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6年06月03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這篇漢語言文化論文發表了漢字字體演變過程中的啟示,漢字字體經過數千年的演變,形成現在的模樣,在發展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很多字體,例如大篆、小篆、隸書等字體,在發展的過程中漢字的規范行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關鍵詞:漢語言文化論文,漢字字體,漢字演變
一、漢字形體演變的過程
傳統漢字學著眼于漢字的字體變化,把漢字的歷史分為古文字和今文字兩大階段。但是,把3400多年的漢字歷史只分為2個階段,顯然是把問題簡單化了。因此有學者以大篆、小篆、隸書、楷書不同形體為標準將漢字劃分為四個階段。
1、大篆:從廣義上講,小篆以前的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六國文字都屬于大篆。商周甲骨文是目前發現的最早的成熟文字,且是用刀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該時期的文字具有很強烈的圖畫性,線條自然,隨體詰屈,字形多變。
西周時期,出于實用和審美的需要,人們常把文字鑄刻在青銅器上,青銅器中禮器以鼎為代表,樂器以鐘為代表,因此被稱為鐘鼎文,又叫金文。其內容是關于當時祭典、詔書、征戰、圍獵、盟約等活動或事件的記錄。與甲骨文相比,金文仍具有圖畫色彩,且異體字較多、字形訛變嚴重。
戰國時代,漢字有了一個很大的變化。這主要是由于東周王朝的中央集權幾乎喪失殆盡,諸侯國各自為政,互不統屬,各國的文字在形體結構和書寫風格上都有許多差異。此外,隨著經濟和文化的發展,文字在這一時期比較普及,除青銅器上的金文外,陶文、簡帛文、貨幣文、璽印文等也大量出現。
2、小篆:許慎《說文?敘》:“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后,曾采納李斯等人的意見,實行“書同文”的政策,“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據裘錫圭先生《文字學概要》所講,小篆并不是由籀文省改制定出一套文字,而是由春秋戰國時代的秦國文字逐漸演變而成的。但李斯等人的確為小篆的形成做出很大貢獻。小篆的字形進一步趨于規整勻稱,象形程度降低,更加規范漢字結構和漢字筆畫、統一了漢字書寫風格。無論是甲骨文、金文,戰國文字,還是小篆,都還具有圖畫色彩,著名語言文字學家劉又辛先生這一階段為以表形文字為基礎、以表音文字為主體的表音文字階段。
3、隸書:在秦系文字的俗體里,用方折的筆畫改變正規篆文的圓轉筆畫的風氣頗為流行,有些字具有了濃厚的隸書意味。隸書到了漢代成了正規的字體,就是所謂今隸,也叫漢隸。由篆文變為隸書是漢字形體演變最為重要的一次變革。隸書解散篆體,改曲為直。不再顧及象形原則,把古文字“隨體詰詘”的線條分解或變為平直的筆畫。隸書筆畫帶有波勢挑法,形成了一套由點、橫、豎、撇、捺構成的筆畫系統。漢隸的產生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嶺。
4、楷書:隸書之后,漢字形體雖出現了由古隸草化而來的草書、行書和復歸端莊的楷書,這只是漢字不斷簡化和符號化的結果,其本質并未發生改變。劉又辛先生認為這一階段是以形聲字為主體,還保留了一些表形字和表音字的形音文字階段,漢字經歷了由圖畫性表意文字到符號性意音文字的演變。漢字形體的發展歷程,簡化是總的趨勢。
二、歷史中重要的漢字規范行動
漢字發展有其自身的規律,雖是一個優勝劣汰的過程,但文字靠自身卻不能形成內部的系統性,歷史中兩次重大的漢字改革對漢字發展規范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1、秦朝的“書同文”運動:秦朝整理規范文字,以期在文化領域內適應政治上的大一統。秦朝的“書同文”運動,顯示了當時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視與重大舉措。首先,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都有秦朝嚴酷的法律作保障。其次,丞相李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將這一系列字書作為社會用字的規范。再次,秦始皇巡行天下在各處刻石記功,把統一度量衡的詔書鑄刻在權量上頒行全國各地。這些文字成為當時文字使用的樣板。
“書同文”運動結束了戰國時期文字使用混亂的狀況。雖然秦朝統治者的主觀目的是為了鞏固其統治,但客觀上確實起到了規范文字、促進文字健康發展的作用。同時對其后歷代的文字規范活動具有深遠的影響。不過由于秦朝二世而亡統治時間不長,秦朝疆域又空前遼闊,加之又沒有學校教育加以推廣普及,所以“書同文”運動的結果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不徹底性。
2、建國初的漢字簡化運動:新中國成立后,對漢字評價的主流思想仍然是承襲前人的“漢字革命論”的傳統,認為漢字繁難,不易學會、掌握,妨礙我國教育科學的發展。從建國到改革開放,漢字改革綜合了前30年的經驗,落實了推廣普通話、推行漢語拼音方案、推行簡化漢字的三大政策。制訂出了《漢字簡化總表》,積極推行簡化字。簡化漢字是漢字自漢代隸書、楷書正式定型后約兩千年來最為重大的一次改進。這種改進的前提是不改變漢字整體形態風格,對結構繁難和筆畫過多的漢字進行簡化,目的是使漢字在書寫使用時更為便捷,更易掌握。
三、漢字演變應遵循漢字的自身演變與人為規范相結合的原則
1、應約定俗成 深得民心:文化的發展變化受當時當地的生產力的制約,漢字作為文化的載體,因此也會隨之變化,這一點不可否認,但漢字結構系統不可能在短時期內發生巨大變化,當秦丞相李斯奉命整理統一文字,這是一次人為促進漢字演變的行為,短時期內小篆被推廣,六國文字退出歷史舞臺,但后來小篆并沒有長久坐在漢字王國的寶座,而是像創造它的人們一樣,消逝在歷史之中,相反,由人民大眾創造的隸書迅速贏得民心,成為漢字發展中的重要一環,漢字改革依托于用字群體,更服務于用字群體,沒有群眾的支持和傳承,何談改革?漢字改革應當考慮它的實用性和人們大眾的可接受程度。
2.順應歷史發展大勢:(1)遵循漢字發展的一脈相承性。漢字已經使用了三四千年,是中華文明史的載體。漢字在被人們創造之初就有其自身發展的規律,漢字自傳說中倉頡造字到現今,都是一脈相承的。自漢代隸書出現之后的兩千年間,漢字的形體結構和基本筆畫代代相傳,雖有變化,民間也總是創造并流行更為便于書寫的手寫體(即俗體),但總體其方正端莊的漢字形體是薪火相傳的。(2)遵循漢字簡化是必然趨勢。漢字簡化是一個歷史的必然趨勢,隸書是篆書的簡化,楷書是隸書的簡化,現代漢字簡化是對楷書進行簡化的繼續。中國的漢字簡化有其長遠的歷史,也是社會發展和科技發達的實際需要,而不是由誰主觀、人為地搞起來的。漢字簡化符合漢字演化發展由繁趨簡的總趨勢,符合人們在使用文字時避難趨易的心理要求。簡化漢字在中國已經廣泛應用于各個方面,并且為一些國家所采用,這是不能忽視和無可改變的事實。
中國的漢字不可能不再簡化,但今后的漢字簡化必須極其謹慎,不能常簡多簡。在今后相當長的時期內,漢字的形體必須保持相對的穩定,以利各方面應用。(作者單位:曲阜師范大學書法學院)
推薦閱讀:漢語言文學論文淺議文學翻譯中漢語模糊美的磨蝕與補償
文學翻譯是一種創造性的藝術實踐,即用譯語的模糊美來再現、構擬源語的模糊美,也就是說再現源語的藝術效果。不同語言中的模糊性又表現出差異,這就給翻譯實踐增加了難度。漢語和英語的模糊美感在表現形式和審美效應上均存在顯著差異,由此造成了漢英翻譯中語言模糊美感的磨蝕與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