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2年07月11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審美意識的不斷提高,現代園林建設中更加注重了植物材料的開發和利用。植物造景也不緊緊之是人們審美情趣的反映,而是更兼備了生態,文化,藝術,生產等多種功能的園林景觀,當前,它已經滲透在了我們環境建設的方方面面,如何研究傳統園林的植物景觀配置,如何創造出適合現代人生活,審美且具有時代特色的植物景觀,是我們每個園林工作者責無旁貸的責任。
關鍵詞:園林藝術 景觀配置 藝術原則
1 植物造景原則
1.1根據園林植物生態要求,處理好種間關系
植物所生長的空間叫做“環境”,任何植物生長發育都不能脫離環境而單獨存在。同樣,環境中所包含的各種因子對于植物的生存有著直接或間接影響。園林植物生長的好壞與后期管理固然重要,栽植前生態環境的預測,樹種之間的搭配卻直接關系到樹木的成活與否。所以我們園林建設中,必須掌握好各種樹木的生態習性,培育和栽培好不同生態類型植物品種。
1.2植物造景的藝術性原則
任何一個好的藝術類型的產生是人們主觀感情和客觀環境相結合的產物。不同的園林形式決定了不同立意方式。節日廣場,應營造出歡快,喜慶的氛圍,色彩上以暖色調為主;烈士陵園就應該以莊嚴,肅穆為基調,色彩以冷色調為主。園林綠化不同于植樹造林,保持各自的園林特色的同時,更要兼顧到每個植物材料的形態,色彩,風韻,芳香等美的特色,考慮到內容與形式的統一。使觀賞者在寓情與景,觸景生情的同時,達到情景交融的園林藝術審美效果。
1.3處理整體與局部,近期與遠期的關系
文有文眼,景有景眼,在植物綠化過程種,整體與局部的協調統一顯得尤為重要,每一個公園,每一塊綠地都應突出主題;蛴^花,觀果,觀干。。。。不同的植物材料烘托美化不同的環境,整體與局部的不統一,樹種栽植的雜亂,勢必影響到植物造景的整體效果。此外,植物生長發育是一個需要一個時間過程的,欲充分發揮樹木配置后所形成的藝術效果,除應考慮整體美學構圖的原則外,必須充分了解植物材料生長規律,速生樹種與慢生樹種相互配置,喬灌草相結合,增強景觀的快速形成和植物群落的演替更新。
2 植物配置的掌握要點
植物配置應注意植物高矮順序與游人視線的關系;植物色彩美與季節的關系和顏色相配的協調性。經過我幾年工作實踐植物配置在不同地方應注意的掌握要點。
交通島周邊的植物配置宜增強導向作用,在行車視距范圍內應采用通透式配置。綠島上自然式配置樹叢、孤植樹,在開敞的綠化空間中,更能顯示出樹形自然形態,與道路綠化帶形成不同的景觀。導向島綠地應配置地被植物。
廣場綠化應配合廣場的主要功能,使廣場更好地發揮其作用。廣場綠地布置和植物配置要考慮廣場規模、空間尺度,使綠化更好地裝飾、襯托廣場,改善環境,利于游人活動與游憩。
道路綠化是城市綠地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可以體現一個城市的綠化風貌與景觀特色。園林景觀路的綠化用地較多,具有較好的綠化條件,應選擇觀賞價值高的植物,合理配置,以反映城市的綠化特點與綠化水平。園林景觀路是道路綠化的重點,主干路是城市道路網的主體,貫穿于整個城市。主干路植物配置要考慮空間層次,色彩搭配,體現城市道路綠化特色。同一條路段上分布有多條綠帶,各綠帶的植物配置相互配合,使道路綠化有層次、有變化、景觀豐富,也能較好地發揮綠化的隔離防護作用。分車綠帶的植物配置應形式簡潔,樹形整齊,排列一致。
花壇布置應選用花期、花色、株型、株高整齊一致的花卉,配置協調。花壇、花境的設計應配置合理、主題突出具有獨創性。
很多園林規劃設計與園林工程建設都是同一單位或個人,為了能使設計方案被接受而在植物配置中不顧科學,一味地迎合領導的意圖和為了推銷利潤高的樹種或自己有的苗木而隨意規劃。
不同植物在一起要考慮相互間的生長速度、影響能力、陰陽性,觀花、果、葉的樹如何映樹,病蟲害的交叉性,同種樹的連片與分隔的統一,病蟲害防治的難易程度,耐濕耐旱性等都是選擇樹種的重要因素。一般來說,鄉土樹種生命力、適應性強,能有效地防止病蟲害大暴發,常綠與落葉樹分隔能有效地阻止病蟲害的蔓延,林下植草比單一林地或草地更能有效利用光能及保持水土。
要達到理想的效果,樹種的配置來講,一個優秀的景觀作品必然是設計與施工密切配合的結果。從選苗到現場施工,設計師均須親臨指導。至于自然山水園的放樣、施工,沒有景觀設計師的現場把關,更是難以達到預期效果。對于復雜地形的施工,現場出現問題的情況更是時有發生。置身于現場,景觀設計師更容易把握與周圍環境的關系,可以說,擅于處理現場是一個優秀景觀設計師的基本素質之一?墒牵簧倬坝^設計師并不樂于下工地,至少是缺乏主動性,而越是施工水平差的隊伍越少與設計人員溝通,最終的結果往往留下諸多遺憾。在配置中要充分考慮到各種的矛盾和優勢,加以合理地搭配,使其達到理想效果,以便創造良好的景觀。
3植物造景的基本手法
3.1主次分明 疏朗有序
主即主要突出某一樹種進行栽植,其他樹種進行陪襯;疏即很自然的進行栽植,雖由人作,宛若天開,盡量避免人工之態的顯現。園林綠化不同于普遍綠化,概括的說應是綠化加美化,各種植物的不同配置組合,能形成千變萬化的景境,給人以豐富多彩的藝術感受。
3.2注意四季景色季相變化
在植物造景過程中,突出一季景觀的同時,兼顧其他三季,即在主要樹種開花時,不要有其他樹種開花,而在其他季節要有其他樹種的開花托景。如在碧桃專類園種常綠與落葉的比為1:3,喬木與花灌木的比為1:1。早春,碧桃開花時以常綠樹為背景,彌補了景區花量大,常綠量不足的缺點,而在其他季節,花灌木相繼開花,延長了花期存在的時間,豐富了植物景觀,使人們在不同季節欣賞到不同的景色。
3.3圍合空間的合理應用
植物圍合空間可分為開放性(視線通透),半開放性空間(有開闊視野,有封閉視線),冠下空間(樹冠郁閉后的樹下空間),封閉性空間(四周全被遮擋),豎向空間(視線向上)等幾種形式。不同的地形,不同的組團綠地選用不同的空間圍合。如街道,人行道兩邊及城市廣場四周,可用封閉性空間,與外界的嘈雜聲,灰塵等環境隔離,鬧中取靜,形成一個寧靜和諧的活動游憩場所。
3.4林緣線和林冠線處理要有變化,有韻律
林緣線是樹冠垂直投影在平面上的線;林冠線是樹冠與天空交接的線。進行植物造景時應充分考慮到樹木的立體感和樹形輪廓,通過里外錯落的種植,及對曲折起伏的地形的合理應用,使林緣線,林冠線有高低起伏的變化韻律,形成景觀的韻律美,幾種高矮不同的喬灌草,成塊或斷斷續續的穿插組合,前后栽種,互為背景,互相襯托,半隱半現,即加大了景深,又豐富了景觀在體量線條,色彩上的搭配形式。
3.5應用透視、變形、幾何、視錯覺原理進行植物造景
人們對于景觀的最直接感受便是通過視覺來獲得的,設計者引導游人視線成功與否決定了景觀的優劣。視線通透遠近等視線效果的方式主要靠對植物材料的選擇,喬木,灌木,花草,不同的樹種起到了不同的視覺效果。這就要求我們在植物造景時,認真的去了解和掌握更多的表現形式如透視變形,幾何,視錯覺等,創造出適時,適地,有韻律地植物景觀,滿足觀賞者地視覺審美要求。
4結束語
現代城市中所有建筑不到1%是根據盛行風、太陽光或自然溫度變化而規劃的。園林規劃從根本上而言,是試圖改善人類生存環境的研究,為我們的生活帶來歡樂和滿足。而與環境適應協調的體驗不能忽視。如果忽視了它們,將會導致無數不必要的矛盾和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