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2年06月26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城市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這種大規模的、快速的城市更新和建設中出現一些問題,本文通過分析問題,并及時給予糾正和解決,用科學合理的方法進行城市更新,保護城市的歷史和文化,保護城市發展的延續性。
關鍵詞:城市規劃;城市更新;舊城保護
1 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經濟飛躍,城市化的快速推進,城市住宅建設發展十分迅速,成為拉動地方GDP的重要支持力量。住宅建設規模不斷擴大,建設質量也不斷提升。除了在城市邊緣及遠近郊區集中發展大規模居住社區外,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城市建成區內,一些經濟相對衰退,房屋經年累月殘破失修,市政基礎設施落后,景觀環境與居住質量均較差的地段(區)也面臨著更新和改造。在許多老街區內,伴隨著建成區內一些工廠的搬遷帶來的用地性質置換。因此,在城市更新中,住宅改造開發往往是重要的對象和內容。
2 城市更新的模式
城市更新為老城區住宅的改造開發提供了契機。城市住宅規劃設計除解決好以居住為本源的各種功能問題外,正確處理好與城市環境的關系也十分重要。居住建筑與城市的關系體現了局部與整體、實體與空間、建筑與環境的關系。
從城市設計的角度看,好的住宅規劃設計能夠提升地產價值,改善居住條件和環境質量,增加城市的活力,重塑街區形象,從而實現城市更新的多元目標。城市更新的方式一般可分為重建、整建和維護三種模式。
2.1 重建
這是一種最激進、耗資最大但又最有創意的方式。它是對城市中嚴重衰退地區進行清除并作合理的使用。二戰后在國際建筑師協會(CIAM)倡導的物質規劃理論下所進行的大規模的拆除重建運動就是這種模式的典型。雖然,大量新建的“國際式”建筑在短時間內給城市中心區帶來了繁榮,但其千篇一律、冷漠缺乏人性的城市面貌繼而引發了新的城市問題。因此,一般情況下,不主張采取重建方式來更新改造城市,除非實在別無他法的情況下才采用。
2.2 整建
整建就是對城市中整體功能仍能適應需求,但出現衰退跡象的地區進行環境改善或局部拆除重建。這種方式不需要龐大的資金,并能在較短時間內迅速完成,同時也可避免拆遷安置問題的困擾,是一種比較溫和、折衷的更新方式。
2.3 維護
維護是針對城市中環境狀況良好的地區予以保護和維修,并適當補充和擴充必要設施以防止衰退現象發生的一種方式。它適用于建筑物仍保持良好的使用狀態,整體運行情況良好的地區,是一種最為緩和、經濟的更新方式,屬于預防性的措施。
3 中西方城市更新背景的比較
西方國家大規模的城市更新運動始于二戰以后,最初是由于戰爭的破壞而進行的大規模的城市重建運動,重點在于改善城市破舊房屋和住房緊張以及基礎設施落后等物質性問題。隨著經濟的迅速恢復,城市中心原有的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已不能滿足新的發展要求。于是,一些大城市中心地區的人口(主要為中產階級和高收入階層)和工業紛紛向郊區遷移,市中心則被低收入階層所占據,從而造成了城市中心區的“衰落”:稅收下降、物質設施老化、經濟蕭條、社會治安惡化等。在這種情況下,西方國家的城市更新運動逐步發生了一些轉變,不再是以大規模的拆除重建的物質性更新為主,而將重點轉向解決城市的社會、經濟問題,以探尋城市復興的途徑。
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城市更新有著自身的復雜性和特殊性。解放后,我國為擺脫舊中國遺留下來的貧窮落后的狀況,將城市建設的重點放在工業生產和新區建設上,對舊城則僅僅是改造棚戶和危房簡屋,增添一些最基本的市政設施。職工住房的建設也主要選擇在城市新區,舊城區則實行填空補實。經過30年的發展,城市建設的形態出現外圍建筑新、質量好、層數高,而中心區則普遍較為陳舊、建筑質量差,呈現出與城市正常發展規律相違背的反常狀態。到80年代后期,原有的城市發展政策所造成的城市隱患已逐漸暴露,主要表現在基礎設施落后、城市布局混亂和居住環境惡劣等方面。同時,城市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和資金籌措方式的多樣化,也使得城市更新的重點逐漸轉向舊城,擬通過改善舊城區的物質環境問題和土地使用性質的置換來實現土地的經濟效益,復興城市中心區。通過比較,我們可以看出,西方國家目前的城市更新重點已由物質層面轉向了物質、社會、經濟三者相結合的綜合層面,其目的在于抑制城市的衰退,復興城市的經濟和社會活力。而我國的城市發展目前正處于成長階段,城市更新的重點還是以物質改建為主,旨在追求土地價值的體現,很少考慮社會、經濟問題,而這也是值得我們在制定城市更新系統規劃時應該注意的。
4 我國城市更新面臨的問題與困境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城市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到處都可以看到高聳的吊車,聽到隆隆的攪拌機聲。我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變化:老的城區在慢慢消失,一片片新建筑拔地而起,城市面貌日新月異。然而,作為規劃人員,在為眼前的成就而歡心鼓舞的時候,我們更應該善于發現在這種大規模的、快速的城市更新和建設中出現的問題,并及時給予糾正和解決,用科學合理的方法進行城市更新,保護城市的歷史和文化,保護城市發展的延續性。
4.1 更新模式單一
城市特色正在消失西方國家的城市更新運動最初在“形體決定論”的指導下,盲目采取推倒重建的開發模式,導致了“空間失落”和“社區瓦解”等一系列的城市問題。我們在進行城市更新時就應該汲取他們的經驗和教訓,少走彎路。然而,在展示政績和追求經濟利益的雙重因素下,我國不少城市更新的行為往往急于求成、急功近利,違背了城市更新的自身規律,出現改造規模較大、速度較快的突發式改造,這種方式必然導致更新改造模式不顧具體情況,一律采取推倒重建的簡單化傾向。其結果是破壞了原有的城市肌理和內在的組織結構。同時,不注重傳統街區、傳統風貌的保護與繼承,城市原有的風貌特色和歷史文脈也遭到破壞,城市特色和多樣性正在消失。
4.2 片面追求經濟利益
作為城市更新改造主體之一的開發商,獲取利潤、追求單一的經濟效益是其參與城市更新項目的主要目的。因此,開發商總是想方設法促進土地利用,將土地使用發揮到最高境界,從而導致在舊城更新改造過程中出現了開發密度過大、容積率不斷升高的情況,引起了新的城市環境惡化。而某些政府部門的急于求成、急功近利和目光短淺也為開發商提供了鉆空子的機會。此外,錯誤的價值引導——強調市中心土地使用性質的高級化,用商業、辦公建筑和高級住宅“壟斷”市中心,而將市民“驅逐”到沒有完善的生活配套設施的城市郊區,無形中使得市
中心變成了少數富豪階層的天堂,而絕大多數老百姓仍生活在較為惡劣的環境之中。這種由于更新改造而造成的社會階層的分化與矛盾也是不容輕視的。
4.3 過分重視城市物質環境的改造,更新改造的目標單一功能決定形式。物質環境更新改造的內容、目標、規模、形式、步驟應以其功能作用來決定,否則就達不到應有的目的,得不償失。目前我國的城市更新改造工作就存在這方面的問題。絕大多數更新改造還是停留在對城市物質形態的改造,如在進行舊建筑的拆建更新時,往往只注重建筑本身的空間、形象等外觀效果,而忽略了對城市整體功能的更新改造,最終無法解決舊城區的根本矛盾。
4.4 忽視了公眾參與對城市更新改造的影響
目前,我國絕大多數城市更新改造項目缺乏對市民參與機制的建立,許多項目缺少對公眾意見的征求,政府、開發商與市民之間缺乏溝通,經常導致二者之間的對立與沖突。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政府是一片好心而做的更新措施,也很難得到市民的認可與支持。
5 對我國城市更新的幾點建議
5.1 制定科學合理的規劃
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城市更新具有面廣量大、矛盾多的特點。因此,要改變傳統的物質規劃的思路,將城市更新目標轉向社會、經濟、物質三者相結合的綜合性更新目標,建立一套目標更廣泛、內涵更豐富、執行更靈活的城市更新系統規劃。此外,規劃人員要與時俱進,充分利用各種新技術、新方法來輔助規劃設計與管理。
5.2 改變大拆大建的開發模式,采取小規模、分階段的漸進式改善城市更新是一個漫長而連續的過程,它所涉及的問題也是十分廣泛。事實上,大拆大建這種開發模式給城市帶來的問題正逐漸暴露。因此,對舊城的更新不能單一采取這種推倒重建的模式,而應在充分考慮舊城區原有城市空間結構和社會網絡及其衰退根源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因勢利導,采取重建、整建和維護等多種更新模式和手段,分階段、小規模地進行綜合治理和再開發。
5.3 結合地方特色,保護城市的傳統歷史風貌
城市更新改造應與地方特色相結合,弘揚城市歷史文化,保護、延續和發展城市的傳統歷史風貌,并從城市整體角度制定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延續和發展規劃。對能體現傳統風格和地方特色的街道、建筑群、文物保護建筑、河流、湖泊、名樹古井及各類遺址等進行重點保護,進行現狀評估和制定保護整治的方案,劃定保護區、控制區和協調區。
6 結束語
我國由于特殊的歷史文化背景,在經濟、社會、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下,在舊城住區規劃改造方面進程較為緩慢。尤其是在改善住區環境質量、提升住宅設計品質方面意識相對薄弱。改造后的住區規劃不能體現原有的“多功能”城市鄰里的特點,缺乏合理的城市空間尺度和適宜的城市景觀環境。郊區化的快速發展并沒有使得舊城人口密度減少,相反人們更期望居住在以往功能混合,生活、交通相對便利的舊城社區。考慮再開發的經濟效益就必然引起一些用地性質的轉換。因此,以創造適宜的人居環境為前提,提升地產價值為輔助,從城市景觀環境、城市空間設計方面去引導住宅規劃設計,是當前迫切要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