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3年06月09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摘 要:文章以水鋼隧道工程下穿鐵路既有線為例,對D型便梁布置進行分析計算,結果表明線路加固方案是安全可靠的;大管棚施工、雙側壁導坑法施工中的關鍵環節提出相應的技術措施,為既有鐵路線下隧道施工組織,加強施工技術控制,有效降低施工風險,確保既有線行車安全和隧道施工安全,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隧道,鐵路既有線加固,大管棚,雙側壁導坑法,施工技術
1 工程概況
水鋼隧道位于貴州省六盤水市,為單向雙洞隧道,隧道限界凈寬10.5m,左右路線設計線間距18m,既有滬昆鐵路線從隧道進口上方通過,與公路隧道夾角為65°,鐵路軌面至隧道設計公路路面高差約16.55m,下穿段開挖拱頂高程與既有線路軌面高程差為8.4m。鐵路左測為塊石砌成的護坡,穩定性較好,右側邊坡地形陡峭,為基巖裸露邊坡。下穿既有線段地質條件較差,圍巖軟弱且埋深淺,節理發育且整體性差,自穩能力差,同時受運營列車振動影響,造成洞身開挖后圍巖穩定性更差,為此,必須采取穩妥的施工方法嚴格控制地表沉降,確保既有鐵路運營安全。
2 總體施工方案
為確保鐵路行車安全和隧道施工安全,既有鐵路線右側高邊坡安設被動防護網,左側邊坡鋼花管注漿加固, D型便梁加固鐵路既有線后(隧道與加固線路關系見圖1),進行大管棚超前支護,采用雙側壁導坑法鉆爆施工,初支采用鋼支撐、錨桿,掛網噴砼聯合支護。下穿段襯砌砼達到設計強度后,恢復既有線原樣。
3 既有線加固施工技術
3.1既有線路左側邊坡邊固防護
3.1.1既有線鐵路坡面采用Φ42鋼花管注漿加固,間距1m×1m,梅花型布置,長度伸入灰巖2m。
3.1.2由于下穿鐵路既有線為塊石高邊坡,人工填筑層較厚,在加固地段兩側從下至上進行鉆孔注漿,間距0.5m ,以在加固段形成止漿墻體。在邊坡段可采用兩次造孔注漿,一次為造殼注漿,一次為擠密注漿,從下至上進行施工,確保注漿效果。
3.2 D型便梁施工技術
進口段下穿既有線采用1孔24米D型便梁對既有線進行加固,逐洞施工,先右洞后左洞,待右側隧洞施工完畢后,將D型便梁移至左洞上方既有線,進行加固后,再施工左洞。兩端各設2根1.25m×2m挖孔樁,中間設兩根3m×2m的挖孔樁, C30混凝土,作為便梁基座。
3.2.1便梁的布置
(1)D型便梁單跨總長24.50m,設計最大支點距離24.12m,主要由2道鋼縱梁、37根鋼枕、148塊節點板、鋼軌扣件和相應數量的其他配件組成。
(2)單線曲線段采用施工便梁加固線路時,要特別注意兩點,一是線半徑,二是外軌超高值;多線鐵路還需要考慮線間距。
(3)本工程便梁位于緩和曲線直緩段,既有線技術參數為:曲線半徑為710mm,HY點樁號ZK2245+864.80,ZH點樁號為2246+034.65,D型便梁位于ZK2245+881~ZK2245+929段。便梁段外軌超高61~39mm,按照D24低高度施工便梁設置表,便梁布置形式選擇丁式,其參數表如下:
線路情況曲線半徑布置形式縱梁位置軌底至梁底梁頂至軌面
單線曲線R≥400m丁式最低位825mm299mm
(4)外軌超高設置,按公式計算為h=11.8v2/R進行計算,在行車速度為45km/h時,圓曲線段外軌超高為34mm,便梁段外軌計算超高應為31~26~21mm,而原外軌超高為61~50~39mm,為避免線路過大改動,外軌超高值均設置為50mm,過超高值最大為29mm,未超過鐵路軌道設計規范規定的過超高允許值。超高的設置通過在基座上設置橫坡來實現。
(5)便梁定位線在曲線段采用平分中矢進行布置,按鐵路曲線正矢設置計算方法算得圓曲線段24.5m弦長的正矢F=1000C2/8R,其中C為弦長,R為圓曲線半徑,代入得F=106mm,便梁架設位于緩和曲線段,第一、二片梁中心處線路正矢計算值分別為E1=87mm、E2=71mm,實測值分別為80mm、65mm,設計按便梁定位線按矢值E=E1=E2=120mm平分中矢布置,如圖2所示。
(6)驗算便梁是否超鐵路建筑限界。梁頂至軌面高度為299mm,從鐵路建限-1的直線建筑接近限界圖中查得相應橫向限界值A為1725mm。
曲線內側加寬W內=40500/R+H*h/1500=40500/710+299*50/1500=67mm
曲線外側加寬W外=44000/R=44000/710=62mm
便梁定位線支墩縱梁中心線的距離b、c:
內側b=A+E1/2+d/2+ W內=1725+120/2+480/2+67=2092mm
外側c=A+E1/2+d/2+ W外=1725+120/2+480/2+62=2087mm
便梁定位線至兩片縱梁中心距離之和不能超出便梁本身尺寸限制,即須滿足
b+c+50≤B,50為便梁構件及施工誤差,單位為mm。
b+c+50=2092+2087+50=4229≤B=4460,滿足建筑限界要求。
3.2.2 吊扣軌加固線路軌道
在進行基座開挖前,在基座處靠近既有線旁,采用吊扣軌的方法,加固線路軌道。吊軌的軌道用P43鋼軌,每3根鋼軌作為一束,一扣兩順擺放在既有道床兩端混凝土枕端頭上,然后采用U型螺栓和扁擔型箍條將砼枕與軌束連接緊固,使開挖地段的軌排段形成一個整體,起到對線路軌道加固作用。吊軌以基座開挖線為中線兩邊對稱布置鋼軌。如圖3所示
吊軌安裝過程中,應做好充分準備,防護到位,請點施工,安裝要求鋼軌密貼枕面,緊箍件安裝整齊規則。在挖孔樁施工完畢混凝土有一定強度后拆除吊軌梁。
3.2.3挖孔樁施工
(1)挖孔樁施工,要在嚴格的安全防護條件下,做好軌道的沉降觀測,夏季施工時做好軌溫監測,采取有效的降溫措施,防止漲軌跑道,給列車安全運行帶來威脅,在列車運行的間隙進行施工作業,采用風鎬進行人工開挖。開挖分兩批次完成, 1#、4#、5# 基座施工完畢后進行2#、3#、6#基座施工。
(2)孔口靠鐵路線一側首先應采用木板防護,擋好道碴,做好鎖口,高出路肩20cm,防止周圍土石落入孔內,但不得侵入鐵路建筑限界。開孔后,第一節混凝土護壁一定要及時澆筑混凝土,否則用砂石袋填滿樁孔,以防不測。灌注第一節護壁在樁口0.5m高度范圍內,壁厚應超過設計厚度,以下壁厚為10cm,頂面要平整。
(3)第一節樁孔成孔以后在樁孔上口架設垂直運輸支架,以電動葫蘆作為提升設備,要求搭設穩定、牢固,避免傾倒侵入鐵路限界。
(4)開挖樁孔要從上到下逐層進行,先挖中間部分的土方,然后擴及周邊,有效的控制開挖樁孔的截面尺寸,每節的深度由土質情況和操作條件來決定,不得大于1.0m。挖出的土石用吊桶直接提升到井口,出碴裝袋運走。
(5)護壁模板采用拆上節、支下節重復周轉使用,支護模板時同一平面偏差不能大于50mm。每節開挖要在上節護壁混凝土終凝后進行,護壁砼采取現場拌制,嚴格按照配合比拌制混凝土,利用手動葫蘆提升料斗。為保證開挖安全應逐段灌注混凝土護壁,上下兩節護壁搭接不小于50mm,嚴禁挖孔隔日澆筑混凝土,同時避免在土石層變化處分節。挖孔深度必須深入基巖2m。
(6)基座孔開挖到設計要求位置,做承載力試驗,并做基底釬探,查明基底5m深地質狀況,確保樁基安全可靠。經檢查合格后進行鋼筋制安,由于既有線路上方為接觸網,成品鋼筋骨架過長,影響行車及人員安全,主筋采用孔內套管連接,箍筋孔內綁扎作業。
(7)樁身混凝土采用C30混凝土,采用混凝土輸送泵配串筒灌注,落差不大于2m,振搗密實,混凝土必須一次連續灌注完畢。澆筑完畢時清除樁頂浮漿,按設計預留坡度,并在便梁安裝位置外側安插鋼軌樁作為便梁的橫向限位,防止行車時便梁外移。做好混凝土養護,防止混凝土發生收縮或干裂。
3.2.4補充注漿
由開挖揭示的地質特征和邊坡加固時的注漿效果,鐵路既有線路基回填砂類土層厚,土體松散,各樁為便梁的支撐點,特別是3#、4#樁,為便梁主要支撐點,且離開挖面最近,為增強樁基承載力和穩定性,根據開挖情況,對局部注效效果較差的挖孔樁附近4m范圍內邊坡再次采用鋼花管進行補充注漿,亦可在樁基開挖過程中,預埋Φ42鋼花管,在開挖完成后注漿,以達到加固樁周土體和開挖影響區土體目的。
3.2.5便梁安裝拆卸和檢查維護
便梁安裝拆卸和檢查養護嚴格按照D型便梁使用說明書、鐵路工務規則、設計要求執行,加強施工前的培訓,加強施工過程中的組織指揮和通車前的安全檢查,同時在使用過程中加強檢查和維護,確保萬無一失。
4 下穿既有線段隧道施工
在D型便梁施工完畢后,先下穿該側隧道,二襯澆注完畢后,再轉移D型便梁施工另一側。采用超前大管棚支護,雙側壁導坑法進行施工。隧道拱部穿越地質條件為人工回填土夾石高邊坡,孔隙比大,邊坡已經過鋼花管注漿加固,要求路基填方土體通過注漿加固達到密實緊固,以便造孔作業。
4.1管棚施工
大管棚超前支護對控制地表沉降起到關鍵作用,對防止隧道塌方十分有效,是目前通過淺埋不良地質段的常用施工方法。
4.1.1導向墻施工
施工工序:測量放線,導向墻基礎施工,開挖導向墻基礎,因隧洞進口開挖體為土體,可在開挖線外側插打工字鋼樁,一方面支撐導向墻基礎,另一方面可作為開挖時的預支撐,防止隧洞開挖后側壁土體坍塌。澆筑基礎混凝土,埋設安裝導拱的預埋件,在預拼好的工字鋼上按設置角度焊接導向管,安裝調整帶導向管的工字鋼架,搭設腳手架,立模板澆筑導向墻。導向墻的作用是保證大管棚施工精度,鉆進時始終保持同一鉆進角度和方向,使得管棚落在同一個環面上,通過注漿加固地層,形成有效的承載拱。導向管的角度,需考慮鉆桿的下垂,隧道縱坡,防止鉆孔侵入隧道開挖面,導向管軸線與縱坡仰角設置為2°,導向管在徑向上離墻內側0.3m,外側0.7米。墻長1米。
4.1.2管棚布置
為確保線路安全,設計采用在拱部120°范圍內設置Φ159 大管棚超前預支護從進口端一側進行施工,長度為35m,穿越鐵路路基和右側擋墻進入覆蓋層較深的基巖3m。管棚環向間距為0.4m。合理設置各孔每段進管的長度,保證同一斷面處的接頭數不大于50%,相鄰鋼管接頭錯開不少于1米。
4.1.3管棚施工順序
管棚施工先從右洞兩側開始向拱部中央進行,隔兩孔鉆一孔的作業順序,鉆成一孔,及時下管注漿,避免塌孔和路基下沉,一孔結束后再施工下一孔。
4.1.4鉆孔和下管
(1)搭設鉆孔平臺,鉆孔前用木板調整鉆機位置,先輕壓慢速鉆進,以保證開孔質量,鉆進中用測斜儀測量鉆孔方向,及時糾正偏差。
(2)為確保隧道拱部圍巖的穩定要對大管棚進行注漿處理,同時為提高導管的抗彎能力 ,可在管棚內增設鋼筋籠。為使漿液充分滲透,管棚采用花管,在鋼管上鉆孔徑為15mm 的注漿孔孔眼排列呈梅花形布置間距為15cm ×15cm,每根管棚在最后一節時在鋼管上要預留1.5m長不鉆注漿孔以起到止漿作用。
(3)鋼管節間采用焊接連接,鋼管連接端頭開4 個2cm ×5cm 的槽口,內套Φ140,L= 40cm 長的鋼管,將開口處焊平。
(4)鋼管的頂進,可以使用挖掘機頂進,或利用鉆機自身的收縮進行頂管,遇到頂進困難時,亦可以采用手動葫蘆固定于護拱上輔助頂進。
4.1.5注漿加固處理
封閉孔口,預留注漿口,注漿應通過試驗選擇水灰比和注漿壓力,本工程采用水泥單漿液,水灰比0.5∶1,注漿壓力0.5 ~1Mpa,不間斷注漿,在注漿過程中嚴格控制注漿壓力并加強對地表沉降監測。
4.2隧道開挖支護
4.2.1該段隧道開挖在大管棚的預支護下進行,采用雙側壁導坑工法進行施工,各個分部施工依次滯后3~5m。
4.2.2雙側壁導坑法施工見工序橫斷面圖5
(1)利用上一循環施作的鋼架施做導坑中側壁超前水平錨桿,弱爆破開挖①部,噴8cm厚混凝土封閉掌子面,施作 ①部導坑周邊的初期支護和臨時支護,初噴4cm厚混凝土后,架立I20b鋼架和I18臨時鋼架,設鎖腳錨桿,安設I18橫撐,鉆設徑向錨桿后復噴混凝土至設計厚度。
(2)用同樣的工序和方法依次開挖②③④部。
(3)在滯后②部一段距離后,弱爆破開挖⑤部,隧底周邊部分初噴4cm厚混凝土,接長I20b鋼架和I18臨時鋼架,復噴混凝土至設計厚度,澆筑該處邊墻基礎,填充部分隧底、仰拱。
(4)在滯后④部一段距離后,弱爆破開挖⑥部,工序和方法同(3)。
(5)開挖⑦部,噴8cm噴混凝土封閉掌子面。相繼滯后一段距離后,分別開挖⑧⑨。
(6)開挖⑩部,導坑底部初噴4cm厚混凝土,安設I20b使鋼架封閉成環,復噴至設計厚度。拆除兩側壁I18臨時鋼架最下一個單元,進行剩余部分仰拱灌注、隧底填充。
4.2.3施工注意事項
(1)施工時嚴格遵循“管超前、嚴注漿、短開挖、強支護、快封閉、勤量測、控沉降”的原則。
(2)弱爆破開挖或人工開挖,每次進尺0.6m,嚴格控制裝藥量。
(3)工序變化處鋼架應設鎖腳錨桿,以確保鋼架基礎穩定。
(4)導坑開挖孔徑及臺階高度可根據施工機具、人員等安排進行適當調整。
(5)鋼架之間縱向連接鋼筋應及時施作并連接牢固。
(6)施工時及時掌握開挖反映的地質狀況,若填方土體仍未有良好固結,在拱部120°范圍加打Φ42超前小導管,間距為40cm,注漿加固后方可繼續向前開挖。
4.3襯砌與回填灌漿
4.3.1根據監控量測的結果分析,待初期支護收斂后,拆除I18臨時鋼架,鋪設防水層和排水盲管,制作安裝鋼筋,利用襯砌模板臺車一次性澆筑邊墻和拱部混凝土。
4.3.2為防止二次襯砌與防水層之間形成空隙,二襯時沿拱頂預留注漿孔,間距5m,在下穿段施工完成前拱頂灌漿充填空隙。
5 監控量測
為確保行車安全和鐵路線的正常運營,必須嚴格控制隧道開挖引起的線路沉降,在線路股道中間和便梁支墩上布置沉降測點,進行跟蹤監測,并根據監測結果實時調整開挖進尺和支護參數。
6 結語
(1)采用D型便梁加固既有線路,并對D型便梁的架設應滿足的條件進行了分析,科學合理地確定了相關技術參數,施工過程中,便梁起到了很好的加固效果,確保了既有線路上的列車運行和隧道施工安全。采用逐孔施工,減少了D型便梁的架設工程量,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同時減小了中間基樁的受力,進一步降低了安全風險。
(2)采用吊軌梁等技術措施減小了基坑開挖對既有線路行車的影響。
(3)充分利用注漿加固施工方法,通過邊坡造殼注漿,二次造孔擠密注漿等辦法解決填方路基土體散導致塌孔現象發生。
(4)合理的管棚施工工藝對保證管棚施工正常進行,確保在管棚周圍形成具有一定強度和厚度的承載拱,起到了重要作用。
(5)施工結果表明既有線路加固方案和隧道施工總體順序安排是合理的,在長大管棚與鋼支撐和噴錨聯合支護下,圍巖可以承受全部荷載,證明了所采用的工程措施和施工參數具有足夠的安全度。
參考文獻
[1]陳文珍,D型便梁加固在羊子嶺隧道進口段下穿既有鐵路施工中的應用[J]. 隧道建設2009(3):356~359
[2]梁殿坤,曲線區段采用D型便梁加固線路施工技術的探討[J]. 上海鐵道科技2010(1)
[3] 譚鵬,采用大直徑管棚支護下穿高速公路施工技術 [J]. 鐵道標準設計2003(10)
[4]朱兆斌,D型便梁在小半徑曲線及小線間距區段的應用與計算[J].鐵道標準設計,2004(3):17~19
[5]王復明,倪偉偉,砂土地層隧道小導管注漿模型試驗研究[J].中外公路,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