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2年10月11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摘要:本文結合多年的實際經驗,從客觀實際出發,就土木工程混凝土施工技術進行了深入分析。
關鍵詞:土木工程;混凝土;施工技術
Abstract: This paper tells with many years of practical experience, from the objective reality, civil engineering concret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analysis.
Keywords: civil engineering; Concret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中圖分類號:U41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前言:土木工程是建造各類工程設施的科學技術的統稱。它既指所應用的材料,設備和所進行的勘測、設計、施工,保養維修等技術活動;也指工程建設的對象,即建造在地上或地下、陸上或水中,直接或者間接為人類生活、生產、軍事,科研服務的各種工程設施,例如房屋,道路、鐵路、運輸管道、隧道、橋梁、運河、堤壩、港口、電站、飛機場、海洋平臺、給水和排水以及防護工程等。土木工程施工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它涉及到現場工種多、專業多的交叉作業,現代土建工程以混凝土施工為主。以下對土木工程混凝土施工技術的各個環節進行詳細的分析。
1 混凝土材料質量控制
1.1 水的質量要求
在土木混凝土拌制和養護中,未經處理的工業廢水,污水及沼澤水不能使用,對鋼筋混凝土及預應力混凝土工程不允許使用海水。拌制混凝土用水還應符合下表要求。
1.2 水泥的質量控制
水泥品種按用途和性能分為:通用水泥、專用水泥及特種水泥。土木工程通常使用通用水泥(包括硅酸鹽水泥、普通硅酸鹽水泥、礦渣硅酸鹽水泥、火山灰質硅酸鹽水泥、粉煤硅酸鹽水泥以及復合硅酸鹽水泥)。在使用水泥的時候必須區分水泥的品種及強度等級掌握其性能和使用方法,根據工程的具體情況合理選擇與使用水泥,這樣既可提高工程質量又能節約水泥。
1.3 骨料的質量控制
砂石骨料是混凝土最基本的組成成分。通常1m3 的混凝土需要1.5m3 的松散砂石骨料。所以對混凝土用量很大的土建工程,砂石骨料的需求量是很大的,骨料的質量好壞直接影響混凝土強度、水泥用量和混凝土要求,從而影響土木建筑物的質量和造價。為此,在土木工程施工中應統籌規劃,認真研究砂石骨料儲量、物理力學指標、雜質含量及開采、儲存和加工等各個環節。使用的骨料應根據優質、經濟、就地取材的原則進行選擇。可以選用天然骨料、人工骨料,或者互相補充。
2 混凝土的攪拌及運輸
在完成材料選取后,混凝土的攪拌一般被視為混凝土施工的第一道工序。在攪拌混凝土之前,攪拌設備應該加水進行空轉數分鐘,并將積水倒凈,以達到拌筒充分潤濕的目的。在進行第一盤攪拌時,要充分考慮到筒壁砂漿的損失,相應的石子用量需要按配合比規定減半處理。攪拌好的混凝土要盡量做到卸載干凈,在全部混凝土卸出之前不能再次投入拌合料,更要堅決杜絕同步進料和出料的違規操作。此外還應該對水灰比和坍落度進行嚴格的控制,未經技術負責人和檢測人同意,不得憑習慣對用水量進行調整。要嚴格掌握混凝土材料配合比,技術人員和檢測人員要重點對混凝土配合比中水泥、砂、石、水、外加劑的計量進行檢查,對混凝土和易性、坍落度及外觀情況進行適時檢測,澆搗順序及振動棒的插入深度,應該為列為檢查的重點,確保混凝土中水泥、外加劑、骨料要符合相關技術要求。一是要混凝土的強度評定應符合規范要求;二是要確保混凝土攪拌均勻,顏色一致以及和易性較好;三是要保證混凝土拌合物的坍落度能夠符合規范要求。
工程現場運輸混凝土運送最好能夠從攪拌站出料口使用混凝土泵直接把混凝土輸送至樓層,并通過布料桿送達作業面,常用的運輸設備主要有:混凝土運輸罐車、混凝土輸送泵、機動翻斗車、混凝土輸送管道、混凝土吊斗等。在混凝土的運輸過程中,應當確保混凝土保持勻質性,不分層、不漏漿、不離析。如果混凝土運達灌筑地點后,出現離析現象,則應該進行二次攪拌均勻方可可入模,如果運輸過程中出現凝固,則視為廢品,不能用于工程施工。
3 混凝土施工工藝
3.1 澆筑
在混凝土澆筑前,應檢查模板的標高、位置、尺寸、強度和剛度是否符合要求;檢查鋼筋和預埋件的位置、數量和保護層厚度,并將檢查結果填入隱蔽工程記錄表;清除模板內的雜物和鋼筋的油污;對模板的縫隙和孔洞應堵嚴;對木模板應用清水濕潤,但不得有積水。
在地基或基土上澆筑混凝土時,應清除淤泥和雜物,并應有排水和防水措施。對干燥的非粘性土,應用水濕潤;對未風化的巖土,應用水清洗,但表面不得留有積水。在降雨雪時,不宜露天澆筑混凝土。混凝土的澆筑,應由低處往高處分層澆筑。每層的厚度應根據搗實方法、結構的配筋情況等因素確定。
在澆筑豎向結構混凝土前,應先在底部填入與混凝土內砂漿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漿;澆筑中不得發生離析現象;當澆筑高度超過3m時,應采用串筒、溜管或振動溜管使混凝土下落。在混凝土澆筑過程中應經常觀察模板、支架、鋼筋、預埋件、預留孔洞的情況,當發現有變形、移位時,應及時采取措施進行處理。
混凝土澆筑后,必須保證混凝土均勻密實,充滿整個模板空間,新舊混凝土結合良好,拆模后,混凝土表面平整光潔。為保證混凝土的整體性,澆筑混凝土應連續進行。當必須間歇時,其間歇時間宜縮短,并應在前層混凝土凝結前將次層混凝土澆筑完畢。混凝土運輸、澆筑及間歇的全部時間不應超過混凝土的初凝時間。
3.2 施工縫
由于技術上的原因或設備、人力的限制,混凝土的澆筑不能連續進行,中間的間歇時間需超過混凝土的初凝時間,則應留置施工縫,施工縫的位置應在混凝土澆筑前按設計要求和施工技術方案確定。由于該處新舊混凝土的結合力較差,是結構中的薄弱環節,因此,施工縫宜留置在結構受剪力較小且便于施工的部位。
3.3 搗實
混凝土的搗實就是使入模的混凝土完成成型與密實的過程,從而保證混凝土結構構件外形正確,表面平整,混凝土的強度和其他性能符合設計的要求。混凝土澆筑入模后應立即進行充分的振搗,使新入模的混凝土充滿模板的每一角落,排出氣泡,使混凝土拌和物獲得最大的密實度和均勻性。
混凝土的振搗分為人工振搗和機械振搗。人工振搗是利用搗棍或插釬等用人力對混凝土
進行夯、插,使之成型。只有在采用塑性混凝土,而且缺少機械或工程量不大時才采用人工振搗。采用機械振實混凝土,早期強度高,可以加快模板的周轉,提高生產率,并能獲得高質量的混凝土,應盡可能采用。
4 混凝土養護技術
混凝土的凝結與硬化是水泥與水產生水化反應的結果,在混凝土澆筑后的初期,采取一定的工藝措施,建立適當的水化反應條件的工作,稱為混凝土的養護。為使混凝土中水泥充分水化,加速混凝土的硬化,防止混凝土成型后因曝曬、風吹、干燥、寒冷等自然因素的影響出現不正常的收縮、裂縫破壞等現象。混凝土澆筑完畢后應及時灑水養護保持混凝土表面濕潤。混凝土表面的養護要求:
(1)塑性混凝土應在澆筑完畢后6~18h 內開始灑水養護,低塑性混凝土宜在澆筑完畢后立即噴霧養護,并及早開始灑水養護。
(2)混凝土應該連續養護,養護期內必須確保混凝土表面處于濕潤狀態。
(3)混凝土養護時間不宜少于28d。
5 結 論
綜上所述,混凝土施工技術直接關系著混凝土結構的使用性能,關系到整個工程的質量好壞。在施工之前應清楚的了解混凝土的結構和產生問題的原因,這樣才可以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解決,從根本上提高混凝土的結構安全使用壽命,從而有效的保證施工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