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3年01月25日 分類:新聞中心 次數:
民間詩歌的創作姿態更自由、更松弛、更平民化。近幾年,詩壇越來越多元和包容。伴隨著這些現象,民間詩歌創作和民間詩歌報刊的活躍便成為一種必然。民間詩歌報刊的出現在文學界也是一個獨特的文學現象,我們看到,在小說、散文等文學體裁的創作中,并沒有民間自發編輯的刊物出現。應該承認,民間詩歌報刊發展到今天,已經成為繁榮中國詩歌的重要力量,而民間詩歌是將民間詩歌報刊作為平臺才得以發展的。
誰說詩歌已死?由四川省作家協會主辦的老牌純文學詩歌雜志《星星》詩刊近日獲得四川師范大學文理學院的1000萬元投資,將在今年開展一系列的“變臉”舉措。其中,最值得文學青年關注的是,散文詩將首次在這里找到“棲居地”。
昨日,華西都市報記者從本土老牌純文學詩歌雜志《星星》詩刊編輯部獲悉,《星星》詩刊已獲得四川師范大學文理學院的1000萬投資,今日上午將在省作協舉行簽約儀式。
《星星》主編、著名詩人梁平向華西都市報記者介紹,與教育界跨界合作的《星星》詩刊將大展拳腳,除了打造“校園詩人”新星苗圃之外,還將在川內外“整合”純文學詩歌雜志資源,打造詩歌界“旗艦”式平臺。
《星星》一變三新添“散文詩”
今年1月20日,《星星》詩刊“大變身”。“從一變三”,在原本的《星星?詩歌原創》基礎上,新增《星星?詩歌理論》和《星星?散文詩》兩冊。
梁平說:“《星星》除了繼續刊發優秀的原創詩歌之外,還將為詩歌評論之聲搭建平臺。著名的詩歌評論家、北大教授謝冕先生,還非常爽快地同意擔任《星星?詩歌理論》的榮譽主編。而對于備受廣大文學愛好者喜歡的散文詩,也將在我們這里找到‘大本營’。”
讓梁平感到驚喜的是,“《星星?散文詩》第一期的訂閱量已超過10000冊,這在當下的純文學期刊發行量上,是極為難得的。據我所知,一般的純文學每期訂閱量多是一兩千冊左右。”
獲得1000萬元未來打造期刊“旗艦”
梁平強調,《星星》詩刊“一變三”,是與四川師范大學文理學院合作,獲得1000萬投資之后的變化亮點之一,“我們將以文理學院作為《星星》詩刊的苗圃基地,并逐漸發展到全國的高校。”
提到今后5年的計劃,梁平毫不諱言《星星》詩刊的“野心”,“將在合適的機會整合一些被空置的純文學期刊資源,進入融匯,打造全國文化界‘旗艦’式平臺。未來的《星星》或許就不止于詩歌,還可能涉及整個文學、甚至整個文化藝術領域,朝著大文化的方向發展。”
對詩歌刊物的未來,梁平很是樂觀,“其實很多年輕的讀者非常喜歡詩歌,文學界最熱鬧的還是詩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辦好純文學刊物,吸引更多的讀者,增強自身生存和發展能力,是一項學問。我認為,要用積極的態度面對這個挑戰,尋找更多的發展路徑。純文學期刊,未必一定等于低銷量。比如說,《收獲》雜志、《人民文學》的銷量都很可觀。”小貼士
《星星》詩刊由四川省作家協會主管主辦,半月刊。系國家中文核心期刊、新聞出版總署雙效期刊,多次榮獲國家期刊獎、國家重點社科期刊獎。
《星星》詩刊于1957年1月1日創刊,是新中國詩歌史上創刊最早的詩歌刊物。自創刊以來,《星星》詩刊堅持以全面推進中國新詩的繁榮作為辦刊宗旨,發表了一批又一批的不同藝術風格的優秀詩作,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不同創作流派的優秀詩人,形成了鮮明的詩歌品質和詩歌特色。
千萬“資”助純文學校方:詩歌能助年輕人
據梁平主編介紹,在過去5年內,《星星》詩刊已經開展各式詩歌活動,比如舉辦5屆“大學生詩歌夏令營”,“年度《星星》詩歌評選”等。至今,已有來自清華大學、北大、復旦大學等海內外近百所知名大學,近百名校園詩人參加。梁平強調,“這些學員是全程不交一分錢。在參加夏令營眾多校園詩人中,已經有十幾位校園詩人,在中國詩壇初露頭角。比如茱萸、謝小青以及90后女詩人余幼幼等等。這些詩歌活動能舉行,與四川師范大學文理學院的資金支持分不開。”隨后,華西都市報記者專訪到文理學院董事長韓珩。
華西都市報:投入1000萬扶持詩歌發展。基于怎樣的想法?
韓珩:這跟辦學理念相關。我認為,辦“大學”就是辦“大教育”。學生對一所學校滿意標準,除了對學校情感認同、文化認同外,就是幸福感。大學時代,正是年輕人最富詩意的時期。優秀的詩歌,能激發年輕人的生活熱情和創造未來的激情。
華西都市報:這跟您個人的愛好有聯系嗎?對校園與詩歌的關系,您有怎樣的見解?
韓珩:大學生正處于飽含熱情和富于夢想的年齡,而詩歌的理想主義和浪漫主義,這兩種精神氣質,在本質上是合拍。我個人很喜愛詩歌,也受益于詩歌。優秀詩歌的熏陶,對于大學生養成高雅的氣質,同樣至關重要。
版權聲明:文章來源于網絡,由本平臺整合撰寫,版權歸原作者或平臺所有,分享只為學術交流,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或整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