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2年08月13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摘 要:本文結合某工程案例分析大體積混凝土施工工藝,并探討了混凝土澆筑技術。
關鍵詞:大混凝土;施工技術;分析
Abstract: Combined with an engineering cas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large volume concret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and probes into the concrete pouring technique.
Key words: large volume concret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analysis
中圖分類號:U4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2)
在項目部的精心組織管理下,本工程未發生過任何質量安全事故,工程質量優良,并受到了板帶工程指揮部及業主的一致好評。整個施工過程中,始終服從指揮部的統一調度指揮,按時完成指揮部下達的各階段節點計劃,與友鄰單位密切配合、友好合作,在整個板帶工程的順利建設中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1.案例工程
某市商業步行街工程是一座集商業、住宿、娛樂為一體的大型現代化建筑,地下 2 層,地上 3~7 層,總建筑面積251890㎡,澆筑面積 4.3 萬㎡,屬于大體積混凝土。
2.基坑土方開挖
2.1 鋼筋砼爆破拆除
本工程工期緊,任務重,結構復雜,技術含量高,施工難度大。于 2001 年 9 月 26 日破土動工。在基坑土方開挖的過程中遇到大量的原有鋼筋砼設備基礎,因施工環境無法作常規的爆破拆除,只能人工用風鎬打眼作表態爆破拆除,給施工帶來了極大的困難,阻礙了施工的順利進行。在困難面前,項目部班子認真研究,精心組織,將約 3000m3砼及鋼筋砼塊體拆除外運,在不影響三煉鋼正常生產的前提下,按計劃圓滿完成了基坑土方開挖任務。
2.2 基坑驗槽
在基坑驗槽時,發現基底土質為回填土,達不到設計要求的承載力。對于驗槽中發現的地基問題,必須進行處理。處理對象為地基土以及基礎與上部結構;處理原則為:首先使地基土各處的強度和變形趨于一致,使建筑物沉降均勻,若不能達到上述要求,則對基礎尺寸、埋深或上部結構進行調整,使結構適應地基的不均勻性;地基處理方法分為整體處理和局部處理。
整體處理:槽底全部為填土,或填土占大部分,天然土層零星分布其中,一般應全部清除,地下水位以上可采用 2:8灰土,水位以下采用級配砂石或碎石屑分層回填夯實。也可將基礎埋深適當加大。
局部處理:局部坑、溝、墳穴、軟土的處理。將坑底及四壁的松軟土清除至天然土層,然后采用與天然土層壓縮性質相近的材料回填。天然土層為可塑的粘性土、中密的粉土時,可選用 2:8 灰土或 1:9 灰土;天然土層為硬塑粘性土、密實粉土砂土,宜選用級配砂石。若坑的深度、面積很小,宜采用級配砂石。回填時應分步回填,并按 1:1 放坡做踏步;舊房基、磚窯底、壓實路面或基巖層等局部硬土,一般都要挖除。挖除后回填材料根據周圍土質而定。全部挖除有困難時,可挖除 0.60m 做軟墊底,使地基沉降均勻。
3.主體工程施工
本工程的主體工程結構復雜,預留孔洞、預埋鐵件、預埋螺栓規格品種繁多。
3.1 預埋件安裝
按工程《施工組織設計》中,爬架平面預埋位置及立面預埋位置進行逐點放線預埋。預埋件按照方案設計要求選用,預埋位置、預埋件均按照平面圖中爬升機構編號進行。預埋件與結構配筋點焊或繃扎,防止澆筑時預埋件位置偏移。預埋件兩端利用海綿、泡沫、鋸沫、膠帶封堵,防止澆筑時注入水泥。
預埋精度要求如下表所示。預埋位置是否準確是爬架運行操作的關鍵,利用直尺、卷尺及鉛錘吊線進行預埋檢測。
本項目安裝在二冷室 x 向、y 向剪力墻立面上的四塊導軌埋件形狀復雜(似雞爪),長 13m,高 8m,單件重約 7000kg,安裝精度為 ±50mm。安裝在二冷室 x 向、y 向剪力墻 8.5 標高處的兩塊結晶器振動支承架形狀復雜,單件重達 15020kg,安裝精度為 ±20mm。
3.2 回轉平臺錨固件安裝
回轉臺結構特點是:設備結構尺寸大、重量大(一般為150 ~ 300t),承載力大(一般為 150 ~ 350t),工作頻繁,安裝精度高(旋轉齒底座安裝水平度為 0.05/1000mm),施工技術復雜。針對這些大型的精密重型設備錨固件的安裝需要制定出一套科學的、行之有效的安裝方法,能夠達到優質、高速,并且最大限度地降低施工成本。安裝在大包回轉臺 11.40 標高處的回轉臺錨固件重4025kg,由 36 根長 1.8m 的 φ70 無縫鋼管組成,安裝精度為±33mm。項目部不畏艱險,反復研究,制定出科學合理、切實可行的專項目施工方案,按照指揮部的節點計劃圓滿完成了主體工程的施工任務,于 2002 年 2 月、3 月相繼將在線、離線設備基礎交付安裝。
4.混凝土澆筑
4.1 施工前準備
4.1.1 施工人員進行技術交底及安全交底。
4.1.2 檢驗模板拼縫的嚴密性和支撐穩固性,清理模板內雜物,木屑等。
4.1.3 完善澆筑區域驗收工作,即隱蔽驗收工作和隱蔽驗收記錄,嚴格遵守砼澆筑令制度。
4.1.4 檢查澆筑機械機具的完好性,鋪設砼輸送泵管,用廢舊輪胎墊在輸送管下以減小由于輸運管工作時產生的震動對鋼筋和模板產生移位影響。
4.1.5 填寫好攪拌通知單,通知砼供應商,并注明澆筑砼的標號、品種級別、澆筑時間和澆筑量。
4.1.6 應急措施:備用兩臺 35 kW 柴油發電機。
4.2 澆筑順序和施工段劃分
澆筑順序按先遠后近,由東向西、自南向北澆筑。由于該工程超寬超長,筏板面積為 145.5m×351.9m(寬×長),因設計要求留置后澆帶、加強帶。依據后澆帶和加強帶的分布,分出澆筑區段,在澆筑上不留置設施工縫。
4.3 筏板澆筑
600nm 厚筏板澆筑時依照方案由東向西澆筑,自南向北推運,其中筏板一次澆筑到板面。基礎梁面到筏板面高度為600~900mm ,寬為 900mm ,筏板澆筑完后間隔 30 分鐘后澆筑基礎梁,澆筑采用斜面分層一次到頂法完成。
4.4 操作方法
4.4.1 由于該工程板厚梁高,因此每個作業面分前、中、后三排振搗,采用快捅慢拔的方法進行振搗,嚴禁漏振。邊振邊成型并及時抹平筏板和梁表面。
4.4.2 縱橫梁節點,梁柱節點鋼筋密集處,采用人機結合振搗。
4.4.3 地下室外墻自筏板面向上 300mm,留置水平止口施工縫,止口處擬放置橡膠止水帶。
4.4.4 砼振搗:振搗棒插入砼間距一般為 400mm,振搗時間為 18~30s,并在 20S~30s 二次復振。
混凝土澆筑時的分層厚度應不超過振動棒長度的 1.25倍,在振搗上一層時,應插入下一層混凝土內約 5cm、以消除兩層之間的接縫:一般在大體積混凝土工程中。分層厚度可定為 40~60cm,數量較少的混凝土工程中分層厚度可取25~35cm。
控制澆筑溫度:所渭澆筑溫度是指混凝土從攪拌機出料后,經運輸,燒筑振搗等工序后的混凝土溫度。
在一般建筑工程的大體積混凝土施工中、澆筑溫度對結構物的內外溫差影響不大,因此對主要受早期溫度應力影響的結構物,沒有必要對澆筑溫度控制過嚴。但溫度過高會引起較大的干縮以及給混凝上的澆筑帶來不利影響。適當限制澆筑溫度是合理的。建議澆筑溫度控制在 40℃以下為宜,這就要求我們在常規施工情況下,合理選擇澆筑時間,完善澆筑工藝以及加強養護工作。
5.結語
大體積混凝土技術要求高、施工難度大,必須要采取措施、最大限度地解決水泥水化熱及隨之引起的體積變形、混凝土開裂的問題。文章結合某工程案例對大體積混凝土施工的的基坑開挖與主體工程施工進行了分析,并對混凝土澆筑技術進行了探討。
參考文獻:
[1] 薛志宏,張延明.大體積混凝土施工工藝的探討[J].吉林勘察設計,2007,(1).
[2] 劉飛,李慶軍.大體積混凝土施工裂縫的預防措施[J].陜西建筑,2009,(2).
[3] 易顯尤.談大體積混凝土的施工[J].企業科技與發展,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