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4年01月07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摘要:紅坡牛場金多金屬礦位于瀾滄江結合帶中段,為與矽卡巖和后期熱液活動有關的復合型內生礦床。本文通過對礦區紅坡牛場金礦區地質背景、主礦體地質特征、礦石類型、圍巖蝕變等進行分析研究,初步總結了該礦床的控礦因素、成礦條件,認為矽卡巖階段并非礦區主成礦階段,成礦與后期熱液活動息息相關,金的來源除部份來自果臘中性巖體,主要還是來自更深的地幔。
關鍵詞:地質工程師職稱論文,期刊發表,矽卡巖,后期熱液活動,地質特征,紅坡牛場金礦
云南省德欽縣紅坡牛場礦區經前人地質工作圈定銅金礦體8條,其中產于果臘巖體西外接觸帶的KT1礦體規模最大。銅金礦體地表均賦存于矽卡巖中,初步認為礦區以找矽卡巖型銅礦為主,認為金主要作為銅的伴生或共生產出。2012年,對礦區主礦體KT1開展地質普查工作,通過地表和深部的揭露發現礦區主礦體以獨立型金礦為主,局部銅金共生;礦區地表和深部均發現有煌斑巖脈的分布,且與礦區金礦的分布存在“不在其中、不離其蹤”的關系,依次推斷礦區金可能主要來源于更深的地幔。主礦體經過進一步的勘查,規模有望達中型。
1、礦區地質概況
礦區地處瀾滄江結合帶中段,大地構造位置屬唐古拉—昌都—蘭坪—思茅褶皺系東部邊緣的江達—德欽—維西火山弧中段,三級構造單元屬于云嶺—墨江褶皺帶內的云嶺褶皺束[1]。
1.1地層
礦區出露地層主要為元古界德欽巖群上段第二層(Pt3D3-2),分布于礦區中部,巖性為絹云母石英微晶片巖夾變質石英砂巖及少量薄層狀結晶灰巖,層厚403米。受礦區巖體侵位的影響,近接觸帶巖石普遍具角巖化、局部具矽卡巖化。
1.2侵入巖
礦區出露侵入巖主要為喜山期果臘復式巖體,分布于礦區中部,北西向展布,長1千米,寬500米,出露面積約0.5平方千米。呈一不規則橢圓狀侵位于德欽巖群上段第二層中,巖體巖相分帶明顯,從核部到邊部依次為淺肉紅色角閃二長巖、淺灰白色細粒閃長巖、淺灰色細粒黑云母閃長巖。巖體與圍巖界線清晰,地表接觸界線整體向西陡傾,局部向東反傾。
1.3構造
礦區內主要發育NNE、NEE向兩組斷裂,為區內主要控巖控礦斷裂。地表及深部鉆孔揭露表明,構造帶內碎裂狀構造和角礫狀構造較發育,且構造帶內均見有煌斑巖脈產于其中。
2、主礦體特征
2.1 礦體規模、產狀及品位特征
主礦體KT1產于果臘復式巖體西外接觸帶的矽卡巖中,呈似層狀和透鏡狀產出。礦體整體走向南東15°,傾角78~88°。控制礦體走向長700米,控制礦體傾斜延深50~200米。礦體厚度0.88~3.99米,平均1.40米;金品位1.16~8.08g/t,平均3.74g/t。
主礦體地表均為含金矽卡巖,近接觸帶為透輝石榴矽卡巖,遠離接觸帶為透閃石矽卡巖。深部賦礦巖石出現多樣性,即近接觸帶,深部為銅金共生,含礦巖性為黃銅礦化透輝石榴矽卡巖;遠離接觸帶,則以獨立型金礦為為主,深部含礦巖性為磁黃鐵化黃鐵礦化角巖。獨立型金礦品位整體高于共生型金礦;深部角巖型金礦品位高于矽卡巖型金礦品位。
2.2 礦石特征
2.2.1 礦石類型及結構構造
礦石工業類型比較復雜,地表以含金矽卡巖型為主,深部以含金角巖型為主,少量為含金矽卡巖型和變質石英砂巖型。按自然狀態劃分,礦區地表均為氧化礦石,深部均為原生硫化礦石,氧化帶深度10~20米。
礦石的結構主要為半自形粒狀結構、它形粒狀結構、粒狀、纖柱狀變晶結構,少量為膠狀結構、殘余結構、網脈狀結構、顯微鱗片狀結構。礦石的構造主要有致密塊狀、浸染狀、細脈狀構造。、
2.2.1 礦石化學成分
礦石主要由TFe、SiO2等組成,有用元素為Au、Ag、Cu、Fe,其他伴生元素含量極低。
2.2.2 礦石的礦物成份及特征
礦石中的金屬礦物主要為磁鐵礦、褐鐵礦、黃鐵礦、磁黃鐵礦、黃銅礦;非金屬礦物主要為石英、絹(白)云母、斜長石、綠泥石、黑云母、石榴石、透閃石、透輝石、碳酸鹽、磷酸鹽等。
2.2.3 金礦物特征
紅坡牛場金礦金礦物主要為自然金,呈粒狀,枝狀,暗淡金黃色,金屬光澤,成色較差,主要分布于透明礦物之間,褐鐵礦之間,大多屬于粒間金,少部分屬于包裹金,包裹在磁鐵礦、黃鐵礦、磁黃鐵礦中,總體來看,自然金的粒度在0.01~0.05mm之間。
2.2.4 金的賦存狀態
金元素主要以獨立礦物的形式賦存在自然金中,占63.59%,其次以類質同象或微細粒包裹的形式賦存在黃鐵礦和黃銅礦中,占26.46%,少量以微細粒包裹體的形式賦存在其他礦物中。
3、圍巖蝕變和成礦階段劃分
礦體圍巖蝕變有褐鐵礦化、磁鐵礦化、黃鐵礦化、磁黃鐵礦化、硅化、角巖化、矽卡巖化。礦化蝕變圍繞巖體產出,且有一定規律可循,近接觸帶至遠離接觸帶依次出現矽卡巖化、角巖化-磁鐵礦化-黃鐵化-磁黃鐵礦化。
結合地表和深部鉆孔揭露情況,暫將礦區成礦劃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3.1無礦干矽卡巖階段
這一階段為閃長巖的侵入,形成了礦區大量無礦干矽卡巖,但只有極少數含礦,多數僅具黃鐵礦化,黃鐵礦呈立方體顆粒沿矽卡巖裂隙分布。從而證實了干矽卡巖是不含礦的。礦區之所以存在少數干矽卡巖含礦,在于后期含礦熱液活動的結果。
3.2石英-硫化物階段
此階段主要形成金屬硫化物(包括大量黃鐵礦、磁黃鐵礦和少量黃銅礦)、綠泥石、石英、方解石。該階段是礦石礦物大量沉淀的階段,且僅僅在局部地段出現。
3.3含礦巖脈活動成銅、鐵、鉬階段
此階段表現為含鐵、銅閃長巖脈侵入,形成磁鐵礦和黃銅礦,以及二長巖脈侵入形成輝鉬礦。但此種成礦模式較局限,僅在局部地段成礦,往往產在礦區主斷裂附近的矽卡巖中。
3.4深部含礦物質進入淺部熱液體系成金階段
此階段表現為深部含礦物質進入淺部熱液體系,在早期形成的矽卡巖和圍巖裂隙中聚集成礦。此階段成礦規模較大,直接導致礦區含金巖石多樣性的出現和礦區多種礦化元素并存格局的最終定型。
4、礦床成因淺析
煌斑巖脈體的出現,無疑是區域性地殼拉張,深部礦化劑進入淺部熱液體系的標志。我們認為紅坡牛場礦區金主要來自更深的幔源,而非果臘巖體。矽卡巖階段可能只是在局部地段成礦或者造成金的初始富集,是礦區共生和伴生金的成礦階段;獨立型金礦的形成還是和后期深部含礦物質進入淺部熱液體系的活動關系密切。礦床成因屬于與矽卡巖和后期熱液活動有關的復合型內生礦床。
5、結論
通過以上討論,得出紅坡牛場金礦床特征如下:
(1)、礦床賦存于元古界德欽巖群變質巖內,礦石工業類型為矽卡巖型、角巖型。
(2)礦床成脈狀、透鏡狀,受控于次級裂隙帶
(3)金主要以獨立礦物的形式賦存在自然金中,其次以類質同象或微細粒包裹的形式賦存在黃鐵礦和黃銅礦和磁黃鐵中。
(4)礦床為與矽卡巖和后期熱液活動有關的復合型內生礦床。
參考文獻:
[1] 云南省地質礦產局.云南省區域地質志[M].北京:地質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