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4年10月08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摘要:《白毛女》是我國民族芭蕾探索的代表作品之一。既運用芭蕾語匯,又吸取中國民族民間舞、傳統戲曲以及武術之長來充實和豐富表現手段,還根據了芭蕾藝術特點,巧妙利用了古典民間的素材來充分體現芭蕾的藝術特色。為《白毛女》增添了迷人的東方氣質,是現代生活內容和芭蕾藝術形式的完美結合。這種新的舞臺藝術,對我國藝術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創新的表演形式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是將民族化與芭蕾完美相融合的新途徑。
關鍵詞:中文核心期刊,舞蹈藝術論文,民族文化,中國芭蕾,藝術形式
《白毛女》根據同名歌劇改編而成的經典的芭蕾舞劇,由胡蓉蓉、程代輝等創作。題材來源于1945年,西北戰地服務團從晉察冀前方回到延安,并帶回40年代初流行于河北阜平一帶有關“白毛仙姑”的傳說。敘述了一個被地主迫害的農村少女只身逃入深山,在山洞中堅持生活多年,因環境惡劣困苦的生活情境下,頭發變白,被村民稱為“白毛仙姑”,后在八路軍的搭救下,得到了解放的一個故事。在1965年,由上海舞蹈學校根據原題材,再度創作,濃縮情節,首演了舞劇《白毛女》。
一、《白毛女》的藝術結構形式
(一)民族生活形態與歷史的表現
《白毛女》大膽探索了西方芭蕾藝術的民族化表現方式,它將民族內容與西方芭蕾藝術相結合,同時在舞蹈語匯上吸取了中國傳統的民族舞蹈、古典舞、戲曲、武術等藝術形式。體現出了最深刻的思想內容、鮮明的人物形象和濃郁的民族風格。這部民族芭蕾舞劇,在塑造人物方面,運用芭蕾語匯的同時,還加以傳統戲曲以及武術之長來充實和豐富表現手段。編導們不僅采用了傳統戲曲中的對打技巧加以夸張表現藝術結構,還獨具慧眼地吸取了現實生活中的基本訓練動作,夸大和變形來體現藝術結構的特色形式,既突出了芭蕾舞自身的動作特點和審美,同時又符合人物角色。專門的毯子功技巧,及刻意展現戲曲的刀把子功等,在動作上面編導也用緊握的拳頭來代替芭蕾手型,強化了革命的力量和意味。
如“大紅棗舞”是河北秧歌與芭蕾舞的相結合,而“大春變奏”則充分利用了男性芭蕾原本技巧舞姿。“編導上運用的一些傳統的戲劇表現方法,如戲劇結構分場不分幕,情節事件的發展緊緊相扣,一環緊扣一環,適應了中國觀眾的傳統欣賞習慣。”
舞蹈語匯上大量吸收中國古典舞的動作技巧和具有代表性的民間舞形式,并力圖把它們統一在芭蕾的動作風格之中。如劇中出現的“小蹦子”、“點地翻身”等急促有力而又重心偏低的中國古典舞技巧的運用,對刻畫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內在情感都是不可多得的妙筆。也是對中國芭蕾民族化發展歷史的展現。舞蹈中出現了許多上肩的托舉,這些都是根據中國自己民族的舞蹈語匯去發展創造的,而不是照搬一些芭蕾雙人舞的現成技法,所采用的語匯和表達的語境都是通過民族生活形態創作的,這是難能可貴的新思路!女演員的倒踢紫金冠跳,男演員的“云門大卷”等古典舞技術技巧完成得干凈利索,這也為舞蹈增添了不少色彩。在劇中喜兒與大春多次的配合表演。由大春扶持、托舉喜兒連貫展示出的各種舞姿,在地面和空中完成一系列旋轉、跳躍等技巧動作,都是民族化與芭蕾的完美結合。舞姿形態與舞蹈語匯的相結合更顯現出了濃厚的民族生活形態。
舞劇在發揮芭蕾舞民族化方面,以芭蕾的語言形式表現本民族的生活。運用芭蕾中的舞蹈樣式獨舞、雙人舞、群舞基本表現形式的基礎中,根據體現故事內容和人物性格的需要,更是大量的吸取了民族民間舞的這種表現形式,貫穿在芭蕾的動作語匯當中,使芭蕾舞劇《白毛女》具有了濃厚的民族發展歷史背景。獨舞刻畫出了人物性格和抒發了主人公內心的真實情感,多人舞則是在體現人物形象的同時又加以渲染和烘托氣氛,強調了舞臺色彩。多變的組舞,合成一種令人賞心悅目的舞蹈構圖,體現出了舞劇典型場景的風格特色,深化了人物形象的特征。突出了舞劇民族化的氣息,渲染了民族化的歷史背景,這些都為芭蕾走向民族化奠定了有益的基礎。
(二)民族化的音樂結構與舞美
1、音樂為該劇民族化探索起到的重要作用
《白毛女》的音樂也為該劇的民族化探索起到重要的作用。在音樂上,運用了民歌、小調和地方戲曲的曲調,借鑒了西洋歌劇注重表現人物性格的處理方法,利用富有民族風味的音樂曲調來表現劇中人的性格特征。河北民歌《小白菜》,曲調比較幽怨就用它表現喜兒在黃家受黃母壓迫的情緒。而為了表現喜兒在楊白勞關愛下天真活潑充滿朝氣的性格,作者們就選用了比較歡快輕揚的曲調,保留了原歌劇中的《北風吹》、《扎紅頭繩》。除這之外,還將《我要活》、《太陽出來了》加以改編,并新創作了《序歌》、《與風雪搏斗》、《盼東方出紅日》等獨唱、齊唱、合唱部分,為劇情的發展、人物行動的交代以及舞劇的情感氛圍起到重要的引導作用。此外,舞劇《白毛女》在配器方面巧妙地將板胡、竹笛和打擊樂器等一些民族樂器融于管弦樂之中,對于渲染劇情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如劇中采用三弦藝術將地主黃世仁和狗腿子穆仁智的狡詐和猥瑣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因此,《白毛女》舞劇音樂展現了完整的藝術構思,在描繪戲劇性的情節進展中,深刻鮮明了音樂性格的民族化,揭示了人物內心世界與情感糾紛的變化,淋漓盡致的體現了舞劇表演上的風格特色。在音樂的節奏方面,明確清脆、抒情色彩濃厚的節拍旋律,更加突出了作品時代、地域風貌、文化傳統的民族特征。
2、民族化的舞美
舞劇不僅在音樂上突出了民族化的特征,同時在舞臺布景、服裝、化妝在內的舞臺美術方面也在力求于民族化。布景融合了不少色光變幻和特技制作的藝術效果,服裝也體現出了民族風格的韻味,使所需要藝術氛圍和舞劇規定劇情配合的相得益彰。增強著舞劇的感染力,也是民族文化傳統精神的一種表現形式。
二、《白毛女》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一)在中國芭蕾舞發展史中的作用
《白毛女》以及《紅色娘子軍》在中國芭蕾舞劇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作用。它們是“洋為中用”更深層次的實踐,以其獨有的中國特色立于世界芭蕾藝術之林。集體智慧彌補了經驗不足,使芭蕾中國化的探索,起點較高,起步很快。與其他舞蹈、舞劇作品的命運不同,這兩部作品經受了時間與社會的檢驗,《紅色娘子軍》與《白毛女》依然葆有其藝術生命力,被確認為“20世紀經典”兩部舞劇是在周恩來總理提出的“革命化、民族化、大眾化”的文藝改革的號召下編演成功的中國民族芭蕾舞劇,它的成功開啟了芭蕾民族化的大門,追求用芭蕾藝術來表現中國人的現實生活和精神風貌,將芭蕾形式與中國傳統的舞蹈文化相融合,發揮了舞劇自身韻律的藝術特征,拓展了舞蹈的表現功能,綜合性地強調了舞劇本身的藝術動律。因此在取得了相當的藝術成就,可以說它的成功也體現了我國在大型舞劇創作上的種種探索成果。自然而然我們也會想到它是根據原創歌劇《白毛女》而改編成舞劇的,如此算來,《白毛女》風靡舞臺已經整整六十個年頭了。
(二)民族之路探索需更加完善
《白毛女》這部舞劇在當代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因為當時它就能夠將民族舞蹈和芭蕾藝術完美的相結合。這種新穎的、巧妙的、無意識的銜接,也為我們以后在新的創作和學習中奠定了基礎。而今來看,它的民族探索任務還是遠遠未能夠完成,這也是我們如何去完善與創新和研究的重要問題。在當時舞劇盡管在舞蹈姿態、結構等方面做了很多改變,但今天來看它的動作銜接上面還是有些許欠缺。這在當時是時代所限,但在今天,民族芭蕾創作中依然沒有得到重視和探索,這也就是我們在芭蕾教學中、在劇目創作中如何系統地探索民族化之路,所需要仔細研究和斟酌的課題。這一點不容忽視,需要我們全面性、綜合性的觀察和討論。
任何一部舞劇,不僅僅是在舞蹈動作肢體上做文章,它還需要音樂布景等藝術表現形式綜合性的配合,才能展現出至善至美令人耳目一新的構圖。那么我們就應該從動作的銜接、動作的運行方面大膽的嘗試和探索。結合中西兩種文化,創新的動態形式,融合新的形態動律,使之將新創作完美化。在動態形式上需求創新的情況下,音樂在舞劇中也具相當的地位,根據舞劇腳本譜寫的音樂是舞劇編導進行編創舞蹈和肢體動作表演的基礎。布景的需求也不容省略,這樣一來,一部民族化的芭蕾舞劇在它的舞蹈表現手段上,在音樂背景的陪襯下才能夠突出特點完整的施展出它獨具一格的風采。
三、結語
舞劇力求于民族化,就要從各個角度發展創新,結合全面性綜合性發展來闡述主題思想、塑造人物性格將所展現的內容情節表達的清晰透徹。才能使舞劇在尋求民族之路的途中,綜合性的相結合統一,全面性去創新與發展,不斷完善豐富新內容。
中文核心期刊—中國最權威的核心期刊論文發表網,集合省級期刊發表、國家級期刊雜志發表、核心期刊征稿等各級期刊投稿論文發表服務,每本期刊均系國家新聞出版總署認證的正規期刊。專業的團隊,一流的服務品質,全心全意打造最高效的職稱論文發表平臺。
網站并非期刊的官方網站或雜志社,是專業從事期刊發表服務的中介機構,與所有期刊雜志社均保持著穩定的合作關系與密切的聯系,能夠為客戶提供最新最權威得期刊征稿資訊,讓客戶第一時間把握最準確的期刊投稿事宜。本著讓客戶發表論文省時、省心、省錢的原則,我們會針對客戶的論文稿件的撰寫方向,推薦高質量、高通過率、低價位的學術期刊,如果您有需要,我們也根據您的要求提供論文指導,直到論文發表為止。沒有最專業,只有更專業,期刊資訊我們最前沿,期刊征稿我們最權威,期刊發表我們最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