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3年05月25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摘要:城市是一個龐大而復雜的系統,城市環境保護涉及這個系統的各個方面。天氣變化是和人類息息相關,并且變換莫測。本文就城市環境保護和天氣變化的復雜關系做了分析,并提出了幾點可行性的措施。
關鍵詞: 環境保護,天氣變化,論文發表,城市化
引言
城市化是中國發展的必然趨勢,隨著城市建設的迅速發展, 原地偏僻郊區的氣象觀測站, 現已陷入了高樓大廈的包圍之中, 城市或鄉鎮規劃建設項目的不斷開發和擴大, 導致氣象探測環境遭受影響和破壞日趨嚴重。據中國氣象局公布的氣象探測環境遭受影響和破壞的事件多達上千起, 今年上半年, 百色市氣象探測環境受到影響和破壞的氣象違法案件也達十幾起。如何依法保護氣象探測環境不再繼續遭破壞, 已成為目前必須認真面對和思考的問題, 也是氣象行政執法工作所要面臨的嚴峻考驗, 氣象行政執法工作任重而道遠。但是伴隨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出現了一系列的天氣變化,那我們怎么控制讓他們朝著一個良行的方向發展呢?
1 城市環保和氣溫的關系及措施
城市化已成為人類活動改造自然環境的主要方式之一。城市化進程中,“混凝土森林”不斷擴大,綠地和水體逐漸縮小,工業化的生活方式讓城市成為名副其實的“熱島”。談建國認為:“城市化過程帶來的最顯著變化是城市下墊面狀況發生改變。城市建筑物密度越大,下墊面對太陽輻射吸收就越明顯,地面通過長波輻射損失的熱量越少,城市氣溫就會越高。另外,城市里密集的人口分布和汽車保有量、空調使用量的不斷增加等,種種人為熱加劇了城市熱量的排放,導致城市熱島效應顯著增強。城市化對高溫等氣象災害有明顯的“放大”作用。談建國告訴記者,通過對上海市熱島年際間變化考察,從氣象觀測站多年數據來看,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熱島效應影響比較小,2000年以后熱島效應明顯增強。隨著近郊成為城市的一部分,近郊的溫度也開始與上海市中心區域溫度接近一致,且目前已經處于同步平緩增長的趨勢。 不僅如此,從全年來看,在七八月盛夏高溫期間,白天熱島效應最為強烈;從一天來講,市中心與郊區在下午兩三點出現最大溫差。城市熱島的強烈效應與高溫發生的季節、時間重疊,熱島效應增強的趨勢,更加劇了高溫熱浪的危害。
城市高溫已成為制約現代城市發展的重要氣象災害。上海市氣象局氣候中心副主任、醫療氣象專家談建國稱,城市持續高溫形成的熱氣團,首先影響人類的健康生活。它不僅能直接導致更多人中暑,還會形成對人體有害的煙塵污染,使居民患咽炎、氣管炎等呼吸道疾病的機率大大增加。在炎熱的環境下,死亡人數會提高,如2002年印度因受熱浪襲擊造成1200余人死亡,2003年歐洲酷暑導致了2.2萬人喪命。炎炎夏日,為防暑降溫,人們普遍使用空調、除濕器、風扇等電器,引起城市用水、用電的緊張,能源消耗量劇增。國家電力調度通信中心有關負責人指出,受高溫影響,七八月是用電量的最高峰,用電負荷超重,如遇“電荒”就不得不采用拉閘限電的方式,如此一來,就會對居民生活和企業生產造成不利影響,并給社會經濟帶來損失。高溫干燥的天氣一方面給城市綠地系統造成危害,破壞園林綠地的健康發展;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城市和森林的火險,帶來安全事故隱患。如2007年希臘就經歷了最嚴重的森林火災,近一半國土面積受到影響,高溫就是其幕后兇手之一。烈日高照時期也是交通事故的多發期,主要因為高溫造成路況不好和司機易困倦所致。氣溫超過30℃時,暴曬下的瀝青路面會軟化發黏,增加行駛的危險。入夏以來,各個城市因高溫引發的交通事故明顯增多。此外,熱氣候會造成城市區域性氣候的改變,影響局部地區臭氧層,誘發土地干裂、河床暴露、水源枯竭等災害,對城市的生態環境造成持久的破壞。
城市發“高燒”了!誰來為城市開幾副效果明顯的“退燒良藥”? “城市規劃必須考慮氣象條件。”全國政協委員徐一鳴認為,從城市規劃管理角度出發,如不重視城市發展對局地氣象條件的影響,可能造成難以逆轉的嚴重后果。如在城市規劃中合理考慮氣象條件,不僅能達到預期的防災目的,還能從低碳發展角度取得可觀的社會經濟效益。如北京市根據當地氣候規律在城市規劃中引入楔形綠地,一方面美化環境,另一方面也能有效吸收城市空氣中的熱量,為市民創造了更為舒適宜人的環境。專家認為,從個人因素來說,節能減排 從我做起:每月少開一天車全國每年可減排二氧化碳122萬噸;夏天空調調高1℃全國每年可減排二氧化碳317萬噸;每月少喝1瓶啤酒全國每年可減排二氧化碳78萬噸。人人做到種植“綠色植物”,倡導“綠色生活”,都能對局地“降溫”產生或多或少的影響。從城市建設的角度來講,結合當地氣候條件,考慮多種氣象因素,讓氣象成為“熱島”的“降溫劑”,則是另一劑關鍵的對癥良方。 氣象條件與城市選址、城市功能區布局、建筑形式等都是密切相關的。因而,城市建設需要著眼于長遠發展,科學利用氣候條件,揚長避短,合理布局。立足當地優質氣候資源,發展風能、太陽能,走低碳經濟之路;加強城市綠地和“通風道”建設,擴大城市的樹木、草坪覆蓋率;與氣象部門密切合作,滿足城市高溫時的應急處置需求,提高城市的應急處置能力,保障人們工作、生產、生活的正常進行。
2 探測環境保護的對策
2 .1 強化氣象部門對探測環境的自我保護意識
氣象探測環境是氣象工作的生命線,“保護探測環境、人人有責”要成為所有氣象人的共識。探測環境保護線要前移,從最基層的業務人員日常監控人手,嚴把防雷報建審批關,及時發現苗頭,及時介人處理。同時氣象部門要在不斷發展氣象事業、改善辦公環境和職工辦公住宿條件的過程中,注重探測環境的保護工作,不應該出現因單位小利益而自我破壞的現象,這也需要上級氣象主管機構和當地政府加大對基層臺站的扶持力度,切實改善基層臺站的工作生活條件,使基層臺站的干部職工能夠安心并積極工作。
2.2 繼續加大氣象法律法規的宣傳和普及
依照《氣象法》規定,保護氣象探測環境不僅是氣象部門的一項重要職責,也是當地政府的一項職責,要多方參與才能做好氣象探測環境保護工作。因此要進一步加大氣象法律法規的廣泛宣傳和普及,尤其要加強對建設行政主管部門的宣傳、溝通,及時將氣象探測環境和設施的有關情況報送相關部門備案,促使各級政府和相關職能部門及公眾對氣象探測環境和探測設施保護重要性有足夠認識,強化法制觀念,增強法律意識,提高依法辦事的能力和自覺性。
3.3 爭取將氣象探測環境和設施保護納入到當地城鄉建設規劃
做好與當地政府、規劃建設部門的協調工作,建立日常的協作機制,了解當前氣象探測環境和設施保護范圍內的城鄉建設規劃,并密切關注規劃的修改、變更,出現影響或破壞氣象探測環境和設施的情況時,及時爭取政府及有關部門的支持和協調。力爭將探測環境保護納入當地城鄉建設規劃,從規劃審批這道程序上把住關,從根本上進行保護,實現城鎮化建設與氣象探測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
總之:要減弱災害天氣對城市的影響,還需加強城市建設氣象規劃的研究,進一步完善監測預警與服務系統,充分考慮城市氣象因素,讓科學技術更好地為城市發展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