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年06月10日 分類:期刊知識 次數:
文學遺產雜志是文化方向的南大核心期刊,主要是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為主要內容的學術期刊,文學遺產雜志征稿范圍包含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理論,以及傳統戲劇文化,民俗,民間文學等,作者可據此來投稿論文。
另外學術顧問在這里也推薦幾篇文學遺產近期接收的論文:
范文一、粵港澳大灣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協同保護
摘要:粵港澳大灣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氣連枝,共生互賞,文化習俗相似,藝術呈現形式相通,文化心理相合。但從現實層面看,其協同發展存在聯合申報的非遺項目數量少、非遺資源共享系統不完善、保護模式相對獨立的問題,并且灣區內也面臨經濟發展不平衡、非遺系統化管理制度缺失、協同保護理念欠缺、小眾非遺協同保護力度不夠的困境。為此,粵港澳大灣區非遺協同保護工作需統籌規劃,考慮非遺資源的互補性,減少保護阻力。政府應在稅收政策、資金投入、人才智庫建設、搭建非遺聯合展示平臺等方面統籌發展,并加強灣區非遺協同保護專門性法律建設。
關鍵詞: 粵港澳大灣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
范文二、粵港澳地區的“社”文化與國家認同研究
摘要:土地信仰的社祭在粵港澳大灣區形塑具有共通的文化符號表征系統的民俗認同,同時也建構處于信仰階序核心地位的國家認同。追溯民俗文化傳承的內在邏輯,土地信仰形塑民俗認同達致國家認同的路徑,亦是建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認同的符號機制過程。通過"社"的地域文化景觀的敘事、語言文字的敘事、儀式行為的敘事等三維符號敘事路徑可以建構土地信仰立體的符號形式與結構譜系。土地信仰在粵港澳大灣區的文化語境中,經由民俗認同建構的國家認同具有特殊的敘事意義。
關鍵詞: 大灣區;“社”的符號敘事;民俗認同;國家認同;符號譜系;
范文三、 “非遺”保護與區域文化認同
摘要:從根本上來說,文化認同是一種被建構出來的集體意識,這種建構可能是從無到有的"發明",也可能是稍作修改的"挪用"。在建構過程中,有三種主要因素參與其中,一是與他者的比較,二是外力模塑,三是特定的文化記憶。區域文化認同無疑也是可建構的,而"非遺"的地方性、審美性與符號性與區域文化認同之間具有耦合性,是建構區域文化認同的重要資源。但是,把小地方的"非遺"建構成較大區域的文化符號時,可能會產生矛盾,一是小地方不愿意自己的文化被征用,二是大區域并不認可來自小地方的"非遺"作為自己的文化象征。另一方面,區域文化認同建構過程中征用"非遺"等傳統地方資源,這其實是本土意識對全球化的應激反應,這種區域文化認同其實暗含著某種排他性,可能導致"文化自閉癥",這是應該警惕的。
關鍵詞: 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認同;文化記憶;區域認同;
看了上述內容相信大家對文學遺產期刊征稿范圍有了相應的了解,作者不確定自己論文是否符合期刊要求,也可以將論文發給在線學術顧問,他們給您論文發表提供專業指導。
最后學術顧問也推薦了另外一本文學刊物:
《文化縱橫》(雙月刊)創刊于2008年,是由中國西部研究與發展促進會主管主辦的文化刊物。《文化縱橫》雜志所影響的讀者具有超強購買力,對GDP的貢獻率遠高于平均水平。公益性質的高層決策背景使《文化縱橫》擁有文化價值影響力和社會資源優勢。我們立足于做中國發展過程中的思考者而不是觀望者,致力于成為溝通企業、政府和學術界的文化思想橋梁。以廣闊的視野、力透紙背的獨家內容、鞭辟入里的見解來煥發社會新興階層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