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5年07月13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近年來,南方水稻種植出現了嚴重的問題,水稻病蟲害愈演愈烈,用一般治蟲方法起不好良好的效果。我們應該首先分析一下此類病蟲害發生的原因,從源頭上開始治理就能取得好的效果。本文選自優秀農業報刊,主要講的就是水稻病蟲害的發生原因和治理措施。
摘要 主要對稻病蟲害發生的原因進行了闡述,包括防治觀念和技術的落后等,導致了病蟲害的嚴重危害;提出相應防治措施,以期降低水稻病蟲害的發生率。
關鍵詞 水稻病蟲害;發生原因;防治措施
水稻生產不僅要依靠科技,還要合理地防治病蟲的危害。選用良好的水稻品種,對當地常見的病蟲害有較強的抗性,可減少農藥的使用次數和用量。因此,加強水稻前期病蟲害的防治工作可使當地水稻的生產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水稻病蟲害的發生原因
1.1片面注重蟲害的防治,忽視病害的防治
由于農戶文化程度相對比較低,對水稻的病蟲害理解不到位;加之病害對水稻的危害在前期,防治效果不太明顯,但是蟲害對水稻的危害顯而易見,例如褐飛虱能直接造成“冒穿”、螟蟲可導致蔬菜的“枯心”等。因此,農戶偏重防治后期的蟲害,忽視了前期的病害,造成經濟損失。
1.2病蟲害種類繁多、分布廣泛
南方的氣候比較濕潤、溫暖,很適合一些害蟲的生存、繁殖。當害蟲發生次數多了以后,不管是內源性還是外源性的害蟲,在當地1年中發生的次數會增加至4~6次;同時,由于近幾年來水稻面積減少,但是病蟲害的遷入量卻大大增加,加重了水稻的危害。常見的病蟲害有稻瘟病、螟蟲、稻飛虱、赤斑泡沫葉蟬、稻縱卷葉螟等,生長期長,分布廣泛,對水稻的危害性較為嚴重。
1.3防治技術落后
防治技術的落后會直接導致防治效果差。在農村真正從事農業工作的人大部分是老年人或婦女,由于文化程度低,所使用的農藥機械并不先進,多數農戶仍然使用粗點噴霧,噴射效果較差,直接影響了防治效果。
2水稻病蟲害的防治措施
2.1合理處理水稻種子
處理水稻種子能有效地避免作物土傳、種傳部分病害以及地下害蟲侵襲[1-2]。常見的方法有:使用16%的惡線清可濕性粉劑(主要成分是使百克與殺螟丹)和5%的滅菌成可濕性粉劑加水浸泡水稻種子,浸種3~4 d。水稻種子放進藥液時要不斷上下翻動,在浸泡之后直接催芽播種,不需要淘洗種子。這樣能有效防治水稻惡苗病、水稻干尖線蟲病以及水稻的白葉枯病等相關的病害。起到方便、安全、高效、經濟的作用,也能真正確保水稻出苗的整齊、齊全、均勻、健壯,是獲得豐收的重要保障。
2.2加強信息交流和監測
一是在病蟲害發生前期就要及時作出反應。對一系列重大的病蟲害要加強監測力度,并清楚地掌握其動態,準確發布預測報道。二是加強對外源性病蟲害的信息溝通,隨時做好當地的預防工作。三是及時精準地將消息發放到每家每戶,保持實效性和準確性。爭取在同一時間,使用同一種有效藥物進行防治。
2.3加大防控技術推廣力度
一是加強對水稻病蟲害的綜合防治治理,以水稻的基本生態為主,利用水稻品種的抗性、栽培的避蟲技術以及利用相關天敵和物理性誘殺技術等綜合措施,從而盡量降低農藥使用率以及提升防治的質量[3]。二是針對不同的病蟲害情況,對其防治技術和策略進行科學調整。例如,“稻飛虱”的治療:該蟲主要是在每年7月對水稻進行危害,以其刺吸式口器刺入水稻的葉鞘和葉片內汲取其營養,該蟲具有隱蔽性、暴發性和毀滅性,因而在大風雨之后應加強調查和治理,使用25%撲虱靈25~30 d,其安全間隔期為14 d;或者用25%速滅威1.8 kg/hm2,或10%大功臣150~225 g/hm2混合750 kg水進行噴霧,還可以使用生物農藥綠晶 1 000~1 500倍液噴霧。又如稻縱卷葉螟:該害蟲具有遠距離遷徙的特點,在1年中發生較為完整的世代應該有5代,發生6代的是少數。通常情況下,每1代都會有3~4個蛾峰,給防治帶來了困難,主要是在該蟲的卵孵盛期進行施藥,也就是在蛾高峰后的7~10 d施藥。目前使用較為廣泛的藥有5%凱強水分散粒劑180 g/hm2,或30%大名乳油1 200~1 500 mL/hm2,或5%凱強120 g/hm2+20%銳通900 mL/hm2,對水450~750 kg進行噴霧。三是農藥要定時更換使用,這樣不僅能延緩害蟲的抗藥性速度,而且還能延長水稻的使用壽命。
2.4利用生物和物理方法防治
生物防治主要包括一些研究部分保護利用天敵控制害蟲的自然技術和措施、研制一些生物類的農藥,從而取代毒性較高的化學藥物,可利用昆蟲信息素干擾雌雄害蟲的交配,從而更好地降低害蟲的繁殖能力。物理防治主要包括選擇不同波長的激光對部分害蟲進行處理,使其害蟲的代謝紊亂甚至死亡;加之燈光、顏色誘殺,以及氣體和溫度的處理等,都會成為無公害的防治手段。隨著科學的不斷發展和改進,物理輻射或者是化學不育技術預計會是將來害蟲防治技術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4]。
3參考文獻
[1] 陳娟,馬國勝,王杰,等.藥劑防治水稻稻瘟病及施藥技術的初步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2(4):25-26.
[2] 何曉波.水稻中期主要病蟲害防治[J].四川農業科技,2010(6):48-49.
[3] 張海榮.水稻病蟲害防治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0(10):24-25.
[4] 宋長庚.淺議水稻病蟲害防治技術[J].農家致富之友,201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