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4年08月06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摘要:近年來我國人口老齡化逐步加劇,老年人口及高齡老年人數增加,老年人疾病負擔普遍加重。這些都導致養老問題成為社會的焦點,養老照顧是其中有待進完善的一個方面。以城市社區為研究對象,研究如何發展老年人口養老照顧。將現有關于老年人口居家養老照顧的研究進行整合和分析,通過對城市社區養老照顧現狀的調查,找出現階段存在的一些列問題,并從政府支持、制度保障、資源配置和個人狀況幾個方面具體分析,最終提出多元化且具有可行性的發展策略。
關鍵詞:江淮論壇期刊發表,核心期刊,城市社區,居家養老,養老照顧,健康狀況
一、城市社區居家養老照顧的現狀
1.城市社區養老照顧的基本現狀
我國社區養老照顧服務剛剛起步,各地方政府都在著力加大政策支持、資金投入、體系建設等的同時,紛紛在社區開展養老照顧服務試點。建立“社區養老服務圈”,建立老年人日間照顧中心和老年活動中心等。根據老齡工作辦公室的調查,我國城市社區老年人活動室和托老所的覆蓋率分別從2000年的51.2%和11.7%上升到70.8%和31.1%,整體覆蓋率有所提高。截止2010年年底,全國共有各類社區服務設施達15.3萬個,其中社區服務中心2 720個,社區服務站44 237個,其他社區服務設施10.6萬個,社區志愿服務組織11.3萬個。從數字上看這些都是值得欣喜的,但是目前我國社區養老服務在各個地區和城市之間發展很不平衡。還有很多城市社區養老服務內容單一,缺乏心理支持、日常保健以及情感慰藉等關注。同時,服務資源和人員都存在缺失,養老功能設置不合理、實用性不強也是現實狀況。
2.社區居家養老存在的最主要問題
人口快速老齡化、高齡化、空巢化以及老年人口健康狀況不容樂觀的現狀,使老年人對醫療和照顧的需要不斷增加。我國現在出于經濟快速發展,人口不斷流動的狀態,且逐步進入“少子老齡化”的時代,單純依靠家庭養老方式存在的局限和弊端逐步顯現,進一步增加了社區居家養老的需求。這也就是現階最大問題——養老照顧供求失衡,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希望通過居家養老和社區照顧的方式實現在家也能安享晚年的目標。但是,社區服務在醫療和照護方面的負擔過重、照護人員缺乏、整體設施簡陋都制約著社區養老的發展。同時,地區之間的差異使得社區照料在不發達地區格外落后,服務質量和專業程度都不及發達地區。
二、養老照顧失衡的主要原因
1.政府對社區養老照顧認知滯后
我國人口老齡化的速度自20世紀80年代起就已經開始加速,但是中國現有為老政策都是近十年才發布的。而社區居家養老照顧是近幾年新提出的方案,社會對他的整體認知度普遍不高,還沒有完全意識到它對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實際效益。如今縱觀發達國家人口老齡化發展的歷史,能夠發現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社會、政治、文化以及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有著巨大影響。對于中國來說政府在養老規劃上有一定的成效,但對于社區養老照顧還沒有認識到位,而且缺乏完善的體系及持續的財政支持。其次,中國養老保障面相對較小,不僅農村會出現養老保障缺乏的狀況,在城市中社區養老照顧上也缺乏基本保障,導致由家庭照顧的老人一旦出現身體問題,子女照料不了時,沒有另一種措施能夠保障老人的生活。
2.缺乏養老照顧事業的制度設置
從制度設置上分析養老照顧,它需要的是從資金到職業規范再到效果評估的一個整個過程。老年人對于日常照料的需要,沒有受到重視,政府主導的“購買服務”沒有實際開展。對于操作過程中如何進行養老照顧也沒有明確的制度,我國目前沒有社區養老照顧的工作規范,從業人員資格審查制度也未形成,服務評價體系更處在紙上談兵的階段。而制度的設置是一個全方位協調共同促進的過程,需要的不只是一紙文件,還要民政部門、衛生部門以及社區服務機構等各部門共同協調配合才能真正開展起來。由于沒能系統協調各方需求,無法深入引入市場服務機制,都導致社區養老照顧只是一個空的架構,沒有實質的效果和意義。
3.專業的人力資源匱乏
在我國目前從事老年人養老照顧的群體,除了志愿者和社區工作人員之外,基本都是文化水平不太高的務工人員,作為保姆進去家庭進行幫助。這些遠遠不能夠滿足老年人的養老需求。沒有專職人員負責社區養老照顧工作、沒有專業的人員負責照料、沒有整體的組織架構進行規劃,導致社區養老照顧無法進一步完善。當然,國家在努力推動社區養了照顧,提出了鼓勵大學生進去社區進行工作,讓具有較高學歷的人走近老年人身邊。這樣除了可以提供日常生活照料,還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滿足老人的心理需求。
4.老年人口疾病負擔加重
2008年,我國城市居民慢性病患病率為28.3%,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腦血管病都成為影響老年人生活的元兇。醫療產業的價格在急劇上升,導致老人一旦患病就很棘手,住院更是十分消耗錢。這就使眾多兒女或老人希望在社區能夠得到對老人的基本照顧和基礎醫療保障。針對失能半失能老人的照顧不容忽視,正是由于老年人疾病纏身無法完全自理,導致城市社區的照顧更顯不足。
三、發展養老照顧的具體策略
1.從政策、法律層面加大支持
政府應該采取“積極應對老齡化”的政策解決養老問題。以“獨立、參與、尊嚴、照料和自我實現”為核心。政府要在政策大力支持,從國家層面協調各個部門,實現協調有序的社區養老照顧氛圍。從法律層面上,應當修改完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等相關法律,對養老所需的基礎設施、人員、經費等方面做出明確的法律規定,對老年相關問題做出制度性安排。
2.完善養老服務系統
我國現有的養老保障和醫療保障確實是解決養老保障的重要支柱,但如今僅一看養老和醫療保障已經不足以解決老年人口長期養老照顧問題。世界各國隨著社會發展老齡化問題加重,使得醫療支持不斷增加導致財長緊張的局面,為了減輕財政負擔、優化資源配置,很多國家紛紛出臺了LTC制度。LTC制度屬于準公共產品,包括LTC保險、LTC管理與監督體系和LTC服務提供機構。這其中就涉及到社區專業醫療照顧,老年人生活照料及家政服務等,使LTC與其他兩項養老工作共同成為養老服務體系的支柱。
3.實踐創新養老模式
現階段我國也提出多項新型養老模式,基于社區進行創新的新的居家養老模式,“老幫老”模式和“家庭病床”模式都是現階段試點效果不錯的創新模式。沈陽市某社區創新“老幫老”模式,由社區內50歲左右的低齡健康老人擔任志愿者,簽訂服務承諾書,義務照顧70歲以上的老齡老人。在實際實踐階段取得良好效果,老人之間彼此了解,能夠結成對子幫助買菜、繳費,陪伴聊天下棋、嘮嗑,派遣精神寂寞,增進鄰里關系。北京海淀推廣“家庭病床”模式,從就餐、洗澡、理發、助行,到康復、慢性病管理、心撫慰,都有專業人員負責,就像家人在身邊。由政府、社區、醫院和專業服務機構聯合,創辦專業化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又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4.改變老年人養老觀念
從社會角度,轉變對于老年人的看法,老人并非我們的負擔而是社會的財富。老年人是對社會有價值的人而非社會負擔,是對社會發展仍然能夠做出新貢獻的群體,是國家發展的新動力。從老年人個人方面也需要轉變觀念,傳統觀念中老年人大都認為,只有家中兒女臣歡膝下才是晚年幸福的表現。但隨著社會的發展,中年人的工作壓力增加,老年人需要把自己的精力由子女兒孫轉移到自己身上,找到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每天規劃好自己的生活。對于失能老人需要轉變想法,從自身慢慢接受社區照顧等非子女照顧的養老方式。
四、結語
總體來說,中國現階段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工作處在逐步推進的過程中。這個過程中,一定會存在有待解決的問題。只有發現問題著手解決,才是促進發展的最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