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2年08月27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摘要:在濱水區,駁岸是水域和陸域的交界線,人們在觀水時,駁岸會自然而然地進入視野;接觸水時,也必須通過駁岸,作為到達水邊的最終階段。因此,駁岸設計的好壞決定了濱水區能否成為吸引游人的空間。
關鍵詞:水體;生態;駁岸
Abstract: The revetment is the boundary of the water and land in the waterfront, when the people see the water, the revetment will very naturally come to the eyes; and when they contact with water, they also must pass through the bulkhead, as the final stage of getting to the water. Therefore, the revetment design determines that the waterfront can become the space attracting visitors.
Key words: water; ecological; revetment
中圖分類號:TU98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2)
駁岸設計時主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治水性,駁岸的首要功能是穩固堤岸,防洪,保護城市免受水淹;二是親水性,使人們走在岸邊能接近水面,觀賞美麗的水邊風景;三是安全性,水給人柔美感受的同時,也是深淺莫測的,強調親水而忽視安全的做法是危險的;更重要的是駁岸的設計要滿足自然生態的原則。
1 園林中駁岸的設計主要有以下幾種模式:
1.1 整形式直駁岸。對于大型水體和風浪大、水位變化大的水體以及有城市防洪要求的堤岸,或是水面較窄的區域,常采用石料、磚或混凝土等砌筑直立式岸壁。它的特點是堅固耐久,防滲抗沖激,但親水性差,生態性差,景觀設計中為了柔化人的景觀心理,常常在堤上種植垂蔓植物,美化擋墻。
1.2 斜坡式的生態磚護岸。這種駁岸相對于直立式駁岸來說,除具有護堤、防洪的基本功能外,還容易使人接觸到水面,從安全方面來講也比較理想。在生態磚的種植槽內還可種經濟作物或是草花植物,起到水土保持和景觀美化的效果。但適于這種駁岸設計的地方必須有足夠的空間。
1.3 臺階式的駁岸形式。較之前兩種形式,臺階式駁岸人們可以根據不同的水位情況選擇不同的活動層面,濱水空間得以擴大。人們容易接觸到水,可坐在臺階上眺望水面。在最高與最低水位之間修梯田式種植臺,種植臺上種植水生植物,空挑臨水步棧橋,接近水面和植物,棧橋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這種斷面適合于水位多變情況下的親水護岸,主要從生態和人的親水心理角度出發設計。
1.4 自然式的山石駁岸。對于小型水體和大水體的小局部,以及自然式布局的園林中水位穩定的水體,常采用自然式山石駁岸,或有植被的緩坡駁岸。自然式山石駁岸可作成巖、磯、崖、岫等形狀,采取上伸下收、平挑高懸等形式。
1.5 卵石淺灘式駁岸。在大型水體的邊緣,由淺漸深的親水區域,或是小型的人造水體,水面清且淺,可布置具有自然情趣,精致的卵石水岸景觀,滿足人的親水嬉水,捕撈游魚的需求。
1.6 溶于自然的片石砌岸、松木樁護岸、自然草坡入水駁岸。此種類型駁岸很有自然氣息,能維持陸地、水面及城市中生物群落的連續,以最小的人為干擾,在駁岸穩固的前提下,水際處理的越簡單越好。
2 生態駁岸對周圍環境的影響:
2.1 平衡城市水環境。
自然駁岸的植物群落具有涵蓄水分、凈化空氣的作用,可在植物覆蓋區形成小氣候,改善水體周邊的生態環境。豐水期,水體中的水向駁岸外的地下水層滲透儲存,緩解內澇;枯水期,地下水通過駁岸反滲入水體,起著補枯和調節水位的作用。另外,駁岸上的大量植被也有涵蓄水分的作用。
2.2 促進水陸生態系統平衡。
自然護坡使得水體形成沼澤、急流和淺灘等豐富多樣的生境。由此形成了豐富的淺灘植物,為魚類的產卵創造條件,為鳥類、兩棲動物和微生物提供生存環境,保證生物的多樣性,駁岸上繁茂的綠樹草叢不僅是陸上昆蟲、鳥類的覓食、繁衍的樂土,而且進人水中的植物根系還為魚類產卵、幼魚避難、覓食提供了場所,形成一個水陸復合型生物共生的生態系統。
2.3 增強水體的自凈作用。
土壤中生長著大量的水生、濕生植物,它們為微生物的附著提供條件,使水中富含氧氣。利用植物根系吸收和微生物分解來實現對污水的高效凈化,增強了河涌的自我修復能力與自我凈化能力。
3 當前城市水體駁岸存在的問題
3.1 護岸目標單一—防洪功能,不具備市民休閑、娛樂的親水功能;更不具備城市河道自然生態系統恢復的功能與視覺審美上的河道景觀功能。設計中主要有對曲流的裁彎取直、加深河槽并用混凝土加固河岸、筑壩、筑堰、改道等;炷粮魯嗔笋g岸土體與其上部空間的水氣交換和循環,導致河岸自身調節功能變弱;河岸的植被從水生向中生和旱生轉變,嚴重破壞了濱水地區的自然生態系統。
3.2 景觀單調。許多堤岸設計采用傳統的工程措施,硬質護坡、高筑河堤等,使河道本來的自然風光與親切感消失。堤岸給予人一種不安全的恐懼感,不能得到良好的親水性。這種典型的“U”字型與“V”字型硬質河道,改變了河道的自然生態系統特征,破壞了兩岸動植物的生存環境,岸邊的水生植物、兩棲類動物、昆蟲種類單調。
3.3 部分防洪堤年久失修,在汛期抵擋不住洪水的沖刷。駁岸使用材料不夠堅固,擋水材料常被水流沖走,春夏季節雜草叢生,阻礙河道行船及行洪。
4 對策探討
4.1 不同河道斷面的選擇
河道斷面的處理和駁岸的處理有密切的關系。河道斷面處理的關鍵是要設計一個能夠常年保證有水的河道及能夠應付不同水位、水量的河床,對于南方來說,由于平時河道水量很小,但每到夏季汛期又有較大的流量,從防洪出發需要較寬的河道斷面,但一年內大部分時間河道無水,景觀很差。為解決這種矛盾,可以采取一種多層臺階式的斷面結構,使其低水位河道可以保證一個連續的藍帶。能夠為魚類生存提供基本條件,同時滿足20年的防洪要求;當較大洪水發生時,允許淹沒灘地。而平時這些灘地則是城市中理想的開敞空間環境,具有較好的親水性、適于休閑游憩。
中山市的歧岐江公園,即在河道斷面處理上采取了多種形式:它根據河道斷面所處位置的不同,因地制宜、靈活運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2生態駁岸的選擇
對于坡度緩或腹地大的河段,可以考慮保持自然狀態,配合植物種植,達到穩定河岸的目的。如種植柳樹、落羽杉以及蘆葦、香蒲等具有喜水特性的植物,由它們生長舒展的發達根系來穩固堤岸,加之其枝葉柔韌,順應水流,增加抗洪、護堤的能力。
對于較陡的坡岸或沖蝕較嚴重的地段,不僅種植植被,還采用天然石材、木材護底,以增強堤岸抗洪能力。如在坡腳采用石籠、木樁或漿砌石塊(沒有魚巢)等護底,其上筑有一定坡度的土堤,斜坡種植植被,固堤護岸。
對于防洪要求較高、而且腹地較小的河段,在必須建造重力式擋土墻時,也要采取臺階式的分層處理。在自然型護堤的基礎上、再用鋼筋混凝土等材料確保大的抗洪能力,如將鋼筋混凝土柱或耐水原木制成梯形箱狀框架,投入大的石塊、或插入不同直徑的混凝土管,形成很深的魚巢、再在箱狀框架內埋入大柳枝、水楊枝等;鄰水則種植蘆葦、菖蒲等水生植物,使其在縫中生長出繁茂、蔥綠的草木。
4.3 護岸的親水性設計
護岸類型的設計最重要的原則便是親水性,其關鍵在于處理好安全與親水的矛盾。護岸的設計首先應滿足防洪的要求,規劃前應充分調查洪水周期、淹沒范圍等防洪資料。親水性是人在濱水空間環境下本性的體現,護岸設計能否體現親水性往往是其設計的成敗所在。岸線的親水性取決于岸線的平面和斷面形狀。水具有可塑性,岸線的平面設計決定水體的平面形態。通過岸線的處理,可以豐富水的平面形態,增強親水性。對于平直岸線,有時可以處理成凹式或外凸式具有強烈幾何形態的親水平臺。凹入式岸線能給人一種向心、圍水的親水感受,凸出式岸線則使人有一種置身水中的自然感受。
4.4 堆石搭配植物設計。
石的堆砌要參考古典園林的堆石法則,做到高低錯落、自由多變、疏密有秩。并結合濱水建筑小品、園路、坡之陡緩設置,具有厚薄與虛實的變化。 堆石塑造出駁岸的輪廓線,植物搭配一方面消弱了單一堆石法的單調性和尖銳性,使駁岸更富于變化,更加趨向自然;另一方面,植物與堆石相掩映,堆石在藏與露中增添了幾分活潑之氣。
5 總結
城市水體岸線設計要滿足防洪、水運、灌溉、景觀等要求,設計應因地制宜,根據兩岸標高的實際情況靈活處理,如在城市道路邊的水道,受道路標高的限制,無法處理成緩坡的,采取跌級的方式,結合花池擋墻、多級平臺等多種形式“消化”較大的高差;內側地勢較平緩地帶駁岸則采取多種駁岸形式,置石、草坡、卵石灘、親水平臺等相結合,弱化水體在水利方面功能的影響,突出景觀效果。
多種花木,這樣既能軟化以鋼筋混凝土為主的硬質景觀,也有利于保護自然形成的岸線特色和重要功能。城市濱水空間的綠化種植盡量利用豐富的鄉土樹種和特色樹種,注重展現層次變化、質感變化、色彩變化、季相變化等,以適應城市氣候環境和城市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