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6年03月17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這篇經濟論文發表了區域能源消費水平的評價指標及影響因素,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又是產業結構偏向重工業的發展中國家,在大規模經濟建設驅動下,能源消費需求總量不斷增加,論文分析了區域能源消費水平評價指標以及影響因素。
內容提要:本文通過對區域能源消費水平的基本評價指標及其影響因素的解析,說明區域之間能源消費所受到的分層次多種因素的影響,探討了區域能源消費比較應考慮的基礎和前提條件,提出了建立區域能源消費水平評價指標體系的設想。
關鍵詞:經濟類論文發表,區域能源,消費水平,影響因素,評價指標
一、引言
從1994年3月21日正式生效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到2005年2月16日生效的《京都議定書》,到2007年巴厘島路線圖,再到2009年12月哥本哈根、2010年11月坎昆的聯合國氣候談判大會,經濟增長、能源消費與人類生存環境之間的沖突,日趨迫切地成為各國政要談判桌上的核心議題,特別是在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談判大會上,面對全球氣候變暖和迫在眉睫的環境災難,面對節能減排、高碳經濟向低碳經濟轉型的目標,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關于各自責任的爭論已經達到白熱化的程度。但是不論有多少分歧,世界范圍內的能源短缺與日益嚴峻的環境污染形勢,迫使世界各國各地區都必須積極改進經濟增長模式,改變以能源和資源無節制消耗為代價的經濟發展方式,積極推進低碳經濟,革新能源技術,調整能源結構,降低能源消耗。
從世界范圍來看,當前能源消費現狀是:發達國家能源消費居高不下,發展中國家能源需求強勁增長。2008年,北美地區一次能源消費總量比上一年下降了2%,亞太地區比上一年上升了4.06%,這其中,美國減少一次能源消費0.61億噸油當量,中國增加一次能源消費1.4億噸油當量,即便如此,美國依然是世界最大能源消費國,2008年美國一次能源消費量占世界總消費量的20.35%,2009年美國能源消費總量達到23.82億噸。
1978年能源消費總量5.7144億噸標準煤,1998年能源消費總量13.2214億噸標準煤,2008年能源消費總量達到28.5億噸標準煤,1978年至1998年20年間能源消費總量增加了7.507億噸標準煤,而1998年至2008年10年間能源消費總量增加了15.2786億噸標準煤,近10年增加的一次能源消費總量比前20年的增加量多出1倍。在剛剛進入新世紀的2000年,中國的能源消費量僅為美國的一半左右,而到了2008年,中國一次能源消費量為世界總消費量的17.73%,2009年依照國家統計局的數據,當年中國能源消費總量為21.46億噸標準油,比美國當年能源消費總量少了2億多噸標準油(表1)。[1]
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面對當前人均能源消費水平仍然很低的現狀,分析中國工業化的發展進程和產業結構的特點,今后對能源的需求將會有增無減,未來20年中國能源需求將面臨巨大挑戰。根據國際能源署2010年底在《世界能源展望》上的預測,中國的能源需求在未來10年將大幅上升,將占全球能源消費增長總量的36%。到2035年,中國能源的需求量占世界總需求量的比例將會從今天的17%上升至22%。
今后,中國將會長期面臨巨大的節能降耗壓力。中國能源資源的供應能力極其有限,據統計,現有人均化石燃料資源僅為世界均值的56%,石油的人均可采儲量僅為世界均值的8%,在受能源資源供應限制的同時,能源消耗引發的環境承載壓力也十分沉重。中國煤炭加石油的消耗,約占了全國一次能源消耗的90%,能源燃燒相關的空氣污染使全國40%的國土受到了酸雨的威脅,二氧化碳的排放預計將從2000年占全球總量的12.7%增加到2020年的16.7%。如果不采取進一步的控制措施,2020年中國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的排放將分別超過4000萬噸和3500萬噸。正確處理能源消耗和經濟產出之間的關系,降低能源消費總量,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是全國各區域的共同使命,而中國地域遼闊,地區間存在顯著的空間差異,不同區域在資源稟賦、技術水平、基礎設施等方面都有區別,區域能源消費受到分層次的、多種因素的影響,因此不能簡單地一概而論各區域的能源利用效率,需要深入分析區域之間能源消費的基礎、前提或條件及其影響因素,提高測算能源消費指標的準確性和科學性,以科學合理的能源消耗評價指標為依據,探討提高區域能源資源配置效率的辦法和途徑。
二、區域能源消費水平評價指標
能源消費水平評價指標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增長質量、考核能源使用效率、促進其節能降耗、科學發展的重要依據。國際上一些主要能源機構和發達國家,已經建立了比較完善的能源消費水平評價指標體系,如: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可持續發展能源指標體系、世界能源理事會(WEC)能源效率指標體系、歐盟(EU)能源效率指標體系、英國能源行業指標體系等,這些指標體系從不同側重點出發對能源使用及其可持續發展能力和狀態進行測評。目前中國能源消費的統計口徑和能源計量單位與國際上的通用指標存在差異,建立科學、有效的能源消耗考核指標體系,是完善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指標的重要內容。區域能源消費總量、區域人均能源消費量、區域能源消費強度是評價地區能源消費水平的基礎性指標。
依照國家統計局統計指標解釋,區域能源消費總量是指一定時期某一特定區域內消費的各種能源的總和,是觀察區域能源消費水平、能源消費構成和增長速度的總量指標。一個地區的能源消費總量是由煤炭、石油、天然氣以及水電、核電、風電的消費量構成的,當前世界的能源消費結構已轉向油氣為主,各國能源消費比重不同,美國、英國等以石油為主,俄羅斯以天然氣為主,荷蘭以風能為主,中國仍是世界上少數以煤炭消費為主的國家之一。中國能源資源總量分布北多南少、西富東貧,煤炭資源基本都分布在秦嶺一淮河以北地區,尤其是晉陜蒙三省區。石油、天然氣資源主要集中在東北、華北(包括山東)和西北地區,而能源消費主要集中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華東、華南、華中三地區的能源消費總量超過全國能源消費的1/3,沿海十幾個省區市的消費總量超過其能源生產總量的一半以上。
區域人均能源消費量是一定時期特定區域能源消費總量與該區域人口數量的比值。人均能源消費以單位人口的能源消費量為基準,可以相對準確地比較不同人口密度地區的能源消費水平。中國是世界能源消費大國,但是由于人口眾多,人均能源消費量還處于較低水平,2006年世界人均能源消費量是2.38噸標準煤,而中國人均是消費1.87噸標準煤,只是世界平均水平的62%。國際能源署統計2009年中國人均能源消費量只相當于1.61噸油當量,只有美國的1/5、經合組織國家平均水平的1/3。
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德國、英國、美國、法國、加拿大、日本等經濟發達國家的人均能源消費相繼顯現“零增長”甚至負增長趨勢。在中國,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均能源消費量不斷增長,2000年人均生活用能124千克標準煤,2009年增加到254千克標準煤,但是區域人均能源消費量存在著較大差異,一些邊遠落后地區的人均能源消費量極低,甚至有一些農村至今沒用上電。
區域能源消費強度是指一定時期某一特定區域所消耗的能源量與對應產出的單位經濟量(價值量、實物量、服務量1的比值,是一個綜合的量化指標,反映特定對象的能源利用效率水平,包括單位產值能耗、單位產品能耗、單位服務量能耗。單位產值能耗是指一定時期內,特定區域的能源消耗量與本地區生產總值(或增加值、產業增加值、企業增加值等)的比率。單位產品能耗,是以實物量為單位的能源消費量與對應的產品量之比。單位服務量能耗是以服務量為單位的能源消費量與對應的工作量之比。能源強度越高,反映能源利用效率越低。“十五”期間,中國GDP年均增長9.54%,能源消費強度年均增長率達到了9.88%,能源消費的年均增長率超過了GDP,“十一五”期間,中國GDP年均增長超過11%,而能源消耗年均增長6.8%左右,萬元GDP能耗下降19.1%,以較低的能源消耗支撐了國民經濟的增長。分別來看各地區的能源消費強度情況,經濟相對落后、資源相對充裕的西部地區,能源消費強度較高,2008年,寧夏、青海、山西、內蒙、甘肅五省的萬元GDP能耗均超過2噸標準煤,而北京、浙江、上海、江蘇、福建、江西、廣東、海南、天津等省市的萬元GDP能耗已達到1噸標準煤以下。
不能僅以能源消費總量的大小來評說一個區域能源消費水平的高低,區域人均能源消費量和能源消費強度是可以用作比較區域之間能源利用效率的相對值指標,但也并不能說這兩個指標統計數值相同的區域,其節能降耗的空間也相同。中國已經有很多專家學者利用區域能源消費總量、區域人均能源消費量、區域能源消費強度作為基礎指標,進行關于區域能源消費水平的相關數理統計和模型研究分析。張曉平以中國大陸30個省市區2005年能源消費多項指標為依據,構建了能源消費規模份額指數、能耗強度指數、增長速度指數、綜合消費指數,分析得出結論:中國能源消費規模份額指數的區域差異呈現明顯的“東高西低”的特征;能耗強度指數的區域差異表現出明顯的“西高東低”特征;能源消費增長指數較高的地區多是近年來工業化加速發展的地區;山東、內蒙古、河北、山西、寧夏、江蘇能源消費占全國消費總量的份額大、能耗強度高、增長速度快,對全國能源消費總量的增長及能源利用效率的影響較大,天津、上海、海南、福建及江西等省市能源消費綜合指數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三、區域能源消費水平的影響因素
分析區域能源消費水平的影響因素,不僅需要考慮影響當前區域能源消耗量、能源消費結構、能源消費效率的因素,還要考慮影響未來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因素,需要結合區域經濟發展速度,分階段對中國能源消費水平的變化進行跟蹤研究。
研讀各類分析區域能源消費水平的論著,發現不同的文章因視角或選用的樣本不同,所重點解析的影響區域能源消費水平的因素是不同的,較多學者聚焦于能源消費強度指標來分析能源消費效率的影響因素,比如:國涓等以實證分析為依據,提出市場化程度是影響區域能源消費強度的長期因素,短期而言,固定資產投資對高增長高能耗、低增長高能耗、高增長低能耗地區的區域能源消費強度影響顯著。張曉平強調地區總體經濟發展水平、地區工業化程度、地區經濟重型化程度與地區能源消費強度直接關聯,指出地區工業化程度的提高將增加能源消耗強度。還有大量研究分析了技術進步、產業結構、能源價格、所有制結構等因素對中國不同能源強度區域的不同影響。
筆者認為,影響區域能源消費水平的因素是多方面多層次的,而且對處在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的不同經濟區域來說,各種因素對區域能源消費水平的影響力是不同的,著眼于區域可持續發展來解析區域能源消費水平的影響因素,針對當前中國現階段東西部地區能源消耗差異與現狀,應該重點關注區域特點、產業結構、能源價格與稅收機制、節能績效評價機制對區域能源消費水平的影響。
(一)區域特點
第一,區域發展階段及水平。區域發展階段的差別在本質上是經濟基礎、技術進步、管理水平、市場化程度、城鎮化進程等方面的差異。區域發展的不平衡性是客觀現實,而且將長期存在。否認或期望消滅這一差別,既不符合現實也不可能。發達地區由于其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以及居民收入水平高,汽車普及率高,其能源消耗中石油、天然氣、氫氣(未來車用能源的方向之一)比例較高;而欠發達或落后地區,產業結構提升緩慢,居民收入較低,其煤炭、生物質能源的比例相對較高。貧困地區目前家庭生活能源依然停留在木材、秸稈、動物糞便等初級層次的所謂生物能源層次上。消耗何種能源,與其收入水平緊密相關。
技術水平影響能耗水平。同為煉油廠,由于技術來源、建廠年代、裝置組成、加工方案等的差異,以及信息化水平的不同,造成煉油廠之間能耗的差異。經濟基礎好的地區更容易吸引外部優質資源,促進本地人員素質及管理水平的提升,從而直接影響到技術操作、節能措施的執行程度。2006年,某集團公司煉油企業中,平均綜合能耗為60kgEo/t,最高的則超過90kgEo/t,最低則為53kgEo/t。由此可見,同一行業,由于技術、管理水平的區別,能耗水平是不同的。
區域發展階段對區域增加值的影響體現在區域資金供應、技術支持、市場化程度、對外開放環境等方面。
第二,交通運輸及能源網絡設施條件。中國地域廣闊,區域自然地理條件差異巨大。公路、鐵路、水路交通運輸條件在區域之間的差別,電力、原油、成品油、天然氣管道運輸網絡的布局與完善程度的差異,直接影響到能源的供應能力與消費水平。例如:沿海地區借助便利的港口優勢、管道優勢,不僅有眾多的煉油廠就近供應成品油,還可能以相對低成本進口油氣、煤炭;由于運力瓶頸制約,加劇了部分區域在旺季出現的“油荒”。
第三,能源稟賦。能源的資源分布在區域之間是不平衡的,導致其勘探開發、生產加工、供應在區域之間的不平衡,產煤的省份或地區,煤炭的后加工如煤化工,以及煤炭的消費,就具有就近加工、就近消費的客觀要求和便利性,往往能源稟賦越豐裕的地區能源消費強度越高,這種客觀上的合理性,在交通運輸條件的制約下愈顯突出。
第四,人口因素。人口數量、人口結構、人們的生活方式都會造成不同區域能源消費水平的差異。人口增長直接導致能源需求量的增長,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增加能源供給的壓力也隨之增大。
(二)產業結構
總體分析,產業結構是影響一個國家和區域能源消費量和消費強度的關鍵因素。產業結構體系是由多產業、多層次形成的。
首先,產業結構可以分為第一、第二、第三次產業,分別對應于農業及采掘業、制造及建筑業、服務業,這是第一層次的三次產業結構分類。
第二層次的產業結構,是產業結構的細分,可以稱為亞產業結構。以第二次產業為例,制造業中,可以分為石油天然氣、化學纖維、紡織、機械加工等亞產業,即我們通常所指的較大范疇的行業。兩個區域即使在第一層次上三次產業比重接近,由于亞產業構成不同,加工對象和能源消耗的差異必然影響該區域的能源消耗總量和結構。
對亞產業進一步細分,可以延伸到通常意義上的行業直至產品層次。如:石油天然氣作為亞產業,可以分解為以下行業:石油天然氣勘探與開發、石油煉制、化工產品生產與銷售、成品油銷售等。再對石油煉制行業分解,又可以劃分為燃料油型煉廠、燃料一潤滑油型煉廠、燃料一化工綜合型煉廠等。而石油煉制從產品角度,又可以進一步劃分為成品油、化工輕油、瀝青、液化石油氣、石蠟、硫磺等。成品油再細分為汽油、柴油、煤油等;汽油最終分為90#、93#、97#等多種牌號的產品。
在分析能源消費時,企業則是一類重要的研究對象。因為企業尤其是制造業,既是能源產品的生產者,又是重要的消耗者。
不同產業(包括亞產業、行業、企業)特點決定了能源消耗的水平和結構。制造業能耗高,服務業能耗低。重化工業集中的區域,能耗必然高。鋼鐵、水泥行業是高耗能行業,輕工、紡織行業相比較耗能稍低;全流程的煉油廠加工鏈長,裝置的復雜系數高,其能耗較高,而以燃料油為原料的眾多地方煉油加工企業,能耗相對低一些。應當引起注意的是,與國外比較往往會發現,中國服務業的能源消耗是比較高的,酒店、寫字樓尤為明顯。
推薦期刊:《經濟評論》雜志1980年創刊,首任主編為著名經濟學家傅殷才教授。內文128頁,原每期35萬字左右,2005年起改為28萬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