理論已經無法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 也無法概括和說明自然科學的新成就。實證主義就是在這一需求中產生的。
早期的實證主義主要由法國社會學家孔德的倡導而盛行。他創(chuàng)立的實證主義由近代轉入現(xiàn)代的重要之一。“孔德認為人類對社會的了解已經走過了神學的階段( 1300 年以前)和形而上學的階段(1300 - 1800 年) , 從而進入了科學的階段。實證主義的興起標志著神學和形而上學的衰落, 也標志著客觀的科學研究已經取代了主觀的宗教信仰。”[1]
孔德主張, 社會學應當是一門類似自然科學的、以研究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為目的的學科, 這門學科應當采用建立在觀察基礎之上的實證主義方法。他在社會領域中引入了自然科學形成時建立的基本假設, 即知識的經驗性或實證性、研究的客觀性和世界的統(tǒng)一性。孔德還具體論證了觀察方法、實驗方法、比較方法和歷史方法對社會學的適用性。
孔德關于建立實證社會學的主張在英國學者斯賓塞那里得到了響應和進一步的改進。斯賓塞在其社會學主要著作之一《社會學原理》一書中對社會與自然界統(tǒng)一性的思想做了進一步的論證。他明確指出社會與自然,生物有機體之間存在著許多相似之處,如生長過程、結構進化、功能分化、相互依賴等,因此完全可以用與分析生物有機體相同的那些概念、原理和方法來分析人類社會。斯賓塞從社會有機體和社會進化的思想出發(fā), 對社會的結構和社會變遷過程做了比孔德更為細致的描述和分析,從而使孔德關于建立一門有關社會的“科學”的主張變得更具可行性,更具誘惑力。
迪爾凱姆則讓孔德所提倡的實證主義得以發(fā)揚光大, 他在重要著作《社會學研究方法的準則》一書中提出了他的實證主義理論。這本書最終成了實證主義社會科學者的經典。
二、迪爾凱姆與實證主義
盡管孔德提出了“社會學”一詞并創(chuàng)立了社會學, 但是真正把社會學作為一門學科引入大學的是迪爾凱姆, 他奠定了社會學的學科地位。并且他為社會學確立了研究對象, 提到迪爾凱姆的實證主義思想, 就不提不先說說他對研究對象的界定。
在《社會學研究方法的準則》一書中,迪爾凱姆首次從社會現(xiàn)象本身所具有的特征出發(fā), 對實證社會學的研究對象和方法進行了系統(tǒng)的論述。他明確提出社會學的研究對象是與純粹個體現(xiàn)象不同的社會現(xiàn)象或社會事實。研究對象的界定使得社會學與哲學等其它學科區(qū)分開來。這個研究對象的確定, 不光為社會學找到了研究范疇, 還為社會學提供了在這個研究范疇內進行研究的方法途徑。社會事實這個研究對象的提出, 使得社會學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特點, 最終形成了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學科。
在關于“什么是社會事實”這一術語的解釋中,迪爾凱姆認為“這類事實由存在于個人之身外,但又具有使個人不能不服從的強制力的行為方式、思維方式和感覺方式構成。因此,不能把它們與有機體現(xiàn)象混為一談, 因為有機體現(xiàn)象由表象和動作構成; 也不能把它們與僅僅存在于個人意識之中并依靠個人意識而存在的心理現(xiàn)象混為一談。這樣它們就構成了一個新種,只能用‘社會的’一詞來修飾它,即可名之為社會事實”[2]。迪爾凱姆認為社會事實“不論是從固定的還是不固定的, 凡是能從外部給予個人以約束的, 或者換一句話說, 普遍存在于該社會各處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 不管其在個人身上的表現(xiàn)如何的一切行為方式”[3]很顯然, 社會事實存在的前提在于主客體的分離, 在迪爾凱姆對社會事實的認定中, 社會是區(qū)別于個人的客觀實在存在的, 并且這種客觀實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它是物。作為物的社會事實, 一方面它的存在外在于人的意識, 具有普通性, 另一方面, 它對個體意識有強制作用, 可以為并必須為人們所認識。
因為社會事實本身具有“物”的特征, 那么觀察社會事實也應采用觀察物的方法。迪爾凱姆認為,把社會事實作為物來研究, 就是要把社會事實作為構成社會學研究的出發(fā)點的實物論據(jù)來研究,社會事實無可爭辯具有這種特性。供我們觀察的材料不是人們關于價值的觀念(因為價值是無法觀察的) ,而是在經濟關系中實際進行交換的價值; 不是這樣或那樣的關于道德的概念, 而是真正決定人們行為的全部道德準則;不是關于效用或財富的觀念,而是關于經濟組織的全部細節(jié)。我們面臨的那個事實是不以我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因此,我們在把社會事實作為物來研究時,只能適應它們的性質。其實在這里, 迪爾凱姆本人也意識到社會事實與物質之間并不是等同,他只是把社會事實賦予物的性質, 在日常生活中, 我們容易把用經驗的觀點來認識社會事實, 所以他強調我們在對待社會事實時應該像對物理學研究物質一樣客觀中立的對待。在對社會事實進行研究時, 研究者的主觀動機會影響到研究者的認識, 研究的結果自然無法證實, 如果研究方式不能重復, 研究結果無法證實, 那么社會學也就不能成為一門科學, 實證主義的方法從根本上解決了這一問題。
迪爾凱姆把個人與社會的觀念也明確區(qū)分開來, 他認為,社會事實對于個人來說是外在的, 它不存在于個體意識之中,社會現(xiàn)象有強制性, 不管個人是否接受, 都會約束個人的行為。不能用個人意識來解釋社會現(xiàn)象。社會事實形成的原因應該到社會環(huán)境中去, 必須從社會本身的性質中去尋求對社會生活的解釋。用一個社會事實來解釋另一個社會事實, 而且,這種社會事實只能從外在的特征中歸納出來。
他還進一步提出, 社會事實的成因應當?shù)竭^去的社會狀態(tài)中去尋找, 一種社會事實的決定性原因應該到先于它存在的社會事實之中去尋找, 而不應該到個人意識的狀態(tài)之中去尋找。迪爾凱姆強調要對事物的特征進行觀察,并不是說可以用觀察的結果來代替解釋, 而是強調以觀察事物的外部特征為起點,深入進行研究。他認為,不能混淆事物的原因和功能,要對它們分別進行研究。“當我們解釋社會事實時,必須分別研究產生社會事實的真實原因和社會事實所實現(xiàn)的功能。”[5]
迪爾凱姆認為,在進行因果分析時,要把注意力放在社會層次上,個體的或心理的現(xiàn)象不能作為解釋社會現(xiàn)象的原因,社會現(xiàn)象能夠而且只能用其他社會事實加以解釋。“用心理學現(xiàn)象不足以準確地解釋社會事實, 然而許多社會學者都認識不到這一點。所以出現(xiàn)這種情況,是因為他們往往將事物的結果當作事物的原因。”他認為,社會是一個與個人截然不同的實在之物。任何社會現(xiàn)象的產生,原因都是另一個社會現(xiàn)象,而不是一種個人心理現(xiàn)象。某種心理狀態(tài)只不過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的結果,不能把某事物的原因和功能顛倒,用結果來解釋原因,而只能從以往的其他社會現(xiàn)象中去尋找該種社會現(xiàn)象產生的原因。迪爾凱姆在《自殺論》中指出,雖然自殺表面上是個體的行為,各有其不同的特點,但是在這種看來有很大個體主觀性的現(xiàn)象中,是有一定的規(guī)律的,不能只去分析個體心理,而應該從社會中去尋找原因。他在對相關資料的統(tǒng)計分析中,發(fā)現(xiàn)各個國家自殺率的變化是有一定的規(guī)律的, 是與當時的社會背景相關的, 所以對自殺率的解釋不能從個體心理去探討而需要對不同的社會進行考察。因此,迪爾凱姆認為,社會現(xiàn)象只能當社會的現(xiàn)象來研究, 只能通過直接的觀察來發(fā)現(xiàn)其特點和尋找其原因, 心理學的依據(jù)只能作為研究社會現(xiàn)象的準備工作,是為實際的觀察和分析打下基礎。在觀察社會現(xiàn)象的原則和解釋社會現(xiàn)象的原則中, 充分體現(xiàn)了迪爾凱姆實證主義方法論的思想。他認為社會現(xiàn)象也像自然物一樣,是有其一般規(guī)律的,是可以運用自然科學的方法來進行研究的。其中,比較法又是研究社會現(xiàn)象的最有效方法。他在《自殺論》中正是通過對各個不同時期的自殺率的比較而發(fā)現(xiàn)了自殺率變化的規(guī)律。所以說,迪爾凱姆有關社會學的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和準則的論述,既堅持了孔德所提倡的實證主義原則,又進一步發(fā)揚光大,使社會學擺脫了思辨性,成為一門真正獨立的實證學科。
三、對實證主義的認識
社會學研究工作是建立在社會現(xiàn)實的基礎上, 這使社會學發(fā)展成為實證科學。社會學者通過大量、深入、系統(tǒng)的社會調查,揭示了現(xiàn)代社會各種實際情況以及產生的問題,尤其是公眾關心的問題。一方面為政府制訂符合客觀實際針對性強的有效政策提供科學依據(jù), 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影響了人們對待社會的態(tài)度,而且通過實證研究,也提高了社會學的社會地位和社會學家的社會威望。
盡管實證主義在西方社會學中一直占據(jù)著主導地位,但是反實證主義也一直有很大影響。因為在他們看來, 社會事實不會完全“客觀”, 自然現(xiàn)象與社會現(xiàn)象有著本質的不同。實證主義片面強調社會現(xiàn)象的客觀性和外部原因, 照搬自然科學的方法, 它的缺陷在于忽視“人”的因素及歷史、文化因素。但是“對實證主義持懷疑和反對態(tài)度的社會學家, 大多數(shù)只是反對照搬自然科學方法或濫用數(shù)量分析方法, 而并不反對以經驗事實為依據(jù)來建立和檢驗理論這一實證原則。”我們在進行研究時, 對不同的研究應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即使是研究同一對象, 也要因不同時代、不同區(qū)域而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如對生活方式問題的研究,因在不同的時代、不同民族里,差別較大,研究方法一定因人、因時、因地而異,不能采取簡單的一刀切方式死搬硬套, 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取得較為理想的具有一定參考和利用價值的研究成果。
在社會學研究過程中, 我們應該將實證主義與人文主義研究方法及其具體的研究方法如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宏觀分析與微觀分析有機地結合起來加以綜合運用或整合, 這才是明智之舉。
參考文獻:
[1] 汪天德.提倡一點實證主義[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
[2] [法] E·迪爾凱姆. 社會學方法的準則[M].狄玉明譯. 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
[3] [法] E·迪爾凱姆. 社會學方法的準則[M].狄玉明譯. 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
[4] [法]迪爾凱姆著,馮韻文譯. 自殺論[M] . 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1.
[5] [英]安東妮·吉登斯. 社會學[M].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