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4年10月27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史學雜志征稿從唐代人口的變化和唐代制度談府兵制的破產 為大家推薦本站優秀期刊《中國史研究》,《中國史研究》創刊于1979年2月。系專業學術性刊物。是國內僅有的中央級中國古史研究的學術專刊。國際刊號ISSN:1002-7963;國內刊號CN:11-1039/K,郵發代號:2-532。發表中國古代史方面的研究論文、讀書札記和書評等。以刊登名家名作為主,適當選登新人新作。本刊自創刊以來,始終堅持辦刊宗旨,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指導,注重史學理論,著眼于中國古代歷史的重大學術問題,學風嚴謹,鼓勵創新,向為學界所重視。
摘要:唐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繁榮強大的朝代,然而就在這強大﹑繁榮的背后隱藏著一系列的問題,其軍事制度府兵制的實施本身就存在著嚴重的問題。實施的前期它符合了歷史和社會的要求,但是后期他實施的基礎和環境發生了變化,導致府無兵可供的局面。人口的大量增加,制度的不符實際,它只能破產。它不僅欺騙了唐人民,也導致唐政府不得不另尋出路。
關鍵詞:史學雜志征稿,唐代人口,府兵制度,破產
1.府兵制度的建立
府兵制度是一種寓兵于農的制度,它創立于西魏,在北周﹑隋朝時期進一步完善。唐襲隋制,李淵父子建立唐政權后,為解決統一戰爭的兵源和糧食問題,急于謀求恢復耕戰雙顧的府兵制度,開始任命元從功臣和招降軍將為衛大將軍﹑將軍,設置軍府其制度完全沿襲隋制,把府兵制度推到了極盛。直到唐玄宗八年府兵制宣告破產。它從極盛到破產的發展過程不是一帆風順的,它經歷了高祖﹑太宗﹑高宗﹑武后﹑中宗﹑睿宗﹑玄宗朝,共在這一百多年中它經歷了曲折的前進道路。
唐的府兵制是建立在以均田制為基礎的租庸調之上,而授田制存在著嚴重的不公平性,所謂均田其實并不均勻。更何況,唐初的這種制度是建立在少量人口的基礎上,唐建立后,又經過十年的戰爭,到公元前628年全國得到統一,在這段時間中,隋末的戰亂,經濟的崩潰和唐初的戰亂是人口大幅度下降。
2. 府兵制的發展
唐朝建立以后,推行與民休息政策,建立在不足三百萬人戶基礎之上的均田制與租擁調法,減輕了農民的負擔,農業生產得以逐漸恢復,人口也有了增加。但是在土地分配不均勻的情況下,每戶又要承擔相應的租擁調,即使唐初的租擁調相對較輕,但是分攤在受田不均的農民身上就沉重的多了。并且隨著社會的穩定、生產的發展,唐朝的人口也在逐年穩步上升。如:公元705年中宗繼位時,戶口由唐初的300萬戶增至600多萬戶,人口發展到3700多萬。高宗永徽元年(公元650年)戶為380萬,到公元705年,即中宗神龍元年戶達6156141,人口為3714萬【6】。到開元二十年,公元732年,人口增長到4543萬,到天寶元年,公元742年,人口達到4891萬。“開元十四年載:五月葵卯,戶部進計帳今年管戶七百六萬九千五百六十五,管口四千一百四十一萬九千七百一十二。開元二十年載:其年戶部計戶七百八十六萬一千二百三十六,口四千五百四十三萬一千二百六十五。天寶元年載:其年天下郡府三百六十二,縣一千五百二十八,鄉一萬六千八百二十九,戶部進計帳今年管戶八百五十二萬五千七百六十三,口四千八百九十萬九千八百。”【7】從上述材料可以看出,唐初到天寶年間,人口呈成倍增加的現象,在這其中,我們不能否認唐初的一些政策作用,是對社會穩定、生產發展起了積極作用。但是,這其中并不是說不存在問題,雖然,大量人口的增加有利于政府財政——人頭稅的增加。但是,人民的租擁調負擔并沒有減輕,在大量人口增加的同時,而土地卻沒有增加,尤其是政府手中的土地在以前授田的基礎之上在不斷減少,更就有可能出現在有限的土地內授田的嚴重不足,實際上人民的負擔卻更嚴重了。
我們前面提到,府兵制是一種寓兵于農的制度。府兵征行時,除重兵器與戰馬由封建國家供給外,其他均應自籌,這也就是說府兵在征行時自備弓矢衣糧,不由封建國家供給。全部軍用物資府兵個人自備的資財主要是隨七事及糧食,七事應指服、被、資、物、張箭、鞍具、器仗等七件事物。在唐人口大量增加的基礎上,府兵還要承擔如此多的自備物資。唐朝從建立到政權的鞏固,武功基本上沒有停止過,府兵哪有時間去耕種,就那授田不足的幾十畝地都有可能荒蕪或租佃或兼并。
在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的封建社會中,這些政策都是從維護統治出發的。完全以國家經費裝備軍隊和供養軍隊,一般是困難的。隋朝運關東及汾晉之粟以給京城,遇到關中饑荒,隋文帝便成為“逐糧天子”。唐初關中地區仰給江淮之粟,水運常損十之七八,“斗錢運斗米”,人力、物力消耗很大,鑒于隋亡的教訓,政府不可能征用大量的農民去做苦役,這種重擔只有靠軍隊來完成,士兵變成了苦工,便多逃之規避。
3.府兵制的落破
雖然,唐的人口從唐初的三百萬戶到天寶年間的八百多萬戶,表面上看有利于農民府兵負擔的減輕,有利于唐財政收入的增加,但是我們進一步的看,唐代的人口的增加不是純自然的增加,而是與唐政府的人口政策有關。唐初為了增加人口,采取措施招撫流散人口,允許外流人口歸來后免役數年。據《新唐書·突厥轉》記載,唐貞觀四年一次就從突厥用金幣贖回八萬人口。此外,唐朝初期還強行少數民族內遷。唐高宗永徽五年,即公元654年,將遼東少數民族七萬人強行遷入內地。公元668年,即唐總章元年,攻破高麗后強遷七十萬戶到內地。這些內遷的人口,雖然對唐初鞏固邊疆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是他們要生存,就要占領一定的土地,并且還免除租庸調。特別是游牧民族的內遷,要占用大量的耕地去放牧。這就造成了人口壓力,原先內地的農民土地被占領,本來就受田不足,現在更加不足,而租庸調一份未減,如若再遇自然災害時,他們就無法生存。這些政策無意中加重了原先農民的負擔,在他們生存不下去的時候便選擇了逃亡或隱蔽,使政府為了增加收入,不得不進行檢括戶口,從而是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叢生,府兵制走上了破產的末路。
唐朝為了控制人口逃亡,摸清人口底數,增加租庸調的收入,建立了完備的戶口后登記和檢查制度,嚴格進行戶口登記,還多次派出檢戶使到各地檢括戶口,據《舊唐書·宇文融傳》記載,唐玄宗開元年間,一次就檢括戶口八十余萬,這說明戶口逃亡或規避的現象嚴重,也說明了唐統治者對逃戶控制的放松,這對于寓兵于農的府兵制度是一次嚴重的打擊。
總之,唐代府兵制的破產不是一日完成的,而是在長期的歷史演變中流產的。在唐人口大量增加,受天不足的情況下,唐政府還在大量搜刮財物“其時錢谷三司,唯務割剝,回殘剩余,各且萬端,府藏雖豐,閭閻困矣。”【18】除對外征戰頻繁以外,對內則究奢極欲,廣費民力、民財。從這些政策出發,雖然唐的人口在大量增加,但在受田不足并負擔沉重時,也意味著逃亡人口增多。不抑兼并,府無兵可供,政無人實行府兵制的破產也就是命中注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