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3年09月23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摘要:通過分析與研究生態城市與生態規劃的思想、原則、目標和方法,并提出了我國當前城市建設中所出現的生態問題。在此基礎上,試圖探索生態規劃的有效途徑,以期對海寧市的生態建設及城市可持續發展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城市規劃師論文范文,期刊發表,生態城市,生態規劃,可持續發展
1生態城市的概念
“生態城市”(Eco-city)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發起的“人與生物圈(MBA)”計劃中提出的概念,它的內涵隨著社會和科技的發展不斷充實和完善。生態城市的定義超越了城市建設與環境保持協調的層次,向更加全面的方向發展,融合社會、文化、歷史、經濟等因素,體現了更為廣義的生態觀。生態城市是城市生態化發展的結果,簡單地說它是社會和諧、經濟高效、生態良性循環的城市形式,自然、城市、人三者融為有機整體,形成互惠共生結構。
從城市規劃學角度看,生態城市空間結構布局合理,基礎設施完善,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融合。生態城市是城鄉復合,城鄉融合、互為一體結構模式。生態城市的提出其主要目的是為了解決現代城市發展的矛盾——城市高度擁擠與城市環境質量下降。為此,探求理想的城市發展模式和城市居住模式,成為各級政府、學術機構以及社會團體越來越重視的課題。
2生態城市的基本特征
生態城市和現代城市相比,具有質的不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生態城市的和諧性
生態城市的和諧性反映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自然與人共生,人回歸自然,自然融于城市。生態城市營造人類自身進化需求的環境它充滿人情味,文化氣息濃郁,擁有強有力的互幫互助的群體,富有生機與活力,這種和諧性是生態城市的核心內容。
2.2生態城市的高效性
生態城市一改現代城市“高能耗”、“非循環”的運行機制,提高一切資源的利用效率,物盡其用,人盡其才,物質、能量得到多層次分級利用,廢棄物循環再生,各行業、部門之間的共生關系協調。
2.3生態城市的持續性
生態城市以可持續發展思想為指導,合理配置資源,公平的涉及今世后代再發展和環境方面的需要,不因眼前的利益而用“掠奪”的方式促進城市暫時的“繁榮”,保證其發展的健康、持續、協調。
2.4生態城市的整體性
生態城市不僅追求環境優化或自身的繁榮,而且兼顧社會、經濟和環境三者的整體效益;不僅重視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協調,更注重人類生活質量的提高,是在整體協調的新秩序下尋求發展。
2.5生態城市的全球性
生態城市以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為價值取向,就廣義而言,要實現這一目標,就需要全球全人類的共同合作,因為我們只有一個地球,是“地球村”的主人,為保護人類生活的環境及其自身的生存發展,全球人必須加強合作,共享技術與資源。
3我國城市發展中的生態問題
生態化是生態城市的重要標志,城市化過程中必然造成自然生態系統環境絕對面積的減少,并使之在一定的區域內產生質變或消失。這種變化是長期的、潛在的,其后果是產生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現代城市中最顯著的生態環境問題是水環境、大氣環境、聲環境和生活垃圾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民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社會和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城市的大發展。20世紀80年代后期以來,我國工業企業主要集中布局在城市,由于城市人口增長和經濟高速發展,城市水資源、能源、原材料消耗迅速增加,城市生態環境問題日益尖銳。這些問題主要表現為:城市環境質量逐漸惡劣;城市水質惡化、水源危機;城市固體廢棄物的污染;城市噪聲污染;城市內修建大面積無法透水的硬化地面,造成雨水無法自然滲透入地下,形成城市內澇;生態綠地面積大幅減少等等。
4生態城市規劃與可持續發展
4.1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城市規劃思想
生態城市規劃是遵循生態學和城市規劃學有關理論和方法,對城市生態系統的各項開發與建設做出科學合理的決策,從而調控城市居民與城市環境的關系,也就是運用系統分析手段、生態經濟學知識和各種社會、自然的信息與規律,來規劃、調節城市各種復雜的系統關系,在現有條件下尋找擴大效益、減少風險的可行性對策而進行的規劃。生態城市的規劃設計把人與自然看作一個整體,以自然生態優先的原則來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促使系統向更有序、穩定、協調的方向發展,最終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持續發展。
4.2城市生態規劃的原則與目標
城市生態規劃應致力于城市人類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共處,建立城市人類與環境的協調有序結構;致力于城市與區域發展的同步化;致力于城市經濟、社會、生態的可持續發展。這始終應是城市生態規劃的奮斗目標。城市生態規劃的研究對象是城市生態系統,它是一個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因此進行城市生態規劃,要遵循以下復合系統原則。
(1)自然生態原則
在進行城市生態規劃時,應通過城市人類活動對城市的影響、城市化進程對生物的影響、自然生態要素的自凈能力等方面的研究,提出維護自然環境基本要素再生能力和結構多樣性、功能持續性和狀態復雜性的方案。
(2)經濟生態原則
城市生態規劃應促進經濟發展,體現經濟發展的目標要求,從城市高強度能流研究入手,分析各部門間能量流動規律、對外界依賴性、時空變化趨勢等,并由此提出提高各生態區內能量利用效率的途徑.
(3)社會生態原則
城市是人類聚集的結果,人的社會行為及文化觀念是城市演替與進化的動力。因此,在進行城市生態規劃時,應以人類對生態的需求值作為出發點,規劃方案應被公眾所接收和支持。
(4)復合生態原則
城市生態系統是自然生態系統的一個特殊組成分子,因此在進行城市生態規劃時,必須把城市生態系統和區域生態系統視為一個有機整體,把城市內各小系統視為城市生態系統內相聯系的單元,進行綜合規劃。
5生態城市規劃措施
生態環境的建設不僅涉及到城市物質環境的生態建設,還涉及到了生態環境的價值觀念的體現和生活方式方面的內容,也就是說,在生態城市建設的過程中要運用法律與經濟的結合,技術與政策的結合,通過各方面的手段來解決生態城市建設的核心問題,為了達到這樣的目的,正確的處理經濟與生態的關系,可以采取以下的措施:
5.1加強宣傳教育力度,提高公眾的生態意識
建立生態城市,首先得加大力度做好宣傳教育工作,不僅要普及生態意識,更要倡導生態價值觀在未來城市建設中的地位,公眾的生態意識的轉變將會對人與自然的統一發展起到關鍵性的作用。
5.2加強生態立法
生態城市建設不能僅僅局限在宣傳教育的層次,必須要將生態建設提高到一種具有強制性實施的高度,通過將生態城市建設法律化和制度化來保證生態城市建設的實施,從而逐步的改善環境的質量。
5.3制定生態城市規劃措施和政策
建設生態城市是我國城市發展的重要目標和內容,為了更加有效的制定城市之間各個領域和各個行業的生態化發展,就必須在城市中建立綜合決策機構、管理機構以及監督生態城市建設過中的戰略實施。在確定了生態城市發展的目標和政策的同時,確定建設過程中的優先發展領域,同時制定出一系列的鼓勵政策,在最短的時間內加快城市建設的步伐。
5.4重視生態技術的開發和應用
生態城市的建設必須結合高科技的生態工藝和技術,通過選擇適宜的技術來保證生態城市建設過程中的資源高效率的利用。從而走上綠色消費和清潔生產的道路,這就是生態城市的基礎措施和政策。
5.5重視城市間、區域間的合作關系
單個城市的生態建設對整個社會的經濟發展可能不會起到關鍵的作用,但是如果能夠加強各個城市之間,各個區域之間的發展,形成一個互惠共存的網絡系統,加強各個城市之間的合作,通過建立公平有效的伙伴關系,才能夠實現技術與資源的共享。只有重視城市間和區域間的合作關系才能在城市的發展和建設過程中承擔起相應的生態責任和義務,從而確保了生態系統的穩定。
6結語
隨著我們對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環境建設日益重視,生態城市規劃已經成為城市發展和城市建設中的一個重要方面。生態城市規劃的目的,是為城市居民提供一個良好生活、工作環境,把城市的經濟、社會系統納入環境承載力允許的范圍之內。而如何結合我國的國情,應用生態學的原理,探索我國生態城市規劃建設的原則、內容和方法是實現城市環境發展目標的重要前提。
【參考文獻】:
[1] Yanitsky O.The City and Eeology,Nauka,Mostkow,1987,(l):174,167.
[2] 沈清基.城市生態與城市環境[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1998.
[3] 周干峙. 城市化和可持續發展[ J] . 城市規劃, 1998, (3): 1-2.
[4] 王祥榮.生態與環境——城市可持續發展與生態環境調控新論[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0.
[5] 曲格平主編.環境科學詞典[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4.
[6] 王如松.轉型期城市生態學前沿研究進展[ J].生態學報,2000,(5):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