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2年09月14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摘要:設計方案遵循“以人為本”的思想,引入現代化醫院的建設模式,采用高效節能的集中式建筑布局;新舊大樓之間通過分期建設以“醫療街”的形式連成一體形成診療區,新與舊完成融合。
關鍵詞: 醫療街 分期建設 新舊建筑的共生
Abstract: the design scheme follow the thought of "people-oriented", the introduction of modern hospital construction mode, the high efficiency and energy saving of centralized architectural layout; Between the old and new building through periodic construction with "medical street" into an organic whole repeatedly form the form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area, new with old complete fusion.
Keywords: medical street construction in phases of new and old buildings coexistence
中圖分類號:S6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項目概況
深圳市西麗人民醫院位于南山區留仙大道以南,石鼓路以東,占地24000平方米,現有建筑包括門診住院樓、行政醫技樓、職工宿舍、職工食堂、供應室及動力間等。醫院進行規劃改擴建后,總規模將達500張床位,總建筑面積88702平方米。新住院大樓地上20層,建筑面積52150平方米,地下3層,建筑面積22350平方米。
2 場地現狀分析
改擴建工程地形方正,南北進深約114米,東西寬約208米,基本平整,南面大部分用地現狀為休閑綠化用地,西南側臨山體,距院內場地落差30米,F有建筑大多位于用地北面,其中門診住院樓、行政醫技樓和職工宿舍,臨市政主干道留仙大道一字展開;供應室及動力間、職工食堂緊貼這些建筑的南面布置。
按規劃要求,門診住院樓和職工宿舍必須保留;職工食堂可先行拆除;行政醫技樓、供應室及動力間在保證醫院于施工期間可正常使用的情況下可被拆除,或在新住院大樓建成后拆卸。
3 總體規劃布局
3.1總平面設計
根據建設用地位置、建筑現狀、周邊環境、交通組織、氣候特征以及功能要求,采用高效節能的集中式醫療建筑布局。北面沿留仙大道設置主入口和急診入口,主入口靠東布置,位于現有門診住院樓和職工宿舍之間,急診入口靠西布置。車輛出口設在用地東北角,污物出口、車輛及物流入口設在西北角。各出入口互不干擾。用地東、南、西面受山體或民宅的影響,不設出入口。
現有門診住院樓規劃改造為集門急診、行政辦公為一體的門診行政樓,和新住院大樓連成整體,形成完善的醫療區。新住院大樓和職工宿舍間留出較為開闊的中心地帶,和主入口一起作為主入口廣場?紤]到建筑消防距離、日照間距、功能布置、分期建設等因素,新住院大樓的塔樓靠主入口廣場布置。新住院樓西面的地面停車場可用作未來預留發展用地,高壓氧倉布置在用地西南角自成一體。
根據醫療建筑功能特征,門診行政樓和新住院大樓的裙房之間以“醫療街”的形式設置連廊和綠化中庭,新舊建筑連成一體形成診療區。門診陽光大廳以一定角度面向主入口廣場設置,延續“醫療街”的空間樞紐職能,門急診、醫技、住院等功能都可以圍繞核心空間開展,從而使相互之間的聯系更加快捷、清晰、高效。“醫療街”具有良好的空間指示性,患者在此可以一目了然的知道各醫療功能區的位置。
3.2交通流線規劃
室外交通實行人車分流:用地四周設置環形車道,北面道路為醫院主干道,是組織地面交通的主要樞紐:北干道和主入口廣場南側設有各種重要出入口,其中急診搶救、兒科、門診、住院和體檢入口車輛均可直接?。除了主干道及通往地下停車庫和地面停車場的車道外,院內部其他車道平時用作步行系統,必要時可作為消防車通道。步行人員則分別經過急診入口和主入口廣場進入各功能區。
北干道用地西側設有地面停車場,停車后可直接進入“醫療街”。
地下車庫設兩個出入口,分別在用地的東北角和西北面,車輛進入院內可通過地下室出入口分流進入地下停車庫。兩個地下室出入口可以實現進出有別,互不干擾。
場地西北角設置污物、尸體、物流出入口。診療區各處的污物通過垂直污物梯,先進入地下室,經過匯集后通過專用污物通道運出醫院,日常物品則通過地下室的潔梯運至各層。在診療區內部,各建筑物之間通過門急診大廳、出入院大廳和“醫療街”組織人流集散。
3.3分期建設:
供應室及動力間所在的位置是醫院用地中心,對整個用地規劃影響甚大,是本次項目的最大障礙。本方案巧妙地通過地下室的分期建設來解決這個難題。地下室首期建設部分主要以動力機房為主要功能,并在地下室設置臨時供應室。待新的動力機房和臨時供應室建成并投入使用后,現有供應室及動力間即可拆除,地下室二期部分及地面以上的建筑部分隨后進行建設。醫技行政樓則可待新建筑完全建成后拆除。
4 建筑設計
4.1新舊建筑的共生
如何使新舊建筑融合形成完善的醫療體系,達到與現狀和諧共生,新舊建筑之間空間及層高的設計是關鍵。門診行政樓的各層層高如下:首層3.6米,二至六層3.2米,七層4米?紤]到新舊建筑相連后更方便使用,新住院大樓各層層高分別設計為:首層5.5米,二至三層4.5米,四層5.1米,五層4.3米,使新建筑的一、三、五層可分別與原有建筑的一、四、七層在同一標高上,方便病人和醫護人員到達個醫療科室。其余各層也可通過在新舊建筑之間連廊上的步級來消化高差,或利用原有建筑的樓梯半層平臺來相接。
4.2功能布局
門診陽光大廳與“醫療街”、住院大廳連通,主要設置咨詢掛號、導醫服務、信息查詢等公眾服務設施,病人可咨詢就醫科室的位置及候診情況,獲取明確的指引。
門診主要科室設置于門診行政樓的首層至五層,“醫療街”為門診行政樓引入自然光的同時能為就診病人提供舒適的庭院景觀。急診科設置于門診行政樓首層西翼,并向留仙大道設有獨立出入口。急診科靠近新住院樓內的影像中心,并可通過影像中心外的電梯直通急診ICU及門診手術室。急診部同樣面對醫療街連廊設置綠化庭院,為就診病人提供舒適的庭院景觀,有效舒緩病人的緊張心情。
裙樓每層設置獨立的掛號收費,能有效進行人流分散,防止等候時間過長。醫技科室緊鄰急診科和住院病房塔樓,方便門急診科和住院樓的病人到醫技樓進行檢查。
門診行政樓的六—七層改造為辦公室,和新住院大樓五層的會議中心、病案中心、圖書館等一起形成行政辦公區。
六層以上塔樓為各科住院病房,共14層。住院大廳位于裙樓首層,正對入口廣場,設置獨立的住院部電梯間,交通聯系十分便利。
住院區每層為一個護理單元,公共垂直交通設置在護理單元中間,正對護士站,方便醫護人員管理病區。污物梯設置在護理單元西端,潔凈梯設置在東端,醫護人員有獨立電梯廳和醫護走廊,能有效實行醫患分流。北面醫護區域每兩層設置空中花園,為醫護人員提供良好的休息、交流環境。病房均為南
向且面對景觀最好的生態綠化山體,具有最好的通風、采光效果,為病人提供最好的康復環境。
4.3環境與造型設計
本方案對各種環境空間采用多層次立體化的綠化系統,包括建筑小品、綠化庭院、廣場綠化、建筑周邊綠地、道路綠化和屋頂花園等,形成立體交叉式的綠化景觀,活躍空間氣氛,為公眾提供良好的休息場所。平面布局和室內設計堅持園林生態化的理念,“醫療街”設置各種綠化、休息座椅等,綠色植物貫穿各層空間,營造出清新自然的室內環境。各醫療功能單元都圍繞“醫療街”,每個候診區都面向庭院,具有較好的景觀和通風效果。
外立面主要采用石材和白色鋁板作為裝飾材料,體現醫院溫馨、寧靜的建筑風格,整體色調明快淡雅,形成較高現代品味。沿街立面通過大量水平線條及弧線營造動感的建筑形體,南立面通過水平向的出挑陽臺、透澈的玻璃欄桿及豐富多變的遮陽百葉與優美的山地景觀相互映襯,增強建筑的表現力,形成視覺亮點,模糊了傳統醫療建筑嚴肅、死板的形象,有效緩解病患緊張心理。
5 結束語
作為深圳市衛生事業“十一五”發展規劃重點建設項目,本案利用“醫療街”為媒介創造良好的就診環境,“醫療街”和門診陽光大廳之間相互穿插呼應,使各部門處于園林綠化和陽光圍繞之中,不但具有良好的采光和通風效果,同時也獲得很好的景觀效果,F有建筑與新建筑都得到最佳的組合方案,新與舊完成融合。
參考文獻
[1] 綜合醫院建筑設計規范(JGJ 49-1988).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 羅運湖. 現代醫院建筑設計.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