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3年12月19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摘要:池塘養魚對池塘水源、面積、水深、形狀和方向、底質、環境的要求,進而提出養魚高產穩高的池塘改造方法,對養魚水質要求進行分析,以為池塘養魚提供參考。
關鍵詞:畜牧業職稱論文,期刊征稿,條件,池塘,池塘,水質,養魚
池塘是魚類生活的環境,其條件決定著養魚的效益,一般來說,影響魚類生長的環境因子,主要有水的容積、水溫、透明度、水體運動、溶解氣體、pH值、營養鹽類、溶解有機質、餌料生物、病蟲害等,這些因子不僅與池塘的基本條件及所有增產措施有密切的關系,而且養魚技術的實施也直接受到池塘條件的影響。因此,魚池應該盡可能做到有利于改善上述環境因子。
1池塘條件與池塘改造
1.1池塘必需的基本條件
1.1.1水源。水質良好而又可靠的水源是池塘養魚必需的,因為養魚池塘要經常加注新水以保持一定水量及調節水質,從而實現密放精養,高產穩產。水源以無污染的江河、湖泊、水庫水、井水為好,這些水的溶氧量高、水質好,有條件的最好過濾一下,除去敵害等水源的水質要求溶氧量能在4~6mg/L以上,pH值8.1~9.6,有機耗氧量在30.5 mg/L以下,沒有硫化氫。
1.1.2面積。養魚池的面積要適中,一般親魚池、魚苗池、魚種池為便于管理和操作,以0.44 hm3左右為宜。設備和技術條件較好的魚種池也可在0.78 hm3左右,成魚池可在3 hm3左右,目前由于養殖技術和各方面條件都較成熟,在實際養殖中成魚池面積可達3.44 hm3以上。
1.1.3水深。池深水寬是密放混養的基礎。池水過淺,水體小,水質量變化,魚類活動范圍小,餌料生物少。池水過深,不但費用高,而且對養魚也沒有什么好處,深水處浮游植物數量少,光照弱,光合作用產氧少,風力不易使上下水層混合起來。一般情況以魚苗池水深1.2m左右,魚種水深1.6~2.6 m,成魚池3~4 m為宜。
1.1.4池塘的形狀和方向。池塘最好是東西向的長方形為好,長寬比為3∶1.5或6∶3,這樣的池形優點是池埂遮陰小,水面日照時間長,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繁殖和水溫的提高,在養魚季節偏東風和偏西風較多,受風面大,有利水中溶氧量的提高,可減少魚類浮頭。長方形魚池便于拉網操作,注水時易形成全池水的流轉。連片池塘要求規格化,這樣便于飼養管理,而且有利于統一規劃。
1.1.5底質。池塘的底質從多方面影響水質,對養魚非常重要。池塘的底質首先要求保水性能好,才能保持一定的水位和肥度。池塘的底質通氣狀況不良,土壤間隙完全被水浸沒,氧氣來源主要是水中的溶氧。有機質分解較慢,池塘經過養魚后池底會積存一層淤泥,這樣池塘原來的底質對水質的影響就逐漸減弱,其作用被淤泥所代替。淤泥中含有大量的營養物質,具有保肥、供肥和調節水質的作用,新修建的池塘施肥后,肥度和水質常不穩定就是因缺少淤泥的緣故。但淤泥過多,有機物耗氧過大,造成底層水長期缺氧,甚至形成大量氧債,容易引起魚類浮頭。因此,池塘的淤泥不宜過多,以保留11~16 cm為宜,若淤泥過多應每年清除。
2水溫
溫度不僅直接影響魚類和其他水生生物的生長和生存,而且通過水溫對其他環境條件的改變而間接對其發生作用,幾乎所有的環境條件都受到溫度的制約。
魚類和水生生物對水溫都有一定的適應范圍,有它所需要的最適生長溫度,同時又有最高和最低的忍耐限度,超過限度就會導致生理失調而死亡。溫水性魚類在不同溫度下的生長情況可以劃分為3個范圍左右:水溫11~16 ℃為魚類的弱度生長期,魚體重緩慢增長;16~25℃為魚類一般生長期,魚的增長和增重速度一般;25~31 ℃是最適生長期,增長和增重速度最快。池塘水中的溶氧量與水溫成反比關系,隨著水溫的升高而減少。而魚類的代謝強度和耗氧率隨水溫的升高而增高,因而高溫季節應盡量減少有機耗氧,一般停止使用有機肥。池塘的水溫隨氣溫變化,因此,池塘水溫出現季節和晝夜差異。 2.1溶氧量
池水中溶氧量的多少是水質好壞最重要的指標。晴天,池塘溶氧量的92%左右是由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補充的,從空氣中溶入的氧占12%左右。池塘中溶氧量的分布是不均勻的,存在明顯晝夜變化,白天光照度強,浮游植物光合作用產氧量多,下午溶氧超過飽和度而出現氧盈,產生氧盈的水層稱為氧盈層,一般最大深度為92 cm左右。夜間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停止,有時就會出現魚類缺氧而浮頭現象。
2.2二氧化碳
池塘中的二氧化碳主要來源于水生生物的呼吸作用和有機物質的分解作用。由空氣溶入水中和二氧化碳量很少。水中二氧化碳的消耗主要是水生植物光合作用時吸收利用。池塘中游離二氧化碳在一般正常情況下是很少的,在開放式的情況下,都不會構成對魚類的危害,只有在水被封閉的情況下,二氧化碳才會積聚到對魚類有危害的程度。池水中的二氧化碳的變動隨水生生物的活動和有機質的分解情況而轉移,表現為晝夜、水平和垂直的變化,其變化情況一般與氧的變化相反,傍晚時下降到最低點,而黎明前升到最高值,二氧化碳是水生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會影響餌料生物的繁殖。
2.3pH值
pH值表示水的酸堿度。魚類能夠安全生活的pH值范圍大致是7~10,因此,凡是pH值低于6或高于11的水都不能用來養魚。pH值對水質、水生生物和魚類有很大影響,pH值過低時,光合作用不強,水體生物生產力不高,魚類生長明顯受抑制。因此,酸性水不能養魚,需要進行調節和改良。
2.4浮游生物
池塘的浮游生物對養魚水質影響最為重要。俗話說“看水養魚”,就是以浮游植物的種類和數量所反映的水色為依據的。水色可以判斷池水的肥度。肥水具有“肥、活、嫩、爽”4個特點:“肥”是池水中餌料生物豐富,水色淡濃適中;“活”即池塘的水色一天內有變化;“嫩”即水肥而不老,池水顏色鮮明,而不發灰發暗;“爽”即水質清爽,水肥而透明度適中,溶氧量高,生活環境適宜。
2.5細菌和有機碎屑
池塘中細菌和有機碎屑是魚苗和濾食性魚類的重要餌料。在人工投餌、施肥的過程中,有機碎屑就成為魚類和其他水生生物的重要食物,池塘中的細菌有50%可被魚類攝食。池中有機物質是以溶解的狀態存在,是水中營養鹽類的重要來源。
參考文獻:
[1] 瞿漢宏,何義維. 種草養魚及池塘養魚高效放養模式[J].畜牧獸醫雜志,2010(1):81-83.
[2] 劉國文.池塘設計建造與水質管理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09(1):237-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