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4年04月12日 分類:新聞中心 次數:
一般來說,銀行和互聯網的征信體制是完全不同的,存在較多的差異點。當初阿里巴巴和建行合作開發信貸產品的時候,也正是因為銀行信用審核機制和阿里自有數據審核之間的差異,導致業務上的隔閡和沖突,才不得不放棄與銀行合作,開發自己的阿里小貸產品。從特點上看,銀行的征信注重實物資產和債務水平,而互聯網的征信注重消費數據、頻率和地位,一個是線下的,另一個是線上的。當然,兩種方式都能完成征信目標,針對自有體系內的客戶開展好信貸服務,兩種征信體制也不是沒有結合的可能,需要一良好的對接窗口。
從銀行的數據結構來看,在電商平臺以及其他互聯網金融沒有成熟之前,大多數交易數據還是通過銀行渠道進行的,但是銀行內部的IT后臺系統并沒有對這部分數據進行配比、分析和挖掘,在開展外部業務時往往是用相對簡單的信貸審核方法:資產、債務、現金流水等,而大多數數據都躺在銀行里面“睡覺”。而電商平臺為主的數據平臺崛起之后,銀行的資金流和數據流開始被分流了,大部分商品的交易信息流開始轉移到電商上,銀行慢慢被“后臺化”,成為簡單的資金提供者和匯兌方,失去了對部分數據的掌握。所以,銀行在開展小微信貸和消費信貸等需要頻繁數據作支撐的信貸時,就沒有電商那么得心應手。但無可否認,在一些大額核心客戶的服務上,銀行還是掌握絕對的優勢,傳統的信用合規方法也管用。
簡單說,就是銀行有一定開展數據征信的條件,但是自己沒有用。久而久之,也就失去了這種能力。最近民生銀行關聯股東開設民生電商,將民生銀行業務和電商平臺結合起來,它的邏輯也許正在于此:用電商的方式使得銀行獲得數據的前端,使銀行獲得這種數據征信的能力,并和傳統的看重資產和負債,抵押物等的征信方法結合起來,共同推動銀行業務發展。從這個角度來說,基于互聯網數據思維的大數據征信有更持久的生命力,也更能符合對企業經營狀況的實時了解。互聯網金融的數據征信是未來,也是銀行在努力學習的方向,站在的未來發展前景的角度,互聯網的數據征信無疑更長遠。
未來前景:數據征信融入金融
目前,國內的互聯網征信環境在逐步完善中,P2P行業,小貸行業,電商平臺都有部分接入銀行或者央行征信數據的需求,因為,并不是所有的平臺都有阿里金融這樣的海量數據,很多互聯網平臺還缺乏像樣的數據積累。但是,始終明確的一點是,互聯網金融的拿手好戲在于數據分析和征信,渠道是外在的表現,內在的核心是數據和信用。未來,不論是傳統金融或者互聯網金融,都會借鑒吸收這種基于互聯網數據的征信模式。
金融業的發展,目前的趨勢之一是業務的網絡化和電子化,特別是傳統金融機構,這幾年開展電子化的趨勢十分明顯:從網上銀行,手機銀行到微信銀行,網上商城;從券商機構改革到網上開戶的過程;從基金的傳統線下銷售,到余額寶,百發等線上互聯網平臺的銷售,不論是產品還是結構,金融機構都開始了互聯網化的過程,以實現業務轉型,為用戶提供更好的服務。而隨著網絡化的加快,網絡平臺成熟過程中所積累數據和信用就成為了其業務發展的下一個重要領域:數據征信。
期刊之家經濟職稱論文發表范文:成本管理職稱論文試談水利工程施工成本控制與管理。
版權聲明:文章來源于網絡,由本平臺整合撰寫,版權歸原作者或平臺所有,分享只為學術交流,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或整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