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4年11月29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摘 要:立功受獎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激勵廣大官兵英勇戰斗、奮勇向前的優良傳統。國防生黨員作為人民軍隊未來的接班人中的骨干力量,在其中廣泛開展立功受獎工作,既是對其將來到部隊的良好銜接,又可以充分調動其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從而促進廣大國防生的全面健康高速發展。本文作者結合實際情況和實踐經驗,從國防生黨員立功受獎機制的目的及意義、創新立功受獎機制的具體實施以及對之的思考三個方面,淺談了對國防生立功受獎機制的探索。
關鍵詞:思想政治論文范文,國防生,立功受獎,主動性
當代國防生作為人民軍隊的后備軍官,其黨員比例遠高于其他在校大學生,在國防生黨員中全面開展創先創優、確立完善的立功受獎機制,對國防生隊伍建設、提高國防生的整體素質具有巨大的促進作用。具體體現在及時、客觀的獎勵機制對廣大國防生的成長成才來講具有重要的導向、激勵作用,科學、高效的立功受獎機制在實現國防生培養目的中發揮著積極作用。因此,不斷探索在國防生黨員中設立立功受獎機制,確立相應的獎勵明細及獎勵方式,建立健全獎勵制度,并與時俱進地予以創新,對營造良好環境、創造向上氛圍具有重要意義。
一、完善國防生黨員立功受獎機制的實施方法
1.設立明確的獎勵明細,營造各個領域全面開花
對國防生的立功受獎機制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完善的獎勵制度和管理體系作保證。學習成績是衡量一個國防生對所學專業的掌握程度,也是衡量其將來到部隊為獻身國防所作貢獻能量大小的重要指標,因此學習方面的獎勵必不可少。但我們不能因此來做出錯誤的判定,“唯分數是舉”,從而導致許多學習成績不是很拔尖但擁有其他方面突出的個人能力的同學長期得不到褒揚。因此,在設置獎勵項目時應注重全面,特別要注重培養和發掘國防生的科技創新精神,獎勵那些在科技上小有成績的學生;倡導見義勇為的精神,從精神和物質兩個方面重獎那些見義勇為的國防生等等。總之,要正確引導并激發每個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做到“通才”和“專才”的統籌兼顧。
2.兼備精神物質獎勵,重獎模范帶頭先鋒
鄧小平曾指出:“我們實行精神獎勵為主、物質獎勵為輔的方針。頒發獎牌、獎狀是精神鼓勵,是一種政治榮譽,這是必要的,但物質鼓勵也不能缺少。”鄧小平同志的這段話是對精神獎勵和物質獎勵相結合的全面概括,也是我們對國防生黨員立功受獎機制的指導思想。在對國防生黨員的獎勵機制中,要善于抓典型,重獎先進模范個人,讓獎勵足以震撼每一名在校國防生的進取心。例如狠抓各方面的典型,通過各種會議表揚其先進事跡,設立專項資金,對做出突出貢獻、有帶頭性的個人和團體進行一定的物質獎勵。
3.宣傳先進模范事跡,帶動身邊同學發展
立功受獎不只是對受獎者的肯定和鼓勵,也是對其他同學的宣傳教育,因此,授獎一定要及時。“賞務速而后有力”,“過時而賞與無賞同”,應盡量避免集中獎勵,無論是頒發證書還是物質獎勵,最好不要在同一時間一疊證書和獎金發放給一批人,因為可能讓學生感到多此一舉,沒有太大的觸動,從而使獎勵失去意義。
二、常思慎行,搞好國防生黨員立功受獎機制
1.系統和規范齊抓,“以人為本”是關鍵
國防生黨員中構建立功受獎機制,其最終目的就是要在最大限度里調動廣大國防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其各項素質得到充分的發展,從而得到整個人的發展進步,更好地服務于軍隊的現代化建設。但是有時候,人情獎、輪流獎、照顧獎、安慰獎等不良現象比較普遍,模式獎勵的規范性與系統性嚴重影響了獎勵機制激勵上進的功用。因此,一切獎勵必須以獎勵優者的原則為目的,切莫瞎獎濫獎。
2.獎勵與懲罰并重,“抑惡揚善”不可少
懲罰后進也是一種對先進的獎勵。要獎懲結合,有獎必有懲。不論是獎還是懲,不僅僅作用于個人,對其周邊或者更大的范圍的人都會有影響。只有獎懲并施,才能使好的行為越來越多,迫使壞的行為受到環境的壓力,總體上提高國防生隊伍的素質。
3.個人與集體相連,“創先創優”靠大家
在獎勵機制中,不光要突出個別黨員的優點,還要兼顧集體榮譽。要做到“個人榮辱與集體榮辱相結合”,將整個集體的榮譽放大到每個人,讓集體榮譽的光環照耀到每個個人的履歷上,讓每個黨員榮譽的榮光輻射到整個單位的效績中,使光榮集體中的每個人都充分享有集體榮譽的自豪感,激發每個黨員為集體爭光的決心,最終實現整個隊伍的能力提高。
引導廣大國防生黨員健康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而立功受獎機制只是其中之一。在實際的工作中,要與時俱進,不斷更新標準,統籌各方面需要,兼顧協調地去發展、完善制度,優化國防生黨員的成長環境,營造自覺爭先創優的良好氛圍,不懈地為培養大批優秀的共和國后備軍官探索更多可行的制度措施。
參考文獻
[1]童冬柏 高校學生獎勵機制激活的新視域[J].綏化學院學報,2006(6):128-130。
[2]《鄧小平文選》.P99。
[3]夏平 論我軍獎勵制度改革[J].管理藝術,2000(2):30。
[4]趙洪章 對創新大學生獎勵機制的思考[J].科學經濟社會,2011(1):169-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