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3年03月12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摘要]
南海將在廣佛都市圈中承擔次核心的重要角色,廣佛地鐵作為都市圈策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一把"雙刃劍",在對中心區未來經濟發展產生推動作用的同時有可能導致一些負面的后果。本文通過對國內外城市的TOD模式的案例研究,分析廣佛地鐵為南海中心區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對中心區未來地鐵沿線地塊的城市開發提出一些建議。
關鍵詞:廣佛地鐵 南海中心區 TOD模式
1 研究目的
地鐵交通對城市未來發展的影響是巨大的,它將直接關系到城市的經濟發展、土地利用模式、居民出行方式等方面,對推動城市經濟發展起到重要作用;然而地鐵交通也是把"雙刃劍",以南海中心區 為例:一方面廣佛地鐵的建成,將會對中心區經濟發展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但同時也會為中心區帶來人口的急速膨脹,從而對周邊基礎設施產生壓力等問題。
本文根據TOD(公共交通導向開發)理論,結合國內外城市的地鐵發展模式相關案例,在深入分析廣佛地鐵帶來的機遇與挑戰的基礎上,對南海中心區未來地鐵站點周邊地塊的開發模式提出一些建議。
2.2.2 公共交通導向開發(TOD)理論
在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背景下.國際上一批新城市主義者提出"公共交通導向開發(TOD)"模式,提倡以公共交通車站為核心混合使用土地,其設計要點可概括為幾個方面:
1、社區的尺度以自行車、步行的尺度而出發設計,一般以車站為中心,半徑600m左右。
2、車站位于社區的中央,與商業中心、公共設施、廣場等組成核心區,核心區周圍是次要區域,布置中、高密度住宅(有高層、多層等形式)、學校與公園等。
3、TOD社區內設置盡量多的廣場、綠地,盡可能保留自然棲息地。
4、靠近車站,土地利用強度和建筑密度越高,反之越低。
5、創造良好的城市景觀,為行人提供照好的視野和更多的步行空間,減少路邊停車空間。
6、盡量使任何一處的道路與街道都有相同的公共交通和人行活動功能。
3. 地鐵為南海中心區帶來的機遇
3.1 地鐵縮短中心區與廣佛的時空距離,推動中心區經濟發展
南海位于廣州、佛山兩大重要都市的中部,具有左右逢源的區域優勢,地鐵建成后與公交系統共同組成了高效快捷的交通運輸系統,縮短了南海中心區與廣州、佛山中心區在空間上的距離,其獨有的便捷運輸方式必然會加強南海中心區與廣佛中心城區之間的聯系,推動南海中心區的經濟發展。
3.2 地鐵引起人口的遷移,為中心區的發展注入動力
在"廣佛都市圈"規劃中,南海作為其中一個綜合型次核心區,其中一個重要職能是分擔廣州"主中心"的部分功能,減輕主中心的人口壓力;廣佛地鐵建成后,廣佛"一小時生活圈"真正得到實現,由于南海相對低廉的居住成本、消費水平,將吸引相當部分的人口遷移到南海居住、工作,為南海中心區的發展、特別是第三產業的發展帶來動力。
4. 地鐵為南海中心區帶來的挑戰
4.1 地鐵是中心區第三產業發展的"雙刃劍"
地鐵既可能為廣州疏解舊城人口,也可能將更多的人吸引到廣州舊城。地鐵為南海居民出行到廣州中心城區提供了極大便利,由于廣州商業特別是中心城區的商業網點發達,對佛山特別是南海地區居民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可能吸引大部分居民到廣州進行娛樂消費,這部分"失去的"消費群體將對南海商業的發展造成很大的影響,成為阻礙中心區第三產業發展的"雙刃劍"。
4.2 對中心區基礎設施配套造成壓力
廣佛地鐵的建成開通必然刺激南海的房地產業及其他第三產業迅猛發展,大量的居住人口及商業活動將對中心區特別是桂城的城市基礎設施形成很大的壓力,基礎設施是涉及經濟增長、環境保護、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性產業,若未對物業開發密度進行合理設置,同時對地鐵沿線的基礎設施進行升級,過度開發的后果將是各種基礎設施系統的崩潰以及經濟活動的混亂。
5. TOD成功案例研究
5.1 丹麥哥本哈根TOD發展模式研究
在1947年,哥本哈根提出了著名的"手指形態規劃",該規劃規定城市開發要沿幾條狹窄的放射形走廊集中進行,走廊間被森林、農田和開放綠地組成的綠楔所分隔。
發達的軌道交通系統沿著這些走廊從中心城區向外輻射,沿線的土地開發與軌道交通的建設整合在一起,大多數公共建筑和高密度的住宅區集中在軌道交通車站周圍,使得新城的居民能夠方便地利用軌道交通出行。同時在中心城區,公交系統與完善的行人和自行車設施相結合,共同維持并加強了中心城區的交通功能。
5.2 香港TOD模式的成功經驗
香港政府為適應人口高速增長,拓展城市發展空間,自50年代就開始規劃發展新市鎮(衛星城),在交通上確立了依托軌道站點為核心、以軌道交通聯系新市鎮發展的基本原則。通過法規、政策的設定,成功實現軌道交通與城市建設、物業發展的聯動,圍繞軌道交通站點發展商業設施及商品住宅,結果軌道交通成功引導了人口的重新分布,支持了一系列新市鎮的快速發展,這驗證了交通導向開發(TOD)的發展策略是卓有成效的。
6. 對南海地鐵TOD開發模式的一些建議
6.1 升級地鐵沿線地區基礎設施,構建集約高效的土地開發模式
廣佛地鐵聯接南海中心區的主要組成部分如金融高新區、千燈湖、桂城等,這些地帶居住區集中、商務金融發達,是城市基礎設施壓力最大的地帶,建議沿地鐵線升級城市基礎設施如水電供應、給排水、通信系統等方面的配置,滿足居住人口及經濟活動對基礎設施的需求。
南海中心區為未來發展儲備的土地并不充裕,未來需要結合地鐵軌道線路優化空間擴展模式,在中心區未來發展中強調沿地鐵沿線以地鐵站點為核心的圈層式發展,鼓勵城市沿交通軸集約化、高效率的發展,打造以地鐵站點為核心的新型商業中心。
6.2 合理規劃沿線土地功能及開發強度
作為城市管理者的南海政府,須針對軌道交通特點合理規劃地塊功能,依托地鐵站點發展商業中心,沿線重點布局特色商業;并根據TOD理論合理規劃地鐵沿線及周邊地區的開發強度,建議以地鐵站點為圓心,將半徑為300米、500米及1000米的區域分別劃為高、中高及低強度開發區,充分釋放地鐵站點附近地區的土地價值,同時合理規劃物業開發的密度分布。
6.3 完善公交與地鐵的路線和換乘系統,建立高效交通體系
高質量的公共交通服務是TOD模式的重要基礎,軌道交通是主線,公交線是輔線,主線和輔線結合建立起完善的交通體系;目前南海中心區的公交站主要集中設置在軸線西側的燈湖西路,而途徑中心區的千燈湖站、礌崗等地鐵站周邊缺乏相應的公交換乘站,影響了整體交通體系的效率,建議應結合地鐵站點增設或調整部分公交站點,完善地鐵公交的換乘系統,方便居民出行,使地鐵成為真正能吸引人口聚集的重要因素。
6.4 注重土地開發與城市形象的結合,提升城市魅力
地鐵沿線地區的整體形象對于地鐵上蓋物業的開發有重要的影響,建議地鐵站點地上區域增加園林綠化、街道家具等元素進行合理設計,在充分利用地鐵沿線土地進行物業開發的同時,在未來的開發建設中營造中心區優美的環境及個性化的城市形象,提升中心區的城市魅力。
參考文獻:
[1]鄭明遠.《軌道交通時代的城市開發》.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6.
[2]馮浚,徐康明.《哥本哈根TOD模式研究》. [A]城市交通,2006年3月
[3]張寶賢.《TOD模式在廣州軌道交通中的發展-以軌道三號線和四號線為例》.交流平臺,2006年
[4]馮小杰,何暉.《"TOD"理論與城市地下空間利用》. [A]地下空間與工程學報,2007年12月
[5]李程壘, 陳峰.《TOD與城市發展的探討》. [A]交通標準化,2007年
[6]童亦弟.《TOD:開創城市建設新思路》.中國建設報,2007年12月27日,
[7]潘海嘯,任春洋.《<美國TOD的經驗、挑戰和展望>評介》. [A]國外城市規劃,2004年
[8]孫志堅.《南海城市發展設計中公共交通體系的研究》. [A]城市規劃與設計,2007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