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年07月19日 分類:新聞中心 次數:
近幾年,關于取消高級職稱的呼聲,似乎越來越多,甚至連一些主任也密集發聲。
2017年,全國政協委員、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頭頸外科主任周梁建議,取消現行的醫生臨床系列中住院醫師、主治醫師、副主任醫師和主任醫師的職稱分級和晉升制度,改為住院醫師和醫師兩個級別。
湖北孝感的口腔科主任醫師徐勇剛曾公開發文《諫言:請廢除副主任醫師、主任醫師!》,呼吁廢除衛生職稱制度。他認為,晉升正副高職稱的評定機制,曾經一直都是唯科研、論文、專利為重要指標,同時造就了龐大的學術不端團體和個人,以及密集的學術產業鏈。
似乎大部分醫務人員都認為,總體上,職稱即便不能取消,也還需進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原因基于以下幾個方面:
職稱成為了一些醫護人員的
發展瓶頸和職業待遇的天花板
人生其實所有的努力,贏得的不是比賽,而是尊重。有句話說得好,人要對得起自己受過的苦。反過來說,人也要知道自己是有多走運。可對于一些醫護人員來說,不管再怎么努力,總會有很多人評不上。真可謂天地無數友情事,世間滿眼無奈人。
因為目前的職稱,最打擊人的不是考試的難度,也不是評審的復雜,而是名額的限制。
別說高級職稱名額如同大熊貓一樣珍稀,就是中級職稱,在一些醫院,也是“地主家都沒有余糧”。據一位湖北的醫務人員表示,他工作24年了,可中級職稱還依然都進不了。原因不是沒考到,而是醫院前面幾個進中級職稱的名額都占滿了。
24年工齡,連中級職稱都進不了,還遑論高級職稱?如此,即便再熬幾年進了中級職稱隊伍,此生此世,與高級職稱永遠是兩條不能相交的平行線了。
高級職稱含金量不大
因為并不太公平,評比考要難
眾所周知,目前對于醫學考試而言,相對來說,執業醫師和主治醫師這一塊,相對要公平一些。因為只有考,沒有評。
而高級職稱,醫務人員們考過了沒用,評過了才行。而“評”這一塊,人為可操作空間近些年雖被擠壓不少,但仍然有流弊現象。
這也就是為什么大家不認為中級職稱不公平,而吐槽多的是高級職稱的原因。很簡單,中級職稱誰也做不了假,就算一時沒名額了,評不上,那也是擺在臺面上的,論資排輩,按照先后順序來,怨不得人,大家輸的心服口服。
而高級職稱更重要的是“評”,也就是說更多是評出來的,至于評審過程大家也清楚,各種貓膩肯定是多多少少存在的。
毋庸諱言,高級職稱的評審受人為因素干擾太多,不能體現醫護人員們的真正水平和價值。目前的高級衛生職稱評審所需要的材料基本都是靠人為評的,只要是人為評的,可以肯定,就不可能做到絕對公平合理。
而何況職稱工資之間的差距實在是太大了。因此,多數同行都認為,即便職稱一時半會無法取消,也應該縮小職稱工資差距,唯有如此,才是對一線醫護最大的尊重。
職稱工資差距太大、已遠遠引起了大家的公憤
80年代也有職稱,為什么那個時候大家對職稱沒什么意見呢?
因為那時的職稱工資差距并不太大。就算是高級與一般初、中級待遇上有差別,但并不是天壤之別,是在大家尚能接受的范圍。
可自1996年第一次工資套改以后,我們再看看現在的,比如我們醫院,同樣的工齡,同樣的工作,高級職稱和中級的人,每月工資可能相差近2000多元。除了工資,還有績效工資、年休假獎金、公積金、各種保險、住房補貼等也都相差很多,算下來一年差距至少在五六萬。如果和初級職稱的人員相比,那薪酬水平就差距更大了。
醫護人員本來平均工資就不高,一個月也就3000多元,因為職稱的不同就相差近三四千元,大家心里怎么可能平衡?
問題是,被評上高級的人不一定是醫院水平最優秀的,工作量也不是最多最重的,為什么在待遇上與其他人差別那么大呢?這才是引起大家對職稱不滿的主要原因。
所以,即便職稱不能取消,下一步的重點,也必須是縮小職稱不同導致的待遇差距。而不是職稱評審上換湯不換藥的做文章!
以后是否可以探索其他的標準,增加醫護人員的工資幅度,比如按照工作年限。
以后是否可以盡量的將初級職稱與中級職稱、中級職稱與高級職稱,待遇差距壓縮至每月不超500元,一年不超過6000元。至于公積金和其他方面的差距也同樣要相應縮小。
劍膽琴心,積累經驗,是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的。而醫護的時間和精力,如今都被迫分給了一些與治病無關的卻又不得不做的事上了。其中就有為職稱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準備。
職稱高,可以適當提高工資,但不能高太多,不然真的不能體現醫護人員們的價值。職稱之間太大的待遇差距,必然會將人分成三六九等,嚴重影響大家的工作積極性。
版權聲明:文章來源于網絡,由本平臺整合撰寫,版權歸原作者或平臺所有,分享只為學術交流,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或整改,謝謝。