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2年06月23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摘 要:近年來,隨著國家建設的需要,高層建筑的地下室工程正迅猛發展。但由于地下室多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如地下混凝土結構長期滲水,其不僅會使混凝土中的鈣大量流失;同時還會使混凝土中的鋼筋銹蝕,從而破壞了地下混凝土結構的整體性,進而影響了主體結構的穩定性和使用壽命。文章主要闡述了地下室防水施工概況,進一步針對建筑地下室防水技術控制措施進行分析。
關鍵詞:地下室 防水 施工技術 混凝土
地下室對建筑的安全和使用壽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因為它承受建筑整體荷裁、將荷裁傳遞到土層上去的承重基礎構造,然而當前地下室防水問題相當普遍。如何有效解決地下室防水問題,已刻不容緩。
1 地下室防水施工概述
所謂地下室,是基于建筑范疇的,系指房間地平面低于室外地平面的高度的建筑,建造在巖石和土層中的比附近地面標高低2m以上的建筑。鑒于其地表標高因素,其建筑物處于海平面附近以及以下,因而其防水施工問題也經常困擾著整體的施工。一般來講,裂縫問題是最易見的防水施工問題。
控制地下室裂縫是地下室防水施工的首要任務。然而,高層建筑中地下室墻常常存在裂縫問題,其對建筑物的使用壽命、安全等產生嚴重的影響,裂縫現象的形成基本上是因為施工不當而造成。一方面,在于混凝土的配制。根據相關技術規程,對混凝土所用的水泥、粗細骨料、減水劑、外加劑、粉煤灰的品種及他們的配比都要嚴格控制。地下室混凝土屬于大體積混凝土,如果使用高水化熱、鋁酸三鈣含量較高、細度不夠、礦渣含量過多的水泥時往往產生裂縫。另一方面,地下室使用模板時,沒充分濕潤模板,在氣溫變化劇烈的季節以及冬季選用鋼模板,會使得模板產生形變而發生漏漿,見解形成裂縫。另外,在混凝土的養護過程中,大體積混凝土的內外溫差大,養護工作不到位均會導致裂縫的產生。
2 地下室防水施工技術
2.1 地下室防水施工的方法
一般來講,縱觀當今高層建筑地下室的防水施工,常見的施工方法為外防外貼法施工、外防內貼法施工以及離壁式襯砌防水施工。所謂外防外貼法施工系指在底板墊層上鋪設卷材防水層,并在圍護結構墻體施工完成后,再將立面卷材(防水層)直接鋪貼在圍護結構的外墻面,然后采取保護措施的一種施工方法。所謂外防內貼法施工,系指在底板墊層上先將永久性保護墻全部砌完,再將卷材(防水層)鋪貼在永久性保護墻和底板墊層上,待防水層全部做完,最后澆筑圍護結構混凝土。所謂離壁式襯砌防水施工,系指除了在圍護結構的混凝土墻體及其內表面采取防水措施外,再在主墻內側增設一道離壁式內墻。由此可見,地下室防水施工技術,就是對混凝土施工技術和墊層施工技術的綜合。
2.2 地下室混凝土防水施工技術措施
地下室混凝土屬于大體積混凝土,所以最好用低水化熱、鋁酸三鈣含量較低、細度不過細、礦渣含量不過多的水泥。細骨料應選用潔凈的中砂,并嚴格控制其含泥量。粗骨料采用粒徑較大的連續級配、級配良好的碎石或卵石,并嚴格控制其含泥量。加入減水劑可以控制混凝土的干燥收縮,改善它的防裂縫性能。加入外加劑后可以使混凝土的補償性能加強,加強了對混凝土的極限拉伸的控制,從而抑制混凝土產生裂縫。
水泥選用水化熱低,凝結時間長,耐熱性能好,適宜大體積砼的42.5級礦渣水泥,因為礦渣水泥比普硅水泥降低水化熱約30%左右。
摻入特密斯TMS—F型(粉)復合高效防水劑。特密斯T 一F型(粉)復合高效防水劑對新拌砼具有很好的保坍作用,減水率達20%,與普通砼相比較摻有特密斯T 一F型(粉)復合高效防水劑的砼,28d抗壓強度可提高30%~65%,且后期強度性能穩定,在保證同期強度的前提下,除內摻替代的部分水泥外,還可節省水泥用量20%,根據有關大體積砼工程實例表明,單方水泥每減少10kg,水化熱可降低10℃以上,因此,減少水泥用量,降低砼內部溫度的有力措施之一, 特密斯TMS—F型(粉)復合高效防水劑的水化作用,使得砼在早期產生大量鈣礬石,砼產生微脹,從而補償了砼的收縮。增加砼的抗裂能力。此外特密斯TMS—F型(粉)復合高效防水劑還具有早期水化熱低,高耐久性粘結力防凍能力強等優點。
細骨料選用粗、中砂,含泥量<1%。碎石選用最大粒不超過15mm。連續級配的優等品,含泥量<1%。水采用深并水,并在水中加入冰塊。
2.3 地下室墊層防水施工技術措施
2.3.1 底板混凝土澆筑
澆筑底板墊層時,底板以沉降縫或后澆帶為界分塊澆筑,并且實現連續澆筑,在施工中盡量減少施工縫的留置。為節省混凝土停留時間,施工過程中宜采用多臺混凝土泵同時澆筑,以避免混凝土產生冷縫現象。遇到底板厚度偏大時,必須采取分層澆筑,并且每次澆筑厚度以450mm為宜。澆注底板的整體施工過程中,必須嚴格控制振搗的間距和時間,每一振點的振搗時間,應將混凝土搗實至表面呈現浮漿、不冒氣泡和不再沉落為準,振搗時間為20-30s,避免漏振、少振和超振。保證合理的分段分層施工,分層厚度為0.3m,分層的接頭時間間隔不超過2h,施工中交接的臨時結合的豎向縫,要互相錯開。
2.3.2 墻體混凝土澆筑
在墻體防水澆注前,一般采取“先漿后土”技術措施,即首先澆筑一層30mm~50mm厚并且與混凝土同配合比的減石水泥砂漿,然后再正式澆筑墻體混凝土。對于高度超過2m的墻體,為防止混凝土離析,采取在混凝土泵管的末端加一節帆布軟管,澆筑時先將軟管放入墻內,然后分層(深度不大于450mm)澆筑、分層振搗。在支模時,應在混凝土澆筑前進方向二側模底部留孔排出泌水和浮漿,當混凝土坡腳接近盡端模板時,要立即改變混凝土澆筑方向,由盡端往回澆。加強二側混凝土的澆筑,使最后混凝土的澆筑形成四面會合,這樣泌水和浮漿可以集中排除;炷恋谋砻嫣幚,大體積泵送混凝土,排除泌水和浮漿后,表面仍有較厚的水泥漿,在澆完4~5h后,要用長括尺括平,在初凝前用滾筒來回碾壓數遍,待接近終凝前,用木楔再打磨一遍,使收水裂縫閉合。
2.3.3 混凝土養護
在底板混凝土養護中,底板澆筑完在第二次搓平后,即覆蓋一層塑料布,防止混凝土失水,如果混凝土表面溫度過高,在塑料布上澆水降溫,養護時間不少于14d。在墻體混凝土養護過程中,混凝土終凝后,立即開始澆水養護,拆模前從板墻上口澆水養護,墻體模板拆除后,即在兩側滿掛麻袋片,并根據天氣情況,按時澆水,保證麻袋片保持濕潤,養護時間不少于l4d。
2.4 裂縫控制措施
嚴格控制混凝土施工配合比,根據混凝土強度等級和質量檢驗以及混凝土和易性的要求確定配合比,嚴格控制水灰比和水泥用量。選擇級配良好的石子,控制砂的粒徑及含量,減少空隙率以減少混凝土收縮量,提高混凝土抗裂強度;加強混凝土養護是整個施工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節,忽視對混凝土的養護,既會降低混凝土的強度,又易使其在硬化過程中失水得不到及時補償而產生裂縫,尤其在高溫下施工,更應經常澆水養護,這樣既可減少溫度產生的裂縫,也可降低由于混凝土的收縮而產生的約束應力,有效控制裂縫。對于非強度原因造成的現澆混凝土裂縫可采用化學灌漿法、迭合層法以及綜合法來處理裂縫。
3 結束語
高層建筑地下室防水問題歸結為三個方面:裂縫問題、混凝土防水施工技術問題、以及墊層防水施工技術問題,只有在這三方面嚴格下功夫,才能真正保障地下室的防水施工質量。所以,在地下室防水施工中,只有注重施工的細節,做到精心施工,才能做到最佳的施工質量,從而保證高層建筑地下室的防水功能。
參考文獻
[1]何維榮.論地下室防水措施及滲漏處理.科技創新導報.2009(13)
[2]盧娟娟.大體積混凝土結構裂縫控制綜合措施.農業科技與信息.20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