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5年10月30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民族凝聚力是指一個民族內部問的相互吸引力,是推動各民族向前發展的一種內部力量。民族凝聚力是以愛國主義為中心的,它在各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反過來又給予各民族的歷史和發展以巨大的影響。
【摘 要】民族凝聚力是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一種軟實力,制約著國家的經濟實力、軍事實力、科技實力的發展。因而,研究如何不斷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民族凝聚力 特點
一、民族貴在有凝聚力
民族凝聚力是隨著民族的產生而產生的,是民族的生命力、發展力。任何一個現存的民族都有自身的凝聚力,失去凝聚力的民族就會解體、消亡。
“凝聚力”原本是物理學的概念,是指物質結構中能使分子之間、原子之間、基本粒子之間結合在一起、保持該物體的質的那種力量。藉此,能夠把全體民族成員結成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在內的力量,就是民族凝聚力。這種“力”是相互聯系和制約的三個部分(民族整體對民族成員的吸引力、民族成員對民族整體的向心力以及民族成員之間的親和力)的有機統一。其中,吸引力一般起著主導作用。這里還得特別指出,民族整體對民族成員的吸引力,其強度大小決定于民族領導核心自身的凝聚力。吸引力越大,向心力和親和力就越強。吸引力、向心力、親和力都是以民族認同為基礎的。
民族要成為一個統一的整體,離不開在共同利益基礎上實現的民族認同。民族認同包括兩大層面:一是族類認同,這是由于共同的血緣、地緣而存在的自然認同;二是體現于社會物質生產、社會制度和精神文化方面的社會認同(從大文化的角度說,就是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自然認同是較穩固的;而社會認同是常變的,隨著社會的發展,民族社會認同的內涵必然發生變化。民族凝聚力的強弱,直接受著社會認同狀況的制約。因此,居于民族領導地位的政黨、集團,如何隨著形勢的發展,不斷協調和擴大民族的社會認同,對民族凝聚力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
二、中華民族凝聚力的特點
中華民族凝聚力既具有所有民族凝聚的一般屬性,又具有自身的特點。主要是:
(一)多層次的民族凝聚力。中華民族是一個復合民族,是由56個民族共同結合成的民族大家庭。費孝通教授認為,中華民族是一個“多元一體”的復合民族,“以民族認同意識為民族這個人類共同體的主要特征,進而引申到民族認同意識的多層性”。換句話說,在中華民族內部,既有56個民族自身的認同和和凝聚力,又有大家庭的認同和凝聚力。從政策的角度說,必須兼顧到各民族的利益和民族大家庭的利益。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我國各民族的利益和民族大家庭的利益是一致的,但并不排除有時候也會有矛盾。解決矛盾的思路是把民族大家庭的整體利益放在第一位,兼顧發展各民族的利益。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
(二)同中帶異的文化凝聚力。中華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其中,漢族不僅人口眾多,而且經濟發達,文化發展程度也是最高的。通過長期的民族間的交往(包括貿易、婚姻、戰爭等),不斷產生民族融合。各少數民族不僅繼續保存了各自的文化特色,而且把漢文化推進到主導地位,從而形成同中帶異、豐富多彩的中華民族文化。這一過程是符合文化發展的規律的。同中帶異的中華文化成了中華各族人民的凝聚劑,推進了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的鞏固和發展。
(三)統一是中華民族凝聚力追求的永恒主題。在包括“大一統”思想在內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長期培育下的中華各族人民,充分認識到國家統一是民族興旺的關鍵所在,歷代無數英雄豪杰為此奮不顧身,流血捐軀。特別是近代以降,反對帝國主義侵略和維護國家的統一與主權完整的斗爭如火如荼。在這些斗爭中,中華民族經受了一次又一次的洗禮,中華民族凝聚力提升到更加自覺的階段。可以這樣說,中華民族作為一個自覺的民族實體,是近百年來在中國和西方列強對抗中出現的。
三、精神文化與中華民族凝聚力
民族凝聚力是以一種觀念形態(感情、愿望、理想、價值觀)蘊藏在民族成員之中,是一定精神文化反映和作用的結果。比起物質文化和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對民族凝聚力有著更為直接、更加深層的作用。精神文化的外延很廣,包括了民族的心理特征、價值取向、倫理觀念、思維方式等。它是歷史的產物,也是現實的存在,其對民族凝聚力的影響是多元的。能夠對民族凝聚力起核心作用的,是一定民族的民族精神,也可稱為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華民族是一個歷史悠久并有著光輝燦爛文化的民族。中華民族的歷史從未中斷是因為文化從未中斷。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特別是中華民族精神對中華民族凝聚力所起的作用大體有:
(一)價值整合作用。通過不斷實踐,中華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如剛健自強、貴和尚中、人本主義、寬厚兼容等,把中華民族鍛造為一個文明的民族。
(二)規范行為作用。在如何對待和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等關系上規范人們的行為,協調人們的相互關系,從而促進了中華民族大家庭內部的凝聚力。
(三)導向作用。中華民族向哪個方向發展,通過什么途徑實現民族目標,如何處理與外部民族的關系、國家關系等,給予正確的導向。
隨著時代的發展,中華民族的精神文化需要不斷地吐故納新,才能適應民族凝聚力發展的要求。在當代,把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結合起來,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中華民族精神文化發展的方向。堅持這一方向并會諸實踐,中華民族凝聚力一定能夠不斷增強。
四、改革與中華民族凝聚力的提升
在新中國成立以來的近60年間,中華民族凝聚力實現了重新整合和應時提升的兩大飛躍,其中前30年可劃歸重新整合時期,改革開放以來的后30年可歸為應時提升時期。提升的基本成因,是改革開放所造就的良好政治生態、雄厚經濟基礎以及和諧文化氛圍。
政治生態是提升民族凝聚力的要素。在新中國成立前的百年間,“三座大山”的壓迫和階級關系變化,使中華民族原有的凝聚核心將破未破,重構的凝聚核心將立未立,社會各群體的政治需求(難以整合,民族傳統的凝聚格局)難以為繼,以至于出現軍閥割據、內戰頻仍的混亂局面,“自從我們黨成為執政黨,成為全國團結的核心力量,四分五裂、各霸一方的局面就結束了”。(鄧小平語)這是因為,各族人民在政治上獲得了國家主人的地位,以黨為核心的民族凝聚力得以重新組合和迅速增強。隨著三大改造的完成,中國的階級、階層關系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新變化,已不存在確切意義上的剝削和壓迫階級,這也為提升當代民族凝聚力創造了基本條件。
然而,在改革開放前,由于黨一度在方針和路線上的嚴重失誤,出現了被嚴重擴大化了的反右斗爭、“文化大革命”等不合國情的政治運動,這客觀上產生了弱化民族凝聚力的效應。改革開放后,營建良好政治生態的問題被迅速提上重要的議事日程,社會利益群體深感置身于民族大家庭的溫暖,收到構建良好政治生態的效果。港澳臺同胞和海外華僑華人同樣感同身受,港澳同胞更在充滿政治智慧的“一國兩制”方案中回到祖國的懷抱。顯然,改革開放以來,無論是凝聚核體(共產黨)的吸引力,還是核外群體對核體的向心力,均獲得了大幅的提升。
經濟狀況是提升民族凝聚力的基礎。一個民族的物質生產越是充分、物質生活越是豐富、經濟基礎越是堅實,就越能提升民族的凝聚力,這是一個普遍的規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決策,鄧小平進一步強調“搞社會主義,一定要使生產力發達,貧窮不是社會主義”,顯然在理論和決策層面為提升中華民族凝聚力注入了強大的動力。改革開放30年間,隨著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型,多種形式經濟的相互輝映,極大地調動了各族人民的勞動積極性,充分發展了社會生產力,使中國經濟從一度瀕于崩潰的邊緣,發展到總量躍至世界第四、進出口總額位居世界第三,創造了舉世驚嘆的中國奇跡。
與此同時,中國農村貧困人口從2.5億銳減至2000多萬,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343元增加到11759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從134元增加到3587元,扣除階格因素年均增長6.7%。人民生活告別了商品短缺的年代,實現了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的歷史性跨越。隨著引進外資、民工進城、干部“下海”等一系列新生事物的出現,使包括港澳臺同胞和華僑華人在內的廣大中華兒女,不僅突破了計劃經濟時期進行交往的局限,而且日益強化了各社會群體相互依存的程度,從而使以經濟為紐帶的人際凝聚更趨緊密。這種大經濟造就的大凝聚,顯然較前躍上了一個新高度。
文化氛圍是提升民族凝聚力的條件。文化承載著民族的血脈、品格、精神和靈魂,積淀著一個民族最深層的行為準則和內聚愿望。中華民族曾有過分裂為不同政治共同體或經濟共同體的歷史,但始終屬于同一個文化共同體,正因為此,才能一次又一次由分裂走向統一。“和諧”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粹。在中華文化典籍中,強調“仁愛”、“群體”、“和而不同”、“天下為公”、“克已奉公”等精品,可謂汗牛充棟,不絕于書。這類文化精粹,對家庭、國家和全民族起到了巨大的維系、調節和凝聚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在世界政治多極化、經濟一體化深入發展和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條件下,人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文化認同是中華民族的最大認同,弘揚優秀的民族文化、吸收有益的外來文化、創新構建飽含和諧內涵又有民族特色、風格、氣派的中華文化,是增強和提升中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任務。知識分子作為社會中最有創造力的群體,作為優秀文化的生產者和傳播者,已釋放出失去和諧文化發展的巨大熱情,肩負起建設和繁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的崇高使命。與此相應,中華文化特別是和諧文化,呈現出與改革開放前全然不同的繁榮局面,其主要特點是:發展的政治環境越來越寬松化,表現的形式與內容越來越大眾化,精英文化之間的異質成分越來越多元化,互為包容的關系越來越理性化。事實上,通過和諧文化的宣傳教育,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行業、社區文化、校園文化、企業文化、村鎮文化、軍營文化的創建活動等,人們越來越注重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越來越以文化為紐帶和諧地凝聚相處。這就使當代中華民族文化的主流始終朝著積極、健康、向上的方向發展,并引領著中華民族凝聚力不斷向上攀升。
小編推薦優秀的政治期刊 《理論與改革》
雜志以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黨的基本路線為指導,全面地宣傳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研究和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反映和探討改革開放中的新情況、新問題、新經驗,力求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立場、觀點、方法研究和回答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實踐中的現實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