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4年05月19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關鍵詞:歷史學論文發表,核心期刊論文發表,史學知識論述,構建
所謂歷史知識,是由專業研究人員,運用歷史學的知識方法所獲得的對歷史的認知和敘述。它是具有獨立專業品質的一種體系性知識。所謂歷史知識的體系性,是指它在價值體系、科學體系和結構體系方面,都具有獨立的完整的并且互相統一的性質。所謂民間知識,是指在普通民眾的社會,人們按照自己的觀念、愿望、認識水平、生活態度與習慣,樸素地、有局限地、可變動地擁有的知識系統。它包括各種自然知識、社會知識、文化知識、生產知識、生活知識,其中,也包括某些歷史知識。
本質上,歷史知識是一種客觀知識。多數情況下,歷史知識是研究人員對完全陌生的過去時代的敘述。決定研究人員敘述水平的因素比較復雜,其中,很重要的條件,是研究人員的歷史觀念。研究人員的歷史觀念,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對歷史的主觀看法,包括研究人員對自己所研究的特定歷史對象的立場、態度和評價;二是在研究活動中所貫徹的方法論,即用以創造歷史知識的態度、程序和技術路徑。這兩者是統一的,又是有區別的。研究人員對歷史的看法,對歷史時代的看法,對某些重大歷史事件的看法,會對他研究特定歷史對象所持的觀念和立場發生影響,從而影響他的結論;研究人員在研究活動中所秉持的方法論,也會影響他對時代和社會的看法,從而影響他對特定歷史對象的研究。
對歷史的主觀看法,是一種歷史觀;研究歷史所秉持的方法論,是一種學術觀。歷史知識的客觀性,與研究人員的歷史觀念有很大的關系。我曾經說過:“所謂歷史,首先是人民群眾的歷史,是人民群眾用血汗書寫的生活業績。我們應當不斷端正歷史觀念,更多地發現和頌揚人民的價值。所謂歷史,是對過去的發現。我們應當抓住一切機會,留心一切苗頭,更多地走向田野,走向民間,把那些稍縱即逝的資料和事實整理出來,以見證社會和時代。所謂歷史,是思想的過程。我們應當盡可能地提高理論修養,以便有條件在一種更加公正的立場上解說過去,而不是生吞活剝地套用別人的概念和方法,把千姿百態的人類生活,變成干巴巴的公式和教條。”
這里所說的,就是一種歷史觀念。為了把它貫徹到史學實踐中去,不斷提高研究人員的認識水平,應當注意以下七個問題:第一,研究課題與歷史資料的匹配。歷史資料和研究課題是否匹配,是衡量研究成果樣本性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也是決定研究成果科學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所謂樣本性,有兩層意思。一是說課題的內容,是一個完整的個案;二是說所用的證明材料,非常吻合,即運用的資料正是所說明的問題必須具備的。因此,文章的闡述,針對特定的事物,材料充分,有系統的實在的內容。樣本性的首要標準,是課題內容的個案化。我曾經說過:“博士論文的首要學術特點是樣本性,也就是你的研究,是一個獨立的個案。這個個案,可以是一個比較能夠集中概括起來的問題,可以是一個獨立的歷史事件,可以是一種什么思想,也可以是一種特別有意義的社會現象,等等?傊,這個個案的內涵是確定的,邊界是明確的,主題是鮮明的。”歷史資料與課題完全匹配,就有了樣本化的基本條件。
這是一種很重要的學術方法。課題與資料的匹配程度越高,論述體系越嚴密,樣本性越強,作品的科學性就越強。好比做陶瓷,要用那種專門的礦土(高嶺土)。拿水泥做原料,標號再高,也做不出陶瓷來。歷史著作使用的材料不對路,就好像拿水泥去做陶瓷。有些歷史書,資料和問題不搭,作者提出某個論題,但是沒有材料證明,說服力不強。于是,或者拿東家的材料說西家的事,或者用面上的內容代替點上的敘述,或者用空洞的議論代替自己的論點。這種缺少樣本性的作品,就沒有什么價值。第二,檔案資料、文獻資料與民間調查的綜合。這是三種很重要的材料。檔案資料是國家和民間各類檔案保管部門、機構所保存的歷史資料,其中包括專門保管的豐富的國家政權施政資料,也是社會各種原始歷史資料中集散性最強的資料。
文獻資料的范疇比較寬泛,理解也不同。過去的史料學所講的文獻,一般指被公開的歷史文件;過去的文獻學所說的文獻,一般是指歷史典章和書籍。復旦大學教授王欣夫曾經說過:“凡是歷史性的材料都稱之曰‘文獻’。”③他所說的“材料”,就是指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典章、書籍,包括抄本形式的書。筆者所說的“文獻”,是指產生于各種資料生成形式并遺留下來的一切歷史事實的初始文字資料。因此,是一個史料學的新概念,或者,是對“文獻”的新解釋。而所謂民間調查,有四層含義。一是改變僅僅坐在研究室里的習慣,除了利用圖書館、檔案館的資料,還要走出去,走向民間,走向基層,找到新的感覺,發現新的問題,開辟新的領域;二是親自動手,去收集散落在民間各個角落里的大量原生性的資料;三是通過走訪活動,獲得大量的第一手的當事人的口述資料;四是通過必要的分析鑒定,去粗取精,去偽存真,使民間調查所得,成為史學研究的有價值的證據。
所謂綜合,是把各種來源的資料集中起來,進行統一的鑒別利用。如果材料過分零碎,過分單薄,就無所謂綜合。有檔案資料,有文獻資料,有民間調查,還有其他各種形式的資料,才有綜合利用的基礎。資料越豐富,越完整,分析與歸納的前提條件越好。當然,研究問題的時候,對歷史資料的要求,不應機械設定。只能根據課題的需要、資料的可能性,以能夠解決問題為標準。根據課題的要求收集資料,根據資料的情況發現課題,根據搜集資料的新情況修改課題,甚至改變課題,是研究人員經常面臨的問題。我曾經把歷史資料分為八大類,這里的例子,也只談了其中幾種。各種歷史資料的綜合使用,有不同的方法和特點。提高靈活運用的水平,只有通過具體史學實踐才能實現。
第三,歷史面貌和當下面相的觀照。本質上,歷史就是人類社會生活不斷積累為文明成果的過程,它是不斷發展的。所以,既要用發展的眼光衡量社會的進步,又要在當前的社會現象中發現歷史的基因。某些歷史現象,在現實生活中有重新滋生的可能;許多現實問題,在歷史上能夠找到參考答案;研究過去的社會,對當前社會有所啟發;研究當前社會,對分析過去的社會有所借鑒。
研究歷史不是純粹消閑,不能看成與現實生活毫無關系。為了更好地發揮史學研究的作用,必須注意更好地發揮當代生活經驗的參考作用。把歷史和當下聯系起來觀察,有利于區分兩者之間的不同性質,認識新舊事物的聯系,找出它們的不同點及其演變規律。
舉一個關于《三字經》的例子。《三字經》只有1400多個字,相傳為南宋學者王應麟所編。在中國傳統典籍中,稱為“經”的作品并不多見。在儒家典籍中,有“四書五經”、“十三經”的說法;道家的經典有《道德經》,中醫的經典有《黃帝內經》,佛教的經典叫“佛經”,比如《心經》、《金剛經》、《壇經》等?梢,不是隨便什么書都可以稱為“經”的。
《文心雕龍?宗經》解釋儒家經典說:“三極彝訓,其書曰‘經’。‘經’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鴻教也。”當代高僧凈慧法師解釋佛教典籍說,經有五義:出生義,“能生出一切義理”;涌泉義,“所講的道理,其意味無窮無盡”;顯示義,“文字內容,能顯示佛法的深妙之義”;繩墨義,“可以成為我們人生的一切言行的實踐的標準”;結縵義,“好像是一根線,把佛教的法門貫穿起來成為一個整體”(《“心經”禪解》,鉛印本,第12-13頁)。
朱元璋解釋《道德經》說:“朕雖非材,惟知是經乃萬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師,臣民之極寶,非金丹之術也。”(《道德經?序》)這些說法是否正確不用推究,我要說的是,在中國人的文化觀念里,“經”有這么高的地位,而《三字經》不叫“三字文”、“三字訣”、“三字訓”等等,而叫“三字經”,自然有其內在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