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3年11月25日 分類:新聞中心 次數:
城市規劃師是指經全國統一考試合格,取得《城市規劃師執業資格證書》并經注冊登記后,從事城市規劃業務工作的專業技術人員。
城市規劃師執業資格考試條件:
1.取得城市規劃專業大專學歷,并從事城市規劃業務工作滿6年。
2.取得城市規劃專業大學本科學歷,并從事城市規劃業務工作滿4年;或取得城市規劃相近專業大學本科學歷,并從事城市規劃業務工作滿5年。
3.取得通過評估的城市規劃專業大學本科學歷,并從事城市規劃業務工作滿3年。
4.取得城市規劃相近專業碩士學位,并從事城市規則業務工作滿3年。
5.取得城市規劃專業碩士學位或相近專業博士學位,并從事城市規劃業務工作滿2年。
6.取得城市規劃專業博士學位,并從事城市規劃業務工作滿1年。
城市規劃論文發表范文:
摘要:所謂的城市土地資源管理就是指政府根據國家的與城市土地資源有關的法律法規,對城市土地資源的分配、占有、使用等實行組織、規劃、監督和控制等活動。本文對我國的城市土地資源管理和利用的現狀以及所存在的問題進行了闡述,同時提出了一些相關的應對對策。
關鍵詞:城市規劃評職論文,核心期刊論文發表,土地資源,城市,現狀,管理,對策
城市土地資源指的是城市市區以內的土地資源,作為城市建設的空間載體,為城市的經濟發展、生態環境建設以及人口增長提供了必要的空間和場所,成為了推動城市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雖然城市土地資源是一種不可再生的、有限的自然資源,但是其在城市的可持續發展以及競爭力的保持方面起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怎樣加強城市土地資源的管理,以使其能夠發揮最大效益,進一步擴大城市的經濟總量,加強城市對勞動力的吸收接納能力,提高城市的承載力,使城市的綜合競爭力得到提升,已經成為市場經濟條件下各級地方政府需要思考的重要內容。
1、我國的城市土地資源管理現狀
我國的城市土地資源管理現狀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土地資源合理配置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關系越來越密切;另一個方面是同時發生了政府宏觀機制失控和土地資源配置的市場機制失靈現象這樣的怪圈。我國的城市土地資源的矛盾在當前主要表現在以下這些方面:
1.1土地利用規劃和城市發展規劃協調度不夠
城市建設將總體規劃作為依據,并且由城市建設管理部門進行定制,但是城市土地利用規劃則是由土地管理部門負責制定,雙方需要在制定規劃時進行充分的交流,這樣才能使這兩個規劃能夠充分協調,否則,會對往后的建設管理造成不良影響。比如由土地利用規劃所劃定的基本農田保護區,有的處于城市發展用地的控制區內,也有一些甚至在近期建設用地的范圍內,這樣一來就會使科學合理的建設行為在實施上存在相當的困難,尤其是關系到經濟發展大局的重要項目,常常因為征地而影響了速度和效益。
1.2建設規劃管理和土地管理的步調不夠一致
雖然法律法規已經對土地管理及建設規劃管理的程序都做了較為明確的規定,但是在實際的執行過程中會出現部門之間的相互配合不力等現象,于是導致這兩個方面在管理上時常發生脫節,給土地管理和城市建設帶來影響,使城市建設的有序進行得不到保證,或者導致辦事效率低下進而影響建設的速度。這一現象涉及到的主要是管理體制與領導體制的問題,需要城市建設管理部門和城市土地管理部門的協調一致。
1.3城市用地緊張和土地浪費的并存現象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快速發展,部分城市政府已經加強對土地的開發利用強度,城市中的土地資源遭到過度的利用,這一現象致使城市土地生態系統的自我更新能力被破壞。雖然我們國家的城市用地面積在快速增長,但是城市中的人均占地面積還遠遠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人地矛盾非常突出,城市地皮緊張、道路堵塞、交通不便、住宅擁擠、教育體育等基礎設施還遠遠不能滿足市民的實際需求。而在這樣的形勢下,城市土地在使用過程中的浪費現象又是非常突出的,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土地資源被無償劃撥并無償使用,導致了許多城市土地陷入早征遲用、多征少用,甚至是征而不用的怪象,更有些城市無視中央和上級政府要求以及國家有關的政策法規,擅自對土地進行亂征亂批,盲目發展所謂開發區,最后卻“開而不發,圍而不用”,致使土地資源被大量的浪費。
1.4城市土地市場化的運作有待規范
為了進行多渠道的城市建設資金籌集,有些地方喜歡將黃金地段的土地進行拍賣,這種運作方式并無對錯,卻往往和預期目標背道而馳,沒有對城市功能分區的需求進行充分考慮,也沒有按照城市規劃進行嚴格控制,于是無法將土地使用的方向擺正,出現將適合做綠地的土地用來建房等現象,而客觀存在的行政干預使法定的建設規劃被人為地當成了一紙空文。在城市土地的開發利用時充分考慮該城市的近期目標和遠期發展關系,才能協調好局部與整體利益的關系,才能做到對城市土地的合理開發利用。政府部門需要著眼于長遠利益,根據城市的總體規劃,對城市的綠地建設等公共設施建設進行適當調整,使城市的生態環境和景觀得到改善,完善城市的功能進而提高城市的吸引力,達到對城市土地合理開發利用的目的。
版權聲明:文章來源于網絡,由本平臺整合撰寫,版權歸原作者或平臺所有,分享只為學術交流,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或整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