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1年10月17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淺談城市生態河道的建設
劉嵩澤
摘要:在城市化進程中,河道的生態服務功能越發重要,城市河道作為城市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維護城市生態平衡、優化城市景觀、改善人居環境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城市河道;生態治理;方法
在過去特別是近幾十年,人類通過改變河道系統,以實現生活供水、農田灌溉、水電、防洪等一系列的活動,不但引起了河道本身的巨大變化,同時也引起了河道生態系統的巨大變化,包括河道水質變化、蓄水量降低、魚類和野生動物棲息地的喪失等,隨著可持續發展意識的增強,河道的生態問題受到普遍關注。
1 河道治理存在問題
傳統的城市河道治理片面地強調行洪排澇,往往作為孤立的工程來采取治理措施,卻忽略了河流自身的生物群落組成及其與周邊環境的有機聯系,水泥硬化河道河岸,河道襯砌不僅阻止水的滲漏,破壞地下水的補充,同時,襯砌河道中水流速度加快,也會加快水資源的流失,河道越來越硬化,斷面趨于統一,河勢越來越順直,河道已喪失了天然的特性,當河流渠化或硬化后,許多對生態起重要作用的自然要素消失了,拉直河道會提高流速,造成許多對水生棲息地起到關鍵作用的深槽、淺灘和河漫灘的消失,直接破壞了河岸周圍原始的生態環境,河道形狀單一,河道硬化結構嚴重,使得河道中許多生物賴以生存的自然特征消失,河道工程整治多采用硬質護坡,從表面看是一項一勞永逸的事情,但河道“硬質化”,不利于生態環境的健康發展,實質上是影響和損害了河道岸坡土壤植被,直接破壞了河岸植物和生物賴以生存的條件,對河道生態環境健康循環發展不利。
2 生態河道建設
生態河道建設是指在確保河岸工程具有泄洪排澇防止河岸侵蝕結構的前提下,以恢復重建河流生態系統及其景觀為目的,通過對河道護岸工程的生態設計,采用生態系統自我修復和人工輔助相結合的技術手段,因地制宜,創造各種生態自然景觀,營造人與自然和諧的水環境,充分體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設計理念,建設和保持水清、河潔、岸綠、景美的河道生態環境,把河道打造成城市重要景觀亮點。
通過工程技術的應用,發揮河流在改善城市景觀、生態環境與空間組織方面的潛在優勢,達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以營造生態化、人性化、美觀又實用的濱水景觀,體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生態環境與經濟生活協調持續發展的總體要求。
2.1 河道治理的工程措施
治理工程在遵從自然和現狀的前提下,依據河道河勢現狀確定河道主流中心線,避免使用截彎取直、縮窄河道的做法,盡量保持現狀河流所特有的、豐富的多樣化環境,治理工程應充分考慮近期與遠期、局部與整體、上游與下游、新堤與舊堤等因素布置堤線,除個別卡口河段擴寬外,其他河段保持河流的原始形態,工程措施和生態措施相結合,拆除混凝土澆筑的河床,允許河岸和河底出現自然侵蝕、沖刷淤積等現象,在自然力的作用下,使河道形成淺灘、深潭的自然分布,寬寬窄窄、彎彎曲曲的水路自然銜接,采用黏土和原河底的底泥、具有透水性能的卵石、砂土等天然材料對河底進行保護性修復,構成河床。
河段的治理基本依據河道天然地形,隨彎就勢地布置堤線,僅對局部進行平順的開挖和回填,保持天然河岸蜿蜒曲折的特點,同截彎取直相比,這樣布置有如下優點:
(1)河道行洪斷面基本不變,避免了對河道的沖刷。
(2)河道長度不變,不改變河道的自然規律。如果河道縮短,洪峰通過時間就會縮短,可能會造成干、支流洪峰流量的疊加,造成對下游的威脅。
(3)保留蜿蜒的河勢,避免出現人工堆砌的大體積堤防,使河流不失原有的特色,而且能與周圍的景觀工程相結合。
2.2 河道治理的生態措施
2.2.1 綠色生態的護岸
在護岸的設計中,護岸均建成親水平臺、堆石斜坡、自然草皮護坡等生態護岸,盡量采用復式斷面的生態護岸,少用和不用剛性的砼或漿砌石護坡,在河岸邊坡較緩的地方,采取自然土質岸坡、自然緩坡、植樹、植草、干砌、塊石堆砌等各種方式護堤,為水生植物的生長、水生動物的繁育、兩棲動物的棲息繁衍活動創造條件,在河岸邊坡較陡的地方,采用木樁、木框加毛塊石等工程措施,這種護岸工程既能穩定河床,又能改善生態和美化環境,避免了混凝土工程帶來的負面作用,在應用草皮、木樁護坡時也可以運用土工編織物,袋內灌泥土、粗沙及草籽的混合物,既抗沖刷,又能長出綠草。
岸坡砌護盡可能用透氣、透水、透孔的天然材料,也可以采用上面有大量孔隙可供植物生長并吸取水分,親水性、透水性強的綠化混凝土,不僅能夠保護河岸,發揮防汛護岸的功能,而且對水草生長十分有利,固土能力較強,把護岸由過去的硬性人工建筑改造成為水體和土體、水體和生物相互涵養且適合生物生長的仿自然狀態的護坡,臺地以上廣泛采用草皮或預制框格砼護坡,同時注意同濱河路的綠化景觀帶相協調,保持綠色的連續性和層次性,猶如鋼筋砼城市中的一片“綠洲”。
2.2.2 魚巢的設計
考慮到河道內水生動植物的需求,在堤防和島嶼的岸坡預留魚巢,魚巢設計最先起源于日本,隨后在日本和歐美一些國家的岸坡和堤防設計中迅速得到普及和應用,近年來在我國也開始出現,魚巢為預制砼塊結構,三面開孔,凈空尺寸60cm×40cm,底部通過砂卵石層與自然岸坡相連,魚巢設置在島嶼的背水側及河道堤防的凸岸,這些部位屬于河道淤積部位,水勢平穩,光照和養料充足,滲透性強的砂卵石層保證了水分、氧氣和養分在岸坡與河水之間的交換和循環,水生植物得以生長,使魚、蝦、螺等可以繁衍生存,同時對水質起到凈化作用。
2.3 河道治理的景觀措施
濱河公園的設置,使河道景觀得以延伸和拓展,濱河公園的設計注重與周圍已建廣場和河道景觀的協調與統一,盡量避免出現大面積的硬化,公園建設以植物造景為主,植物配置突出“草鋪底、喬遮蔭、華藤灌木巧點綴”的綠化特點,在植物的選擇上,盡量選用當地適生品種,在空間布局上體現點、線、面相結合,綠草、灌木、喬木高低搭配、交相輝映,并且按不同季節搭配春、夏、秋、冬的植物品種,以及女貞、油松等四季常青的樹種,做到春有花、夏有蔭、秋有果、冬有綠,樹木的種植方式依據各景觀點的規模和功能各不相同,沿河兩岸的垂柳有劃分空間,引導視線的作用,采用列植;游樂區、集會區等場地利用樹木圍合成獨立的空間,并可起到隔噪音的作用,休閑區、健身區等場地種植滿足遮陽隔音的垂柳、雪松等.要充分運用景觀的植物群種結構,利用空間手法形成富有個性的綠化景觀,綠化樹種應盡量利用鄉土樹種和特色樹種,注意展現層次變化、質感變化、色彩變化、季相變化、圖案變化等,以適應城市氣候環境和城市特點,公園里面有多處景觀涼亭,除供游人觀景賞韻外,還可避雨、休憩,特別是沿公園邊緣設計深入河內的景觀長廊,滿足了人們親水的要求,為人們提供了不同的休閑空間,給人以清新的感覺和自然的享受。
河道治理理念在滿足河道泄洪排澇基本能力的前提下,著力完善城市河道的生態和景觀功能,改善水環境,為人們提供一個良好的綠化生態空間,體現“以人為本、回歸自然”,蜿蜒靈動、充滿生機的河道成為城市美麗的風景線。
參 考 文 獻
[1] 王新軍,羅繼潤.城市河道綜合整治中生態護岸建設初探[J].復旦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45(1):120一l26.
[2] 張頌軍.淺談城市河流治理與健康對城市生態環境的影響[J].水科學與工程技術,2007(3):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