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年04月26日 分類:新聞中心 次數:
經常有作者碰到過論文被退稿了,理由是論文中引用了他人論文中的重要論點、但并未將其標注為參考文獻。這下不僅被退稿,還上了該期刊的黑名單,不知道投其他期刊會不會有影響呢?
對于當代理工科的絕大部分研究來說,任何取得的創新性研究成果,實質上都離不開行業領域前人的經驗積累,因此參考文獻的引用是可以說是學術研究的首要步驟。
但是,不恰當地引用參考文獻不但會起到反作用,還有可能被期刊編輯、審稿人認為是學術不端行為,因而受到更嚴重的懲罰。
那么,親愛的小伙伴們,
你們知道引用參考文獻時,哪些行為可能會被SCI期刊認為是學術不端嗎?
01第一種就是開頭時所說的,論文中運用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或者論述內容,但是不將其列入參考文獻的行為。
這種學術不端的行為比較常見,
主要可能有以下三個原因,由輕至重依次是:
1.未列入參考文獻的論文與作者論文中的某些觀點存在矛盾,且作者無法給出合理的解釋或者猜測;
2.作者的創新點數量達不到SCI期刊的要求,為凸顯自己某項研究的獨創性特點;
3.作者的論文整個或者大部分內容都是抄襲而來的,所有的參考文獻其實都是為了掩人耳目胡亂羅列的。
這種行為直接反映了作者對于科學研究的敷衍塞責、毫無誠信之言,毫無疑問破壞科學研究的基本道德規范,甚至還可能觸犯《著作權法》。
02第二種涉及學術不端的行為,是作者對他人的論文進行故意曲解,以斷章取義或者歪曲性評價的方式進行引用的行為。
這種情況主要發生于喪心病狂的作者(也可能是被畢業或者職稱評審逼瘋)為了支撐自身論文論點、增強說服力,從而歪曲他人觀點和研究成果。
《著作權法》明確保護作品不受歪曲、篡改的權利,因此這種行為不僅直接造成因為誤差,更會觸犯《著作權法》,行為及其惡劣。
03第三種涉及學術不端的行為,是作者引用的參考文獻并不是親自查閱的原始文獻,而是選取查閱文獻的參考文獻作為自己引用的參考文獻。
這種學術不端的行為原因通常只有一個:懶。并且折射出作者對科學研究的敷衍及不負責任。
這種行為非常容易因查閱文獻的印刷錯誤、斷章取義而造成以訛傳訛、誤人子弟的后果,嚴重影響論文的質量水平,若一旦刊出極有可能帶偏一群人。
04第四種涉及學術不端的行為,是作者故意將部分與論文關系不大、甚至毫無關系的論文作為參考文獻的行為。
這種情況主要源于部分SCI期刊對于參考文獻的數量有明確要求,部分作者寫完論文之后發現自己的參考文獻數量根本不夠,那就只能隨便找幾篇行業領域內的冷門論文“濫竽充數”,從而滿足SCI期刊的基本要求。
也有個別腦回路清奇的作者,認為論文參考文獻數量的多少、質量的高低從側面反映了作者基礎知識掌握牢固程度、自身獲取信息的能力、視野的開闊性等(雖然不得不說還真有那么一點道理),從而不斷添加無關參考文獻。
這種行為的直接后果是大量增加編輯和審稿人的工作量,若一旦刊出不但會浪費期刊版面,還會浪費讀者的時間。
05第五種涉及學術不端的行為,是作者故意引用或者僅僅引用領域大牛的論文、或者特定期刊的論文。
這種情況的原因很好理解,引用特定期刊的論文,就是作者為了討好想要投稿期刊的編輯或審稿人,專門從投稿期刊中選取論文作為參考文獻,妄圖增加論文的錄取概率。
引用領域大牛的論文就更好理解了,畢竟我們初高中考試寫作文的時候,都要寫個“魯迅曾經說過”吧,純粹是為了提高自身的論文檔次或者抬高自身的學術地位。
這種行為直接導致影響因子逐漸失真,并慢慢演化出第六種涉及學術不端的行為。
06第六種涉及學術不端的行為,是期刊編輯在返修意見中要求作者引用本期刊曾發表的文章,或者審稿人在返修意見中要求將自己的論著加入參考文獻中的行為。
這種行為的原因也比較好理解,期刊為了提高自身的影響因子,審稿人為了提升自己的學術地位,且沒有制度化的制約機制,僅憑道德層面的約束是無法扼殺這種行為的。
雖然這種行為不是強制性要求,但考慮其動機不純,而且其本質是容易慢慢演化為“潛規則”的造假行為,仍屬于學術不端行為范疇。
看到這里,有的小伙伴就會問了:
既然SCI引用參考文獻時有這么多情況可能會被列入學術不端行為,SCI引用文獻的正確姿勢有哪些呢?在這里建議大家詢問專業的人員,給您指導更多關于SCI引用文獻正確姿勢的秘籍寶典。還在猶豫什么,快快在下方填寫您的需求,免費咨詢吧!
版權聲明:文章來源于網絡,由本平臺整合撰寫,版權歸原作者或平臺所有,分享只為學術交流,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或整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