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2年07月02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摘要:文章由強夯法加固地基機理出發,介紹了一些強夯效果的檢驗方法,并結合一些工程實例檢測數據,探討了不同土質下和加大落距、錘重的強夯法處理效果。
關鍵詞:強夯法;落距;錘重;加固效果
強夯法是一種新的地基處理方法,始創于20 世紀60 年代。該方法主要是通過把一定重量的錘反復地升到一定的高度上,然后讓錘自由地下落,整個過程所產生的巨大沖擊力和振動能量可以提高地基的承載力,從而改善其特性[1] 。由于強夯法具有施工設備簡單、施工方便、效果顯著、適用范圍廣、經濟易行和節省材料等優點,其已經廣泛用于工民建、路基、鐵路、公路、碼頭、機場跑道等地基處理工程中,尤其適用于加固碎石土、砂土、雜填土地、非飽和粘性土、濕陷性黃土等地基基礎[2] 。但是,在施工中如何控制夯擊效果,加大落距、錘重等將會對加固效果有直接的影響。筆者結合一些工程實例來探討強夯法的處理效果,希望對類似工程的施工有所裨益。
一、強夯法加固地基的機理
強夯法加固機理是利用重錘反復在一定高度自由下落的極短時間之內對地基土所施加的巨大沖擊能量的作用,反復沖擊過程可以產生諸如壓縮波、剪切波和瑞利波等,并使土體受到瞬時加荷、卸荷及剪切的作用[3] 。因此,土粒就會改變原有的接觸形式而產生了新的位移來達到更為穩定的形式,這樣就增加了土體的密度和強度。對于非飽和性土地基,強夯法壓密和擊實試驗相似,有比較明顯的擠密振密效果。對于飽和無黏性土地基,其壓密過程與爆破和振動壓密相似,這是由于在沖擊力的作用下土體可能會發生液化導致的,也有比較明顯的擠密振密效果[4] 。在粉土和粉細砂類土中,地基土的承載力和抗液化能力得以提高主要是由于夯擊作用使土體的加密和預液化。在飽和土中,強夯使土體變得更加緊密,土中空隙水壓力升高,改變了土體結構,從而加固了地基土。
二、強夯效果的檢驗方法
強夯效果的質量檢驗方法,主要根據的是室內土工試驗和土性選用原位測試[5] 。對于一般性工程來說,檢驗時候只需采用兩種或兩種以上方法即可;對于比較重要的工程來說,要增加一些如現場大壓板載荷試驗之類的增檢項目。為了檢驗強夯法施工的加固及處理液化效果,還要對強夯區域進行一些試驗測試。以下簡要介紹平板載荷試驗、土工取樣試驗、標準貫入實驗:
1.
平板載荷試驗,該試驗采用的慢速維持荷載法。試驗時,用千斤頂分九級加荷,在荷載板上還要對稱的安置四個百分表來觀察地基土的沉降量以及各級荷載的相對穩定情況,在設計基礎底板下約0.10m處埋置壓板。為了檢驗夯后地基的承載力,還要進行載荷試驗,靜載點主要布置于獨立基礎部分場地。
2.
土工取樣試驗,主要是通過工程鉆機進行開孔,取芯鉆進的范圍要保持在設計處理深度范圍內。其采用的是重錘擊入法進行鉆孔,得到的原狀土樣再做土工試驗。土工取樣的測試指標主要包括地基土的壓縮模量、孔隙比、天然含水量,淺層土的滲透系數以及抗剪強度等,該取樣過程主要在填土中進行。
3.
標準貫入試驗,主要是通過工程鉆機進行標貫試驗,要考慮到的因素包括貫入器標準、穿心錘重量、自由落距距離以及試驗間距等。通過這些測試來評價強夯前、后地基土的承載力等力學指標,并考察水下砂土的液化情況。
三、強夯法工程實例分析
強夯法加固地基的處理效果主要與土質因素、錘重、落距等因素有關,以下結合筆者的工程實踐經驗,通過不同的檢測數據,分析了強夯法的處理效果,獲得了一些有工程實際意義的結論。
(一)軟土路基的強夯法處理效果分析
某工程軟土路基施工,采用的是強夯法施工技術,F場需進行加固處理的地基土物理力學性質參數如表1。
表1 地基土物理力學性質參數
地層名稱 地基承載力 PS 值 重度 含水量 峰值強度參數
及層序 fd(kPa) PS(MPa) γ(g/cm3) ω(%) C(kPa) ψ(°)
雜填土①2 40~68 0.64 0.9~1.1 8 1 33.0
粉質粘土②3-1 100~115 3.05 1.23~1.41 15 3 32.0
粉土③3-2 110~135 5.48 1.35~1.76 21 1 32.8
加固前、后都進行了標準貫入度試驗、荷載板試驗和靜力觸探試驗,試驗結果包括設計承載力等都符合工程設計要求。加固前、后地基標準貫入度試驗結果對比見表2。
對比表1、表2 中數據可以看出:
1.如果只是用土體密度、地基承載力、濕陷性系數這幾項來控制工地強夯施工質量,往往存在著一定的弊端。比如說,盡管濕陷性系數能夠比較精確地反映了強夯消除濕陷的程度和深度,但是由于其取樣困難,試驗時間又比較長,所以說工地操作性較差,容易影響施工進度。再者,無法確定其試驗取樣頻率,
表2 加固前、后地基標準貫入度試驗結果對比
項目 承載力(kPa) 深度 承載力(kPa) 深度 承載力(kPa) 深度 承載力(kPa) 深度 承載力(kPa) 深度 承載力(kPa) 深度
1m 2m 3m 4m 5m 6m
加固前 40~68 3 50~80 2 100~120 4 100~115 4 100~120 6 100~135 6
加固后 170~195 8 170~195 11 180~195 11 180~195 13 180~195 13 180~185 10
過小的頻率不能很真實地反映強夯效應,而過大的頻率又會增大對基礎的破壞性。
2.
土質的性質會影響到地基承載力和土體密度。如果在土質含水量無規律和分布不均勻的情況下去判定土的性質,會將整個檢測過程變得繁瑣和復雜。強夯后表層土的密度、地基承載力和深度的相關性比較小,由于確定不了其控制數據也就不能真實地反映到強夯效應。
3.
在濕陷性黃土夯實到一定程度之后,加固深度受到夯實遍數的影響會比較小。
(二)加大落距和加大錘重的強夯法處理效果分析
根據強夯法的經驗公式:H=α(0.1mh)1/2。式中m 表示錘重,h 表示的是落距,有效加固深度用H 來表示,α 的取值一般在0.5 ~ 1.0 之間。由公式可以看出:總的夯擊能是直接影響其有效加固深度的,夯擊能越大則表示mh 越大,H 也越大?墒,從工程成本上來考慮,夯擊能越大則需要越高的加固費用,成本也就越高。以下就簡要分析下加大落距h 和加大錘重m的強夯法處理效果。
工程實例——某工程濕陷性黃土場地工程概況。
工程前期進行了地質勘察,勘察報告如下:在30m 深度范圍之內主要是第四紀河流沖積物和一些人工堆積物,可根據其力學性質和巖性有6 層的劃分,強夯法處理深度范圍主要是在0~2層。0層:厚度大約是1m,含水率是13%,可進行人工填土。此外,還測得0 層的壓縮系數為0.324,濕陷系數為0.095,干密度在1.39 ~ 1.43 g/cm3 之間,其天然孔隙比平均為0.905。1層:此層屬于黃土狀粉質土,厚度是2m,含水率為16.7%;平均壓縮系數為0.25,自重濕陷系數為0.035,濕陷系數達到0.125;其干密度在1.41 ~ 1.45 g/cm3 之間,孔隙比為0.800。2 層:此層屬于黃土狀粉質黏土,層厚在0.7 ~ 3.3m 之間,平均含水率為20.2%;平均壓縮系數為0.352,自重濕陷系數為0.025,濕陷系數為0.021,干密度為1.52 g/cm3。工程要求是:加固深度5 m內土層干密度大于1.4 g/cm3 和消除加固深度5 m 內土層的濕陷性。
施工機械參數見表3。
表3 施工機械參數
組別 錘形 錘重(t) 錘底面積(m2) 提錘高度(m)
A 圓形 10 4.91 10
B 圓形 15 4.91 6.75
C 圓形 20 4.91 5
加固效果對比
在滿夯后將近一周對其進行檢測,檢測方法如下:在各機組施工的區段進行等距布置取土,夯間土各5 個,夯點上各4個;取土的最大深度為6 米,每米1 個原狀土。每臺機組均夯擊94 點,點夯之后還要將其滿夯,檢測到的各組夯擊量數據見表4。
表4 不同錘重、落距的夯擊量比較
擊數 10t 錘重 15t 錘重 20t 錘重
均值 標準偏差 均值 標準偏差 均值 標準偏差
1 0.1874 0.3050 0.1632 0.0491 0.2145 0.0650
2 0.1039 0.0392 0.1231 0.0396 0.1334 0.0441
3 0.0780 0.0270 0.0985 0.0343 0.0985 0.0331
4 0.0638 0.0263 0.0731 0.0239 0.0790 0.0271
5 0.0590 0.0226 0.0556 0.0171 0.0692 0.0241
6 0.0467 0.0162 0.0441 0.0156 0.0578 0.0119
7 0.0413 0.0415 0.0412 0.0173 0.0466 0.0144
8 0.0364 0.0120 0.0379 0.0158 0.0415 0.0128
9 0.0320 0.0110 0.0368 0.0147 - -
10 0.0303 0.0121 0.0316 0.0099 - -
11 0.0291 0.0119 - - - -
12 0.0249 0.0105 - - - -
總夯沉量 0.0733 0.3049 0.7055 0.0552 0.7482 0.1112
由表4 中的數據對比分析可知,在重錘低落距和輕錘高落距分別處理地基土時,物理力學指標提高比較明顯的是重錘低落距。由于在重錘接觸到土體的過程中,錘體本身的質量大而瞬時速度較小,根據慣性理論的知識,物體的質量越大速度減小相對越小,就導致土體的受振時間持續得越久,就有足夠時間消散土體內的孔隙水壓力,容易改變其顆粒骨架。同理,如果加大每擊夯沉量,也就會相應地提高壓密程度。此外,由于土體表面較淺范圍易形成硬殼,在強夯過程中,該層所消耗的能量較多,而重錘低落可以減少該層的產生,起到更好的加固效果。
表5 試驗區內深度為10t 時物理性質指標的平均值
取土深度(m) 錘重 干密度 (g/cm3) 孔隙比 壓縮系數 濕陷系數
1.0~1.1 1.556 0.75 0.111 0.003
2.0~2.1 1.650 0.65 0.124 0.004
3.0~3.1 1.576 0.71 0.132 0.004
4.0~4.1 10t 1.570 0.74 0.115 0.004
5.0~5.1 1.540 0.77 0.115 0.006
6.0~6.1 1.640 0.68 0.141 0.002
平均值 1.584 0.72 0.123 0.004
表6 試驗區內深度為15t 時物理性質指標的平均值
取土深度(m) 錘重 干密度(g/cm3) 孔隙比 壓縮系數 濕陷系數
1.0~1.1 1.645 0.65 0.125 0.003
2.0~2.1 1.660 0.63 0.113 0.004
3.0~3.1 1.620 0.67 0.142 0.004
4.0~4.1 15t 1.580 0.69 0.134 0.004
5.0~5.1 1.574 0.71 0.130 0.003
6.0~6.1 1.720 0.60 0.143 0.002
平均值 1.633 0.66 0.131 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