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年04月18日 分類:新聞中心 次數:
學術期刊與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建設——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建設的“經”與“緯”
“5.17”重要講話七年多來,哲學社會科學各個學科都對本學科“三大體系”如何建設、如何推進進行了很多深入的研究,發現了一些學科發展規律,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對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建設總體規律的研究仍需進一步深化。俗話講“綱舉目張”,只有從總體上系統把握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建設的普遍規律,才能更好地指導現有學科以及新興交叉學科的繁榮發展。
各個學科的規律與總體規律可能類似于“經”與“緯”的關系,各個學科不斷深入挖掘本學科特色內涵,形成縱向的“經”;不同學科之間共性的規律,形成橫向的“緯”。只有將“經”和“緯”織成“網”,才能更好地實現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建設的整體性、系統性和貫通性。這既符合中國傳統“分科不分家”的治學之道,也有利于實現面向實踐和問題的研究目標導向,更有可能涌現出新的學術增長點和交叉學科。
在總體規律方面,學術期刊由于其學術交流平臺、跨學科等特點,成為重要的“緯”線之一,更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出版學科特點,具有可以認識和研究的學科發展規律,進而我們可以通過對學術期刊發展規律的研究對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建設提供堅強有力的支撐。
學術期刊在“三大體系”三螺旋結構中的定位與作用
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兩兩之間的關系已有不少學者進行了論述和研究,但從總體上對三者間邏輯關系的闡釋還缺乏形象的模型,這里可借用在創新研究中已普遍應用的“三螺旋”模型來作為對三大體系的分析范式。20世紀90年代中期,紐約州立大學的社會學家亨利·埃茨科威茲和阿姆斯特丹科技學院的羅伊特·雷德斯多夫教授在生物學三螺旋概念基礎上提出了著名的“政府-產業-大學”三螺旋理論,用于分析知識經濟時代政府、產業和大學之間的新型互動關系。
與這種互動關系類似,學科、學術和話語之間也存在相似的內在邏輯結構。學術如“水”,學科如“器”,話語如“勢”。學術之水源源不斷地增長,必然要求學科建設之容器與之相適應,二者的繁榮壯大也將使話語勢能增加、話語權增強。反之,學科和話語的適度超前,也能引導學術力量、引領學術方向,這更類似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三者之間形成一種互動螺旋上升的“三螺旋”結構。
學術期刊作為學術共同體的一種制度性學術基礎設施,與學科、學術和話語三者都存在內生聯系:學術成果創新一般最先體現在學術期刊上,是否有學科期刊是一個學科成熟的重要標志,話語權的體現很大程度上也是通過學術期刊等交流傳播平臺得以實現。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說,學術期刊在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中既具有溝通聯系的“中介”作用,又具有制度性基礎設施的“支撐平臺”作用。
期刊助力“三大體系”建設
相對于科技期刊而言,社科類期刊有其獨特的定位和辦刊規律。相對自然科學研究對象和范式的世界通用性,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可能更強調其歷史、社會、民族、文化等方面的獨特性,研究也具有立場性。因此,必須堅持“政治家辦刊”,牢牢把握意識形態陣地屬性,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服務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具體而言,就是社科類期刊作為學術期刊,其立足基礎就是要促進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學科、學術和話語“三大體系”建設,應該引導學者“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從中國生動豐富的社會主義實踐中提出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理論體系,這些都是相通的,也是必須堅持的,只不過在辦刊導向和工作側重點上有所不同。無論有哪些不同,都應該“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發揮學術期刊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
版權聲明:文章來源于網絡,由本平臺整合撰寫,版權歸原作者或平臺所有,分享只為學術交流,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或整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